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份外交文件背后的历史细节
2019-11-01张宏喜
张宏喜
这是以外交部长名义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外交文件,他现在就要一份一份地签署。这是周恩来用他的心、他的心血,还有无数牺牲了的和活下来的战友的嘱托写出了这三个字——“周恩来”。
布置送达新中国第一份外交文件的重任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决定次日举行开国大典。晚上在怀仁堂举行了庆祝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的盛大宴会。宴会后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召开最后一次筹委会会议,一一检查筹备情况。
最后是周恩来讲话,在谈到外交工作时他说:“从现在起,中央外事组的工作任务完成了。从此,我们的外交部就正式开始工作了。请炳南同志注意:明天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将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大典结束后,你们要将《公告》再附上一个外交部由我签署的《公函》,派专人送到各国驻北平、南京、上海的原官方代表或机构,通过他们将《公告》和《公函》转到其各派遣国政府。散会后,你赶紧把《公告》的文稿拿去,把《公函》的文本最后敲定,做好准备。《公告》和《公函》要在开国大典前印好。这将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个对外文件。你回去召开最后一次外事组会议,把中央批准的外交部领导成员宣布一下。还有确定外交部办公地点,筹组外交部各级班子,招收工作人员的事情,你也要马上动手,不能等待……”
王炳南是新成立的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副部长们都未来得及上任,王炳南就是全面负责人。他回到办公地御河桥2号,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那时这里是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办公大院,王炳南及原中央外事小组部分人员也在这里办公。他召集开会布置了印制和送达《公告》和《公函》的任务,派韩叙在北平,曹桂生去南京、上海送达新中国的第一份外交文件。
连文字他都能背下来,但还是细细地反复观看
开国大典结束后,夜以继日工作的周恩来走下天安门没有回去休息,而是随即来到御河桥2号找王炳南。只见除王炳南等三人外,办公室冷冷清清。“人都到哪里去了?”他问。
王炳南说:“到天安门参加开会还没有回来。”
“《公告》和《公函》还没有送吧?是开会重要还是办外交重要?”周恩来说。王炳南见总理有些不高兴,连忙解释说:“没有想到这么晚大家还没有回来。不过文件印好了,笔墨都准备好了,请总理马上签署吧。我这就把送文件的同志马上找来。”
“除了签署公函外,我本来准备把你、主管科长、下面具体办事的同志一起找来谈谈,看来不行了。”周恩来说,“我今晚还有别的急事,等不了啦。你一个人马上带着要签署的文件跟我到办公室去签吧。”
中央人民政府虽已宣告成立,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但那时政务院还没有组建起来,直到10月20日才召集会议宣告政务院成立。可以想象当时周恩来该是何等忙碌,连那些后来由副总理、秘书长、甚至是下面工作人员办理的事情,都不能不由他亲力亲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在开国大典之后来御河桥2号找王炳南的原因。
王炳南赶紧随周恩来来到总理在北京饭店的临时办公室,把一叠文件放到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文件的内容是周恩来极为熟悉的,连文字都能背下来,但他还是一字一句地再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这是以外交部长名义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外交文件,他现在就要一份一份地签署。
王炳南在一旁屏着呼吸盯着周恩来专心致志地一字一字、一份一份地签名。为了这个签名,我们党奋斗了28年,牺牲了无数烈士,周恩来也几次差一点牺牲。周恩来是用他的心、他的心血、他51岁的全部生命、還有无数牺牲了的和活下来的战友的嘱托写出了这三个字。
签完以后,疲劳开始袭来。他要秘书拿来热毛巾使劲擦脸,才又有了精神。为保证万无一失,周恩来还让王炳南谈谈怎么尽快把这些文书顺利送达。直到把最细的细节都搞清了,周恩来才放心地把王炳南放走。
如同战场上的战士接受战斗任务
王炳南小心翼翼紧紧地抱着周恩来签好的文件,匆匆忙忙来到御河桥2号。在他的亲眼过目下,由刘文仲把收文者的姓名一一填在文件和信封上,把文件装进信封,由田健核实无误,一一封好。
王炳南把一份《公告》和一份周恩来签署的《公函》摆在桌上,一脸庄严凝重的表情跟曹桂生、韩叙说道:“说起来不过是送一封信,请你们两位同志送走就行了,似乎平平常常。但这不是一封平常人家的个人书信,也不是一个团体的一般公文,而是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全世界宣布的公告,周恩来部长签署的外交公函,我们要办的是政府的事、国家的事,这是我们外交部一成立就要做的第一件对外的事情,所以意义非同寻常。周恩来同志多次强调外事无小事。咱们只能把每件事做好,不能出差错。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吗?”
“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保证完成任务,请组织放心!”经历过战争和军旅生活的曹桂生、韩叙神色严肃,立正站立,身体笔直,挺高胸膛,异口同声地回答,如同战争时期就要上战场的战士接受战斗任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