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背景下赣中花钗锣鼓乐创新性传承与实践研究

2019-11-01樊佳

北方音乐 2019年1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乡村土壤中孕育的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赣中花钗锣鼓乐正失去光彩,逐渐没落。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传统音乐集成工作的开展,活态传承与保护成为音乐文化工作者和专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赣中花钗锣鼓乐创新性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活态传承中对传统音乐保护途径的新探索,同时也成为能让花钗锣鼓乐“永葆青春”的方式。

【关键词】创新;传承;保护;花钗锣鼓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科技不断突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都在变化,绚烂多彩的艺术形式与音乐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的赣中花钗锣鼓乐植根于民间土壤,其丰富的演奏形式与音色音响特点,伴随着赣中祖祖辈辈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随着国家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工作的开展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工作的进行,花钗锣鼓乐必然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作为具有丰富音乐文化内涵的民间吹打乐形式,如何在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紧跟社会前进步伐开展活态传承,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创新性”为传承与保护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赣中花钗锣鼓乐的内涵

传统音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传统音乐的内涵也成为古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手段。赣中花钗锣鼓乐以其丰富自由的音乐形式遍布赣中大地,广为流传,其拥有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是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经过百年的历史积淀,花钗锣鼓乐的音乐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传统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趣、音乐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民俗活动紧密关联的音乐文化内涵、民间吹打乐器的组成等方面。

赣中花钗锣鼓乐广泛流传于江西中部地区,这里至今延续着传统的农作生活方式,受传统意识形态影响,民风淳朴自然。在审美意趣上依然展现了自然的音乐风格,注重原生态的体现,同时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态度。

赣中花钗锣鼓乐在音乐语言表达中,其节奏、曲牌、旋律手法、音高组织关系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音乐变化丰富与地方方言语调相协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气息。花钗锣鼓乐也是人们另一种语言表达。根据不同的环境,所演奏的锣鼓乐表达的音乐语境不同,并且具备一定的自由性,因此,民间演奏家们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的二度创作,必然会受到地域风格与文化积淀的影响。

一个民间乐种的诞生与传承,离不开这片孕育传统音乐的土地。江西赣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以及与农耕紧密相连的二十四节气农作活动。在各类的民俗活动中频繁出现的赣中花钗锣鼓乐必然与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展现的音乐元素,也是传统文化内涵的象征。

赣中花钗锣鼓乐的乐器组成也同样是传统音乐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音唢呐、低音唢呐、钗、大锣,小鑼、梆子、鼓等乐器,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乐器组合,根据不同乐器的音响音色运用于不同的民俗活动及礼仪活动中,音色语言丰富多彩。

二、新时期背景下赣中花钗锣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赣中花钗锣鼓乐这种传统的民间吹打乐,韵味浓厚,音乐性格活泼生动,音色表现高亢嘹亮,亦能宛转悠扬,曲牌曲调丰富,形式自由,在赣中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独树一帜。2014年花钗锣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江西丰城人杨仁和是花钗锣鼓乐的传承人,2018年,他被选为第五批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仁和自幼跟随技民间师父学习技艺,能熟练演奏唢呐、钗、锣鼓等多种吹打乐器,原汁原味地展现花钗锣鼓乐的各种曲牌曲调,具有丰富的演奏经验,并且组建乐队、传授徒弟。“1979年,丰城选派孙渡花镲锣鼓队参加宜春地区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同年该队又被选派到省参加汇报演出。1982的丰城首届农民艺术节,各乡镇均派出了代表队参加街道游行表演和比赛;1998年推荐选派拖船镇川里花镲锣鼓队赴宜春献艺;市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几乎都要抽调花镲锣鼓参加广场群众文化活动。2000年后,川里花镲锣鼓队每年都被选派参加地、市大型文化活动,2005年参加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8年参加宜春市“一村一品”展演,同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演出,在全国播映。”

