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探讨
2019-11-01范桂霞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持续增加,音乐作为人民休闲娱乐和身心放松的重要艺术形式,受到了我国居民的高度热爱和欢迎,各种演唱形式和歌曲类型层出不穷。通俗和美声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二者均具有各自的演唱特征和风格,但是在歌唱技巧中也存在相通之处。实现通俗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可以提升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声乐演唱;美声;通俗;唱法融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我国声乐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声乐演唱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热爱,并且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构建精神文明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声乐演唱的重要形式,二者的演唱风格、艺术特点以及歌曲形式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但演唱技巧却存在相通之处,将二者融合贯通,不仅有利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歌曲演唱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针对声乐演唱中通俗与美声唱法的融合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演唱者想要准确地表达歌曲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掌握气息利用的方式,促使发声更加自然顺畅。通俗和美声作为两种重要的演唱形式,在唱法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美声唱法特点
美声演唱对演唱者气息具有一定要求,通常情况下,演唱者可以灵活地把握个人气息,具备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如果演唱者无法控制个人气息,则不能充分表达歌曲情感与内涵,对演唱质量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气息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美声学生需要学习的关键内容,只有控制好个人气息,准确地进行发音才能更好地展示以及表达歌曲。
(二)通俗唱法特点
声音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点,演唱者在表达歌曲中,主要采用真声进行演唱,声音轻柔自然、接近生活,可以带给听众以良好的听觉体验。同时,通俗唱法更加强调感染力和激情,演唱者在表演中结合乐器制造与歌曲相同的氛围,通过合理使用话筒营造优质的电声效果。
二、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性
(一)演唱技巧差异
在演唱技巧方面,美声唱法主要以真假音转换的形式进行演唱,对共鸣具有较高要求,唇舌要保证处于相同位置,强调声线美感。通俗唱法对真假音没有明显的要求,歌曲类型浅显易懂,与人民生活较为贴近,主要通过真声进行演唱,唇舌变化较大,作品形式丰富,更加强调节奏和韵律,服装形式呈现多元化,具有时尚气息。
(二)气息控制差异
在美声演唱中,要求演唱者通过声门作用产生演唱气息,进而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了实现这一效果,演唱者需要通过骨骼、胸腔、咽腔、口腔、鼻腔、额腔以及头腔等作用,形成声音共鸣,通过科学控制声音的明暗强弱,促使音色干净、圆润、富有穿透力。在通俗唱法中,不需要对气息进行精确控制,通过灵活使用咽腔、口腔以及鼻腔等部位发声,对声音共鸣没有明显要求,尽量体现声音优美,也不需要多大的音量。
(三)声音要求差异
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声带可以控制发声的长短和厚薄,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声带天赋,根据天赋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以及男低音等,一些天赋优异的演唱者可以胜任不同音区,演唱音域较宽。通俗唱法对声带天赋没有较高的要求,声部区分不如美声唱法严格,更为注重演唱者的音质特色、声音磁性以及感染力等方面。
三、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一)二者相互变通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通俗与美声唱法不再是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在演绎一首歌曲中,演唱者可以灵活使用多种演唱方法,并且根据歌曲的曲调、内容以及情感有所改变。同时,演唱者在保证气息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尝试新型的演唱方法,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强化驾驭歌曲的能力,还可以带给听众以愉悦感和新鲜感。在实际演唱中,通俗与美声存在相互变通的关系,通过灵活运用和自如切换,可以促使音乐作品更富有欣赏价值与美感。
(二)声音方向一致
通俗与美声虽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唱法,但是从声音方向角度分析,二者都强调演唱者在歌曲演绎中,要保证声音靠前,不能将声音含在口中,吐字和发音要强烈快速。同时,通俗与美声都强调演唱者要熟练灵活地运用声带进行发声,掌握相关发声技巧,提升歌曲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将高音展示给听众。
(三)掌握气息运用
声乐演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歌曲演绎中,演唱者需要频繁地换气,保证气息时刻畅通,这一要求均适用于美声唱腔和通俗唱腔。通常情况下,普通人利用气管进行呼吸,但是演唱者在平时的练习中,主要使用胸腹进行呼吸,进而在演唱中保证气息平稳,更好地进行歌曲演绎和情感表达。气息运用是声乐演唱的前提和基础,声音与气息存在密切关系,无论气息如何变化,声音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通俗与美声都是使用急吸缓呼的气息控制方式,对演唱者的共鸣区和共鸣器官具有较高要求,在演唱中要起到“共振效应”。
(四)音乐素养较高
