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脏机场”的百年变迁

2019-11-02徐峰

21世纪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南苑首都机场航站楼

本刊记者/徐峰

1917年7月11日,正在紫禁城的书房里和老师们说话的末代皇帝溥仪,听见了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和爆炸声,吓得浑身发抖。

“飞机!火弹!”太监凄厉的喊声在宫宇中回响,“有飞机往皇宫里扔炸弹”。

在混乱中,溥仪连滚带爬地逃回养心殿,躲到了卧室里。那些太妃们、遗老们,更是吓得掉了魂,有的躲在屋角瞪大眼睛瑟瑟发抖,有的钻进家具底下紧闭双眼……

事后发现,有三枚手榴弹落到了清宫内外,一枚炸掉了御花园水池的一角;一枚落在隆宗门外,炸伤了一名轿夫;一枚击中了西长安街隆福门的屋顶,但是没有爆炸。

原来,这是段祺瑞派出南苑航校校长秦国镛和两名教官等人,驾驶一架飞机,开到丰台地区的辫子军、南河沿张勋住宅和紫禁城上空,手掷了几颗手榴弹,并在天安门上空投放了大量传单。

他们驾驶的“高德隆”教练机是南苑航空学校的飞机里马力最大的,因此噪音也特别大。加上为能准确选择轰炸地点,他们在300米低空飞行,吓得禁卫军们靠着城墙一动不动,生怕被飞机发现死于非命。

并无多大伤亡的这次空袭,却从精神上震撼了溥仪以及保皇党。此前溥仪每天都在接受支持者的叩拜,轰炸后,磕头的不来了,议政大臣没影了。溥仪让属下给临时航空司令部打电话:别再让飞机进城了,皇帝我也不当了。轰炸后的第二天,溥仪无奈地再次宣布退位,张勋也惊恐万状地逃入荷兰使馆,并和讨逆军议和。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主持政府工作。

飞机炸皇宫,是早期中国航空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空中作战行动。飞机起飞需要机场。这个机场,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机场——南苑机场。那一年,南苑机场刚7岁。

这是中国历史上辈分最高、资格最老的飞机场“始祖”,也是中国第一个“心脏机场”。

随着时间的流逝,百年来,中国“心脏机场”在变迁中发展,在发展中变迁,一直见证着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近代、现代、当代进程中,所经历的落后与先进、衰败与繁荣、苦难与辉煌的历史。

旧中国的“心脏机场”:一块平地和几个机库

在地势较低、开阔平坦的北京城南郊,古永定河蜿蜒行走,多个沼泽湿地分布左右,草木繁茂,动物多样,辽、金、元等朝代的帝王喜欢游猎,这里被辟为城南游猎区。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在这里迁居民、筑围墙、建殿堂、修宫苑,起名“南海子”,又称“南苑”。

清顺治朝,南苑成为八旗军在此讲武操练的军事演练场;同治朝,在南苑以北新建了驻军逾万人的神机营。

1901年永定河决堤南郊被淹,后又遭八国联军劫掠,南苑渐渐荒废。神机营被遣散后,营盘被清末将领姜桂题控制,南苑被称为“毅军操场”。

1903年飞机被发明。1910年,军咨大臣载涛到英美考察时对飞机格外关注,经摄政王载沣允许,载涛带头筹办中国的航空事业,建机场,购飞机。清政府最终选定毅军操场作为场地,拨款在此修建了一座厂棚和一条简易的飞机跑道。南苑及毅军操场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祥地。

1913年,袁世凯政府在南苑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并在南苑营盘建起了新的厂房、飞机棚和跑道,12架飞机也从法国购进,还聘请4名法国教练。南苑航校共先后招生四期。

依托于军政府而成立,南苑机场是作为一个军用机场而诞生的。在此后短短数年间,南苑机场和它的飞行员们先后参与了演习、阅兵等行动。1917年张勋复辟后,南苑空军那次小规模的轰炸,立竿见影地让溥仪宣告退位,张勋复辟宣告失败。

民航事业在民国初年也发展很快。1919年,当时的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并从英、法、美等国先后购买了各型号飞机100多架,用来发展民航。民航的历史也是从南苑机场开始的。1920年4月24日,第一条民用航线南苑至天津段试航。1920年5月7日该航线正式运行,搭乘乘客15人,由南苑起飞,历时1小时抵达天津赛马场。

但是,北洋时期的民航因时局动荡,运营和维护能力有限,所开辟的多条航线往往维持不了几年就停运了。

1928年,北洋政府倒台,南苑航校关闭,但是其培养的四期158名飞行员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抗战中中国飞行员的教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作为北平最大机场的南苑机场在民航方面平稳发展着。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北平已同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城市,甚至苏联部分城市之间建立了成熟的商业航空联系。

