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2019-11-01郑旭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环境治理

摘 要:我国邻避问题的出现不晚于20世纪末期。在时间维度上,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经历了萌芽(2006年之前)、快速兴起(2007年至2016年)和转型(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邻避问题有所缓和,邻避冲突的数量、规模、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有下降的迹象。在空间维度上,邻避问题呈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蔓延、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变趋势。在组织与动员方面,邻避抗争从依赖互联网转向倚重传统的动员方式,并且朝着无组织化方向发展。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受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政治机会结构、媒体结构和邻避设施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邻避问题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重视公众的环境诉求,完善环境治理体制。

关键词:邻避问题;环境治理;环境抗争;邻避冲突;群体性事件;环境正义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5-0028-1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邻避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一种。邻避是“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音译,是指一些地方的居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其附近的某设施尚未建成或尚未产生污染之时就抵制该设施的态度和行为[1]。不同于环境污染之后的救济性环境抗争[2],邻避是一种预防性环境抗争。我们不宜将救济性环境抗争视为邻避。公益人士和环保NGO为了保护人类整体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环保行动也不属于邻避行为。

现代的邻避问题是在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出现的。19世纪是西方邻避问题的萌芽阶段。19世纪,美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反对在其家园附近兴建某些设施[3](p.118)。这种地方性的环境抗争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铁路沿线的民众反对修建铁路的现象[4]。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邻避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地方先后出现了邻避问题。21世纪以来,邻避问题在我国大陆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文章篇幅等原因,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邻避问题的发展趋势。研究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有助于把握邻避问题的宏观情况,推进环境治理。

目前,学界有关我国邻避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这些研究大多基于个案或少数几个案例,且主要聚焦于邻避的性质、原因与治理对策①。由于缺乏官方公布的相关资料,学界对我国邻避问题的起源与演变趋势的研究非常薄弱。学界在我国何时出现第一起邻避冲突这一问题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2007年厦门PX事件是我国邻避运动的开端[5];也有人认为浙江东阳事件是我国邻避冲突的开端[6];李佐军等人认为,2003年北京望京西园居民反对加油站事件是我国最早的邻避事件[7](p.63);任丙强则认为,我国的邻避问题肇始于2000年[8]。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我国的邻避问题最早出现在21世纪初期。

我们难以考证我国的邻避问题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在改革开放之前,有些地方的居民由于其特殊的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可能会反对兴建某些设施②。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人反对修建某些水利设施。例如,1956年,水利专家黄万里和陕西的一些干部通过体制内渠道质疑三门峡水电站的兴建计划[9]。由于本文尚不能确定是否有三门峡水电站附近的居民出于自身利益反对兴建三门峡水电站,因此暂不将这起事件视为邻避冲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大陆地区似乎未出现引起主流媒体关注的邻避问题③。20世纪80年代末,曾昭度、赵永康等人主编过有关环境纠纷的书籍,搜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两百多起环境纠纷案例,但其中没有一起属于邻避冲突④。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邻避问题最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最早引起学界注意的邻避冲突是20世纪90年代一些城市业主的环境维权活动。1993年至1994年,南方某大城市两个小区的部分业主反对房地产企业在小区公共绿地上修建商品房。1998年至2000年,这两个小区的部分业主反对当地政府在小区公共绿地上修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当地媒体报道了业主们的维权活动[10]。虽然石发勇并未使用“邻避”或“环境抗争”等概念来描述其发现的业主维权案例,但他所分析的这两个案例实际上属于邻避冲突。石发勇研究的这两个案例可能是学界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邻避冲突。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业主联合起来抵制一些设施兴建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内或小区周边。随着邻避冲突的增多,学术界日益重视这种现象。郭巍青、何艳玲、石发勇等人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研究邻避问题的一批学者⑤。