随着花钗锣鼓乐传承困境的出现,要想传承和发展花钗锣鼓乐,应该要重视花钗锣鼓乐文化内涵的弘扬与传播,加大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教育,增设具备花钗锣鼓乐等民间吹打乐特点的音乐教育培训。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能。“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学科性质和不同的内容有其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有其相对独特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学者们为本专业的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传统音乐的理论内容的教学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对传统音乐形态教学法进行研究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音乐教师们的创新思维,更新教学理念,适时结合花钗锣鼓乐的音乐文化特点,从实际出发,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们对传统音乐文化、对花钗锣鼓乐的兴趣,寓教于乐。加大对教学设备与工具的投入与支持,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多去“亲身经历”。

三、赣中花钗锣鼓乐创新性传承与保护

创新一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词汇,在创作音乐中离不开创新。“创新即是发现新情况、揭示新规律、发明新器具,从而开阔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创新仍应以前人己经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途径的方法进行研究,近年来各界学者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的措施,并根据不同类别的非遗采用差异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花钗锣鼓乐创新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探索创新的传承与保护途径,都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花钗锣鼓乐这种民间活跃的吹打乐乐种形式,其传承人、演奏艺人都有着熟练的演奏技巧,对花钗锣鼓乐“胸有成竹”。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主要是体现在传承人的身上,花钗锣鼓乐的创新也是传承人的尝试。花钗锣鼓多种演奏形式组合与丰富的曲牌结构,让民间艺人以及传承人可以有更多创作的空间。例如一个曲牌结束后至下一个曲牌联结处,演奏者可根据环境情况及情绪变化适当地增加或删减节奏长短以及旋律加花、插空的时间,旋法自由;又例如在民俗活动婚丧嫁娶中,有哭丧与哭嫁,在此期间没有固定准确的节奏时值长短,依据适时情况变化而定。在农闲时分,这些民间艺人与传承人,也会经常聚在一起,对传统花钗锣鼓乐的曲调曲牌及演奏技巧进行讨论、寻找更新能突破的技巧点,进行适时的创作与改编。随着网络科技信息的发达,他们也会学习探索一些新的技法,尝试运用在花钗锣鼓乐的演奏上,这便是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传统音乐自觉性,在这种自觉性的驱使下,他们进行了多种创新尝试,这种自觉的创新对花钗锣鼓乐的活态传承具有促进性的效果。赣中花钗锣鼓乐的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在进行演奏活动及创新的同时应保持花钗锣鼓乐的原来风貌,包括乐器组合、曲牌曲调、旋律旋法、民俗文化内涵等,进行谨慎的创新,不能偏离违背花钗锣鼓乐这种传统音乐的本源。

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探索创新。花钗锣鼓乐的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与方法,应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下适时创新。培养传播传承与保护理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出成效、出成果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是当地人的财富,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適当借鉴。对花钗锣鼓乐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制定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史书。这些资料是花钗锣鼓乐文化传承与保护重要依据,也可成为学校音乐文化教学的素材与资料。赣中花钗锣鼓乐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所包含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应通过新时期网络等科技手段进行弘扬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它。花钗锣鼓乐陪伴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是给予它活力的重要营养剂。创新开展各类花钗锣鼓乐或是民间吹打乐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影响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渐塑造花钗锣鼓乐的品牌形象,让它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通过花钗锣鼓乐建立一座沟通世界交流的桥梁,吸引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家来考察、欣赏它。

四、总结

赣中花钗锣鼓乐历史悠久,是具有鲜明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民间吹打乐。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跟上历史发展的脚步,在活态传承这项长期工作中不仅仅要保护传承人,适时创新也是保持传承活力与动力的途径。创新花钗锣鼓乐的演奏技巧、不断提高演奏水平也是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自觉。更新教育理念,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花钗锣鼓乐的品牌意识,把世界先进理念“请进来”,让花钗锣鼓乐“走出去”。保护与传承花钗锣鼓乐更是我们几代人需要为之努力与奋斗的,让花钗锣鼓乐在赣中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丰城市文化局.丰城今年拟申报国家级项目简介——花钗锣鼓[EB/OL],http://www.fcwlwz.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2&id=33042,2013.

[2][傅利民.对传统器乐理论教学的再认识——《中国传统器乐形态分析》教学体会与收获[J].中国音乐,2012.

[3]张岱年.张岱年自选集.第2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樊佳(1985—),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在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器乐演奏。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G2017128)。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