卢沟桥事变时,日军就已将南苑机场纳入“首控军事基地”。1937年7月2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抢夺南苑。驻守在南苑的第29军及在南苑接受军事训练的训练团学生近万人拼死进行“南苑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等名将殉国,许多年轻学生壮烈牺牲。北平陷落后,日军在南苑机场新建了营房、铁路和地堡。1939年,中国抗日志士突袭并火烧南苑机场,多架日机葬身火海之中。此后日军在南苑又建造了许多“飞机窝”,用来藏匿飞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后方的机关、单位、人员纷纷东归,航空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手段。当时的两大航企——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运输公司,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而南苑机场不仅恢复了原有航线,更增辟了至太原、兰州等地的多条新航线。

1949年的“心脏机场”:仅用了二十来天的一个大操场

1948年12月中旬,北平城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南苑机场和西郊机场也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城内为数众多的国民党守军,成了“瓮中之鳖”,只能开辟空中通道。

北平城虽大,城内却难找到足够大的空地建机场。最终,国民党守军在东单附近及天坛公园内找到两个场地。傅作义下令修建东单机场和天坛机场两个临时机场。

国民党守军召集城内全体清道夫和紧急招募的2000多民工,用铁锹和两辆美式推土机推土拆房,修筑飞机跑道。由于无需清障、伐树和平整碾压,围起来,置些标示即可使用,几天后,第一个临时简易机场——东单机场就建成了。

东单机场的范围,主要是东单操场及其以南地块,大约是现在东单公园的位置。实际南北长不少于600米,东西宽约300米。这个范围对于当时的螺旋桨飞机单方向向南起飞降落完全不成问题。当时这一地段的南北地面交通并未完全中断,只是在崇内大街东便道,用草席围成围栏,与东侧的店铺之间保留了一条3米左右宽的通道,供行人通行。

1959年首都机场老照片(网络资料图)

2019年6月30日,在南苑机场候机楼门口,立起一块转场倒计时牌。旁边写着“欢迎来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机场”

天坛机场位于天坛南坛墙以北地区。这里参天古树密集,施工难度比较大。傅作义下令,将天坛公园西南边上千棵百年柏树砍伐,仓促地铺好跑道,飞机就从南坛墙根儿由南向北降落。由于战时紧张,解放军的炮弹能打到这里,天坛公园机场没有起落过几架飞机就弃用了。解放后,天坛公园经过维修和整理,土山被铲平了,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天坛公园。皇家园林里建军用机场的历史,鲜有人知。

1948年12月19日,南京国民党政府飞机飞抵东单机场,运来了一批钞票,随后把其“抢救”计划中的第二批人员共24人带走了,包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北平研究院院长李书华和北平艺专音乐系主任赵梅伯等。

东单、天坛两个简易机场虽然落成使用,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均处在不断扩建过程中。1949年1月上旬,东单机场继续向南扩大,动员民夫及清洁总队拆电杆、砍大树、炸废墙,一片乌烟瘴气。限于地势,必须横断马路,才能开辟更大的场地,为此东单附近大量文物遭到破坏,最大的一件文物就是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东长安街牌楼。

当时所停飞机数量,最多时只有4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此外就是过往的运输机C-46、C-47一至两架,仅此而已。但是当年最后逃往台湾的官商和大量的财和物,都是从东单机场运走的。

1949年1月21日,《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签字,双方约定22日上午10时停战。根据协议,国民党中央军一些将领和国民党特务头子23日从东单机场起飞逃离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单机场和天坛机场停止使用,两个临时机场从修建到结束使用,仅历时两个月时间。运送的主要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和金银财宝。

1949—1958年的“心脏机场”:实在显得太过寒酸

1948年12月,南苑机场解放。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8月,为了保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等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动的安全,华北航空处在南苑机场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除了军事防卫,这支飞行中队也成为开国大典阅兵式的一部分。9架原国民党空军的P-51战机参与了这次阅兵,而南苑机场也由此成为此后历次阅兵中空、地部队的训练基地。

此后,南苑机场又新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航空学校、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等航校。1957年,中国航天一院落地南苑,南苑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与南苑机场军事功能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航功能的衰落。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难以依靠与部队共用一个机场来满足其民航需求。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后,首都机场的建设便被提上议程。等到1958年首都机场正式投用,南苑机场便彻底转变为了纯军用机场。