目前,只有个别学者研究了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历程。例如,任丙强认为,我国的邻避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2000—2007年)和高发期(2007年之后)[8]。王佃利等學者认为,我国邻避冲突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潜伏阶段(2006年之前);爆发阶段(2006—2012年);相对缓和阶段(2013年至今)[11](p.261)。李佐军等人认为,邻避事件在2009年达到顶峰,截至2016年仍处于高发期[7](p.63)。鄢德奎和李佳丽认为,2010年至2015年期间,邻避冲突事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6]。任丙强、王佃利、李佐军等人对我国邻避问题演变趋势的判断值得商榷。另外,李佐军、鄢德奎等人在统计邻避事件时将一些救济性环境抗争案例也纳入其中,因此,其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

简而言之,目前国内对我国邻避问题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十分薄弱。现有的研究都未深入分析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如果不能把握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演变趋势的因素,我们将难以有效地从宏观上防治邻避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邻避问题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上把握邻避问题的整体现状,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为环境治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邻避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两年多来,邻避冲突的数量虽然停止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仍居高不下。正如环保部的工作人员在回顾2018年的邻避问题时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邻避风险仍处于高位,邻避问题依然突出[15](p.307)。当前,我国民众的邻避情结仍比较普遍,甚至有加剧的可能。例如,北京鲁家山垃圾焚烧厂一期工程在兴建期间并未引起周边居民的太多抵制,但二期工程在2018年遭到周边部分居民的抵制。

总体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6年,邻避问题呈现兴起与加剧的态势。在2016年以前,邻避冲突的数量、规模、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呈上升态势。2017年至今,邻避问题进入了转型阶段:一方面,邻避冲突数量居高不下,在局部地区仍有增长的迹象;另一方面,邻避冲突的规模和社会影响有所减小,对抗程度有所缓和。

三、邻避问题在空间分布上的演变趋势

我国邻避问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下演变趋势。

(一)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蔓延

我国邻避问题呈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县城和农村蔓延的趋势。本文发现的最早的两起邻避冲突都发生在大城市。在2006年以前,媒体曝光的邻避冲突也绝大多数发生在大城市。如厦门PX事件、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和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等。在本文所搜集的案例中,2006年以前一共发生了21起邻避冲突,其中只有2起邻避冲突的抗争主体是农民。受大城市邻避冲突的影响,从2008年开始,中小城市和县城的邻避冲突快速兴起。例如,什邡、启东、平江、博罗等一些县(或县级市)也发生了大型邻避冲突。与此同时,农村的邻避冲突也迅速兴起。2008年至今,广州、湘潭、盐城、秦皇岛、南京、苏州、浠水等地发生了以农民为抗争主体的邻避冲突。与2006年之前相比,近十年来农村邻避事件在所有邻避事件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例如,在2018年的60起邻避冲突中,有11起邻避冲突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2019年,农村邻避冲突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上升。

虽然农村的邻避冲突数量自2008年以来呈现增长态势,但主流媒体曝光的大多数邻避冲突发生在城市。正如环境社会学家张玉林所言,“与北京等大都市的著名环境NGO相比,那些居于地方城镇和乡村的环境社团、环境保护行动者的生存环境要艰难许多。后者不仅缺少可以动员的资源,而且受制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制约”[16]。农村曝光的邻避冲突相对较少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政治效能感較低、社会关系网络较弱、缺乏媒体资源等诸多因素造成的[17]。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观察到的邻避冲突主要是互联网、报纸、电视、书刊等大众媒体上传播的邻避冲突。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央媒体、全国性报纸和主流门户网站的总部位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因此,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诉求很难像大城市居民那样获得主流媒体和外界的关注。但我们也不要低估农村居民的环境抗争意识,不要把一些农民面对邻避设施的沉默简单地解读为他们支持建设邻避设施。