音乐素养是一名优秀演唱者的基本要求,音乐素养涉及方面较多,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包括节奏感、乐感、音准以及听觉等。同时,音樂素养分为后天学习和先天因素,例如节奏感、听觉属于先天因素,音准、乐感则属于后天学习。无论是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对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一名演唱者的先天因素不足,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节奏感、乐感以及音准是通俗和美声唱法对一名演唱者的最基本要求。
四、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融
受到语言、文化、地域以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美声唱法尚未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与认可,仅仅局限于专业团体或者高等教育声乐专业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审美理念和精神需求,很多专业人士开始对通俗与美声唱法的融入进行尝试与探究,例如采用美声唱腔演唱通俗歌曲,在通俗唱法中参考和借鉴美声的呼吸方法等,实现美声与通俗的相互补充、有效融合,进而实现艺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听众提供更为广阔和深远的欣赏空间,创新我国音乐发展新途径。
(一)通俗对美声的借鉴
美声唱法属于一种科学的歌唱方式,对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发声技巧以及声带天赋具有较高要求。在通俗唱法中充分借鉴美声的发声技巧和呼吸方法,能够帮助演唱者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歌唱水平,丰富其专业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歌唱能力。通俗唱法具有亲近自然的风格,可以带给听众以亲切的体验与感受,借鉴美声唱法不仅保留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同时还能够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英国女高音莎拉布莱曼,其歌曲风格属于流行音乐,但在专业学习中曾经受到专业的美声训练,在演唱风格上趋于古典,将美声与通俗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使其音质更具吸引力,并且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内涵和诠释,其作品《月亮颂》就是将美声和通俗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其运用了两种唱法的精髓,整部作品充滿情感,气息控制非常自如,声音圆润自然,带给听众以空灵的体会和感受;又例如其作品《告别时刻》,前半部分利用通俗虚弱唱法,将情感通过声音准确传递给听众,高潮部分运用美声流畅地进行情感表达,不仅升华了作品主题,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歌曲情感。当前,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歌手尝试将通俗与美声充分融合,已经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美声对通俗的借鉴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唱法规范科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成为了当前重要的歌唱艺术形式。很多美声音乐作品充满了民族文化和艺术之美,属于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可以提升人的修养与内涵。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群众基础薄弱,为了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可以在美声中融入流行元素,进而迎合大众审美,使美声唱法成为听众喜欢并且接受的古典艺术。例如意大利歌唱家安德列·波切烈,其代表作《大地之歌》就融入了一定的通俗元素,是通俗与美声融合的大胆尝试,受到了听众的广泛热爱和好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通俗和美声作为当前两种重要的演唱形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符合多元文化的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冷佩坤.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4):83-84.
[2]周淑真.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的探讨和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0-153.
[3]李慧萍.美声唱法在成人通俗歌曲教学中的运用——以音乐剧《猫》中《Memory》为例[J].音乐时空,2016(8): 112-114.
[4]段梦琪.美声、民族、通俗三者“跨界”发展的利弊分析及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运用和要求[J].音乐时空,2015(8):160,158.
[5]刘斯羽.浅谈对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拾音方法比较[J].艺术科技,2015,28(2):160-161.
[6]刘栋梁.对新文化视阈下“唱法”跨界现象的思考——谈通俗唱法美声化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J].大众文艺,2012(04):235,17.
[7]黄晓萍.中国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音乐教育——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为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5):107-109,133.
[8]张永凯.论美声、民声、通俗三种唱法教学的兼容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168-169.
[9]封伟为.浅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关于廖昌永新专辑翻唱流行歌曲引发的讨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5):122.
作者简介:范桂霞(1973—),女,汉族,河南义马;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