后来南苑机场曾长期作为军用机场,后又改为军民两用机场,目前除东航旗下的中国联航以外,空军的图-154电子战机和部分国内用专机也驻扎南苑。

随着北京城区的扩张,以及喷气式客机对于净空区域需求的扩张,南苑机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京城南地区的发展,因此南苑机场的搬迁也早早进入了议事日程,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大兴新机场的建设,给南苑机场的搬迁提供了机遇。根据计划,在2020年前后中国联航将随东航集团入驻大兴新机场,而南苑原先的空军部队也将调配到其他军用机场,有人形容南苑机场“像小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实在显得太过寒酸”。但是,基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祥地”的重大历史价值,南苑机场主体部分将作为一个航空主题博物馆予以保留。

1958-1979年的“心脏机场”——没有廊桥的机场

首都机场位于顺义区天竺镇,在南机坪附近,有一座苏式建筑。这便是1958年3月正式启用的首都机场的第一座航站楼,现已被改造成了国航办公楼。

在今天看来,这座候机楼只有2层高,小得有些不可思议,让人难以想象当年人们是如何从那儿登机的。然而,在国家贫穷落后的1958年,这座投资7900万元的建筑,是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它确实太小了,即使在高峰时,每小时也只能接待旅客230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航站楼服役20多年,当时修建的主跑道,至今仍在为首都机场服务。据统计,1958年至1979年共22年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共588万人次,平均年吞吐量只有27万人次。

网上订票、值机取票、安检、登机……今天我们乘坐飞机,只需要简简单单几个步骤,就可以飞越无数公里,落地另一座城市。可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对普通人来说,乘坐一辆晃悠悠的绿皮火车去异地已是最快的方式,“坐飞机”是普通老百姓不敢想的事。在那个历史时期,坐一次飞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那些年,机场一天没有几班飞机,每天乘坐飞机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先不说你得到一定的级别、有足够的证明,才能乘坐飞机,仅是平常挣的那点钱,就根本无法承担得起机票钱。所以在那个年代,坐一次飞机就是国人的“梦”。

改革开放40年的“心脏机场”:孩子长得快,衣服总是小

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已普遍采用大型飞机和新式旅客登机桥、自动人行步道、行李转盘等设施。中国民航从1974年起淘汰了原有的老式飞机,进入喷气机时代。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点,很快在航空运输业和机场建设上得到体现。

首都机场的运输业务日趋繁忙,老航站楼设施设备落后已难以满足需要。几年后,首都机场建好了T1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国门逐渐向世界打开,坐飞机逐渐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普通人也能开始乘坐飞机出去旅游、探亲……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了进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了出去。

机场的建设,一直在“早与晚”“大与小”的争论中不断地扩建改造。当时的报告称,10年至15年之内,年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但是当时的估计明显保守。

从1988年开始,T1航站区就是在前后七次改扩建中度过的。在这七次改扩建中,T1航站区改建行李分拣大厅,扩建主楼及引桥等,T1航站楼面积增至8万平方米,旅客吞吐量保障能力提高到800万人次。吞吐量从1978年的103万人次增至1987年的467万人次。

1988年是改革开放十周年,人民群众日渐摆脱贫穷,富裕起来。旅客人数攀升更快了。这年3月,“首都机场”正式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随后几年,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每年都是100万地往上翻。

1991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70万人次,已经超过了航站楼的设计能力。1995年又达到1500万,比上年增长29%。

1999年11月1日,二号航站楼投入使用,T1航站楼随即关闭。T2航站楼扩建工程完成后,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350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1.2万人次,年起降架次可达19.32万架次。

随着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的连续几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没过几年,T2航站楼就开始超负荷运转,此时,已经关闭3年的T1航站楼改造完成,2004年9月重新开放。

很多人形容首都机场就是个长得特别快的孩子,做衣服总是做得小,甚至是没怎么穿就小了。

年吞吐量的增长是令人惊讶的。首都机场2000年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2000万,2004年突破3000万,2007年突破5000万。

为了满足奥运会的航空运输保障需要,加速将首都机场建成世界级枢纽机场,2004年3月,首都机场第3次大规模扩建工程开工,T3航站楼于2007年12月顺利完工。这座航站楼总面积近百万平米,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航站楼主设计师诺曼·福斯特称之为“人民的宫殿”。

自此首都机场形成了3座航站楼、3条跑道、两座塔台同时运营保障的格局。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7600万人次。当时预计到2015年,也就是八年之后,首都机场的旅客流量在8000万到1亿人次,三个航站楼总共140万平方米的面积,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2019年的“心脏机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心脏机场”所经历的不断扩张扩建甚至改址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规划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的现实,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震撼不言而喻。

