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探究
2019-11-02李海华
李海华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的策略。希望为其他数学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与教学,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
1 创设生活化情境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大多源于实际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当教师在教学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时,可以积极探究和挖掘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关系,真正的联系实际的生活进行讲解,因为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和事物,因此创建生活化情境课堂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感知,增强学生的认同,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教学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人民币的感知,促进学生正确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方式,教师可以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比如,讲台被设置为小卖部,里面有铅笔6角,橡皮5角,钢笔5元2角,毽子3角,日记本1元5角,现在同学们需要拿着教师在课前为大家准备好的若干数量元、角、分的人民币道具,来买教师指定的物品。第一位学生需要买一个毽子,那么需要选择人民币进行支付,她选择了三张一角的人民币;第二位学生需要一个日记本,于是支付了一张一元的,一张两角和三张一角的人民币,...通过这种形式,同学们能够快速的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支付体会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 营造游戏化情境课堂.提升学习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是一种十分常见且高效的教学情境构建形式,因为游戏化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他们在参与欢乐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不知不觉的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实现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开展游戏化情境教学,组织学生玩“抱抱团”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就是全体同学要在教师发布指令说出一个数字之后,快速的报成几人团,如:教师说出数字4,那么4个学生就要快速的抱成一团,除了抱成团的数量之外,余下的学生就是余数。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余数,在游戏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见,营造游戏化的情境课堂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能够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3 组织问题式情境课堂.强化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体现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求知欲,他们在表现自己的同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景,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对知识理解的也就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三)》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已经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的了解了有关一些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同时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问题。如,“在我们祖国的历史当中,有许多难以忘记的日子,大家想不想知道呢?比如在2008年的8月8日晚,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开幕式,2009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成功发射。那么老师问大家一些常见的节日,看大家是否准确知道的时间?如,国庆节,母亲节,儿童節……”通过这种提问形式,能够带领学生投入到对时间的思考与探究之中,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对年月日的关系有一个快速准确的掌握。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情景课堂创建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范建国.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探究[J].教学课程,2017,(12); 43-44.
[2]徐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J].教学篇·教学创新,201 4,(04): 36-37.
[3]单勤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J].基础教育,2014,(07):56-57.
[4]谭春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究[J],教法研究,2012,(12):143-144.
[5]李海军,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究[J],中学数学月刊,2008,(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