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主体性教学的问题分析及策略

2019-11-01李冠红

商情 2019年4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李冠红

【摘要】主体性教学就是老师通过以引导启发为主,给学生构建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造,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思考批判性的思维,是当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现有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为主,限制了学生个性独立的发展,影响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课堂教授模式固定、课堂沉默现象、应试教育要求等。想要顺利开展主体性教学,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策略。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在《学记》中曾经提到“教学相长”,将教和学放在同等位置,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还要关注“学”,教书和学习一样重要。体现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是均等的,课堂中不能只有教没有学,也不能只有学没有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彼此。而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只是各自在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起主要作用,教师是辅助作用,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公,而不再是传统的倾听者。采用主体性教学,目的就在于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填鴨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拥有发散性思维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在实践应用阶段,依然会有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主体性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师生定位不明确

现有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的大多保持沉默。尽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调节课堂气氛,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但是长期以来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和教师都无法的自然的融入主动性教学的角色,我们不能直接去批评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因此,在主体性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否明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倾向“知识为主”,忽略学生主体性价值

现有的课程教学安排,无论从教学大纲还是教学计划都是秉承着循序渐进的科学性安排,以学习知识为前提,这样既符合当下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又能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课程设计体现了科学性,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价值,学生有个体差异化,教学计划的安排并不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意志等特征,如果我们只单独的追求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价值,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和生产线上的成品产品没什么区别,学生真正走向社会,也不可能有创新,更不会有突破。

(三)学生课堂中的“沉默现象”日趋严重

较为明显的课堂沉默现象,体现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上课的热情,甚至有孩童独有的天性,但从高中起,沉默现象就开始不断出现在课堂中,并且一直持续到大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沉默,是害怕回答错问题或者自尊心受到打击,甚至有的人上课不愿意说话,只愿意倾听。很多学生认为,课堂就是老师讲课的地方,学生就是听课,偶尔做个回应就好了,不能挑战教师的权威性。

二、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原因分析

(一)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强调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始终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被老师所管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加之思想行为的控制,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行为不会怀疑,甚至失去了判断对错的能力。这样的状态想要一夕之间扭转肯定行不通,所以我们想要实施主体性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二)学校和家长过度追求所谓的“精英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

中国的应试教育中高考绝对是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心中的一道坎,为了能够在这个阶段实现“鲤鱼跃龙门”,家长不惜从孩子幼年期就开始做足功课,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孩子从最初就开始被动的接受被安排好的人生,稍有不满,就会被各种“都是为你好”、“你不学习你长大要干什么”等字眼驳回自己的思想,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也缺少了独立思考和应对的能力。在校内,学校以升学任务为指标,紧密结合考试要求,凡是考的,教师就教:不考的,就不教。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造成了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之发生冲突和对立。学生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使上了大学,对于专业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没有明确规划。在这样的应试教育方式下,导致我们的学生不能在个性、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自我拓展,缺少了思维的活跃性。

(三)教师思维的局限性限制主体性教学的开展

主体性教学不能完全在课堂开展,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前辈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经验多是教师主讲的讲授法,传统意义上说就是课堂是老师的天下,只有老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才能驾驭课堂,才能让学生好好学习。很多老师认为如果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不可能学会或学好,认为教师讲授学生学得快,学生自学、讨论、研讨则学生学得慢,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不能完全放手课堂,不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开展主体性教学,必须先让教师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教师保留固有思维不能改变,那么就无法顺利开展主体性教学,也不能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三、在课堂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有独立自主性,这种独立自主性表现在师生要共同构建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构建学习环境,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自己独立的学习,自主探究,老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所有的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养成思考、批判、探究的习惯,让他们可以主动张口去问问题,主动开口去讨论和倾听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可以在讨论和倾听以及交流中学会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既达到了教授知识的目的,教师又能掌控整个课堂,同时主动权又归还了学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探究的渴望,在探究的过程了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解放学生的“天性”,把主动权归还学生

无数事实证明,有创意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想法比较新颖,我们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权利,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内容,课堂应该是学生学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讲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把握新知,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想的思维和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培养学生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太有不同,因此老师想要打破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可以在教学设计根据每个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加入多種多样的教法,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提问技巧上,尽量把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特点相匹配,在课堂中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感受,只有在课堂中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才能激发他们对课堂的热情,从根本上打破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在教学环境上,尽量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的公平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只有角色定位正确,满足个体差异的需求,并给与自信和鼓励,学生们将不会再永久沉默。

总之,主体性教学只有通过师生共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堂变讲为导,激发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探究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主体性研究对教学论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1998(4):10-16.

[2]余汇.发挥学生主体性之我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37-38.

[3]赵光辉,梁其桃.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的转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12-15.

[4]张爱丽.浅析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19):260-261.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