2010年12月9日晚,首都机场迎来了当年的第7000万名旅客,首都机场的日渐繁忙,使得这个数字提前到来。按照这个速度2011年,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突破8000万人次大关。这意味着首都机场客流饱和很可能会提前到来。

2013年1月初,北京新机场规划获得批准。选址曾有三个位置,最终选址为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与廊坊市广阳区交界处。其原因是能够有效地满足周边机场的需求,避免资源的重复。京津正式对接,还将同时承担部分天津的客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定位为综合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规划设计7条跑道,远期年旅客吞吐量预计1.3亿人次以上,货物运输能力550万吨以上,将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场。

2019年,北京新机场开门迎客。多家航空公司正在陆续全部或部分转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运营。

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意义重大,举世瞩目。

早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察了北京新机场建设,强调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一座建设中的新机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标志性工程的高度重视,第一次把新机场作用上升到国家新的动力源高度。

民航局综合司司长刘鲁颂对此进行了解读: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从空间范围内将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融合一体,大型枢纽机场及周边地区必然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

我国开放新格局非常清晰,就是以“一带一路”为纲,以自由贸易区为目,纲举目张地对外开放构建大格局。在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上,民航以快捷快速高效的特点,使得空中丝绸之路必然成为优化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加速器。新机场要打造成为世界交通重要的枢纽,开通更多航线航班,积极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新机场将促进中国与国际的接轨,通过吸引国际组织、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坛入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世界政治、金融、科技、人才枢纽,为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外部动力。

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标志,我国民航业已经进入一个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高度契合的新阶段。

北京新机场的新动力源作用还体现为发展动力转换中的牵引力,主要着力点是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新引擎。民航业对一个城市或区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北京新机场建设直接投资近8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将达4000亿元;投入使用后,将与首都机场构成“双枢纽”运行,当年旅客吞吐量将达4500万人次,将为北京市带来860亿元的经济贡献。特别是将在新机场周边聚集起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区、物流区、会展区、商业区、居住区、酒店休闲娱乐区,未来20年将为北京市带来8.6万亿元的经济贡献,年均提升南城GDP增长率5~6个百分点,提升北京市GDP1~2个百分点,南城占北京市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10%提升至32%左右;未来30年,南城经济总量将与北城达到平衡,累计可为北京市带来22万亿元的经济贡献。

可以预见,北京新机场将成为带动周边地区高端生产要素投入的最活跃因素,不仅会使城南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会促使北京不断完善和优化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驶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快车道。

北京新机场建设,正是推进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航空运输供给结构的关键之举。2019年北京新机场将使北京地区新增航站楼面积70万平方米、跑道4条、停机位268个,不仅一举解决首都机场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释放大量国际航班时刻,为我国国际航权谈判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使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大幅提升国际航班比例成为可能。加之新机场完全是按照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理念设计的,近机位数量79个,所需航站楼停靠边达4000米;航站楼功能区垂直分布,功能区可以因需切换,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首件进港行李13分钟内到达,4项中转时间等指标均居世界前列;它是世界上首家根据航空联盟划分进驻航空公司的机场,将给航空旅客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围绕北京新机场,将打造集高铁、地铁、城铁等多种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大容量公共交通与航站楼无缝衔接,换乘效率世界一流,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呼之欲出。需要强调的是,北京地区作为一个占到全国十分之一的航空运输市场,北京新机场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一隅,它犹如“阿基米德的支点”,足以撬动全国乃至全球航空运输市场,对优化我国国内国际航线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北京新机场还具有不少引领我国机场设计、施工、运营方向的特质,例如跑道构型、智慧机场、绿色机场、海绵机场等,其理念和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有的居于世界前列。它还是国内首家军民航机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机场,建成后“天分地合”,首开我国全面集约利用空地资源的先例,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之作。

新“心脏机场”创多个世界之最,其建设和运行中采用的领先世界的技术,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这些都将在后文中向读者一一呈现。

从一块平地到练兵操场,从几间机库到有了廊桥,从乘客寥寥到人来人往,从一座小型候机楼到三座大型航站楼,从首都国际机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为官员精英服务到服务社会大众……

100多年来,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一年年旅客吞吐量不断跃升,这片土地日渐繁忙。旅客追赶时间的脚步声,飞机翱翔蓝天的轰鸣声,在告诉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国富民强,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南苑首都机场航站楼
清代南苑的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航站楼
百年南苑机场结束民用航空历史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首都机场的民航客机(上)
首都机场的民航客机(下)
中国第一航校——南苑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