(二)从东部向中西部扩散

根据本文搜集的资料,截至目前,东部地区发生的邻避冲突数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东北地区最少(参见表2)。本文的这一发现与鄢德奎、李佳丽的研究相吻合[6]。根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生邻避冲突数量最多的五个省级行政区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湖北和浙江。宁夏、西藏、新疆、青海、山西、贵州、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市、自治区)曝光的邻避冲突较少。在西部地区,四川曝光的邻避冲突相对较多。在东北地区,辽宁曝光的邻避冲突最多。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邻避问题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东北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在2007年之前,绝大多数邻避冲突发生在东部地区。在2007年及以前发生的29起邻避冲突中,除云南怒江水电开发事件以外,其余28起邻避冲突都发生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云南怒江水电开发事件中,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主要力量实际上也并非水电站选址附近的居民,而是外省的环保志愿者。从2008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邻避问题呈现快速兴起态势。最近几年来,虽然东部地区曝光的邻避事件数量往往较多,但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曝光的邻避事件所占比例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和2018年,东部地区曝光的邻避事件数量在当年全国的邻避事件中所占比例已经低于一半。截至2019年2月24日,我国在2019年曝光了4起邻避冲突,其中海南、贵州、江西和湖南各1起。

四、邻避问题在抗争主体与组织动员

方面的演变趋势

邻避冲突的抗争主体、组织与动员情况也是邻避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邻避抗争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在2007年以前,城市的中产阶级是绝大多数邻避抗争的主体。从2008年至2016年,农民、地方精英、学生等群体也逐渐成为邻避抗争的重要主体[18][19]。一些正式组织也直接或间接地反对修建一些设施。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抵制一些危害并不明显的设施。例如,2016年,湖北省有488个通讯基站由于受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抵制而无法按期建设[20]。2017年至今,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地方精英较少参加邻避抗争活动,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环保NGO在内的正式组织也较少公开抵制邻避设施的兴建。城市普通居民和农村居民是现阶段邻避抗争的主要力量。

在组织与动员方面,邻避问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第一,邻避抗争日益呈现无组织化的特点[21]。我国早期的邻避冲突大多以个别社区的居民为抗争主体。社区内部一些积极分子往往会建立抗争组织以动员本社区其他居民抵制邻避设施。邻避抗议者内部有明确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2007年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跨社区(甚至跨县级行政区)、跨阶层的邻避抗争联盟。这些抗争联盟大多呈现出无组织化的特点[19]。例如,从2007年至2016年,厦门、德阳、宁波、茂名、江门、杭州等地出现了多个区(县)的居民共同反对邻避设施的集体行动。在最近两年多的邻避冲突中,邻避抗争主体往往也避免建立抗争组织,这导致邻避冲突呈现出无组织化的特点。第二,互联网在邻避抗争动员中的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6年,互联网在我国邻避抗争中的作用逐渐上升,许多邻避行动者借助互联网传播邻避信息、动员抗争行动。2017年至今,抗争主体在组织与动员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的程度有所下降,更倚重口头、传单等传统的传播方式。

五、邻避问题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邻避问题的发生与演变趋势。邻避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与经济收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公众的邻避情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性。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存在一定的差异[22]。环保部宣教司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人们对环境状况的担忧随收入的增高而增高,城市居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高于农民[23](pp.42-53)。邻避冲突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相关性[6]。东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现实中,东部地区居民往往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居民更关心环境风险,城市居民也往往比农村居民更担忧环境风险。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公众都不关心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一些城市居民开始重视邻避设施的环境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地区的居民也日益重视环境风险。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居民的邻避抗争激发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居民的邻避情结,导致邻避问题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6年,我国的邻避问题呈现加剧的态势。

第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影响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人们的环境抗争行为受政治机会结构的影响[2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在此大背景下,人们出于保护自己家园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抗争行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往往能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包容[25]。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6年,我国邻避问题总体呈上升趋势。本文的这一发现与易申波和肖唐镖的研究结论相吻合。2002年至2011年,我国公民的维权抗争呈现上升趋势,到2015年仍保持较高水平[26]。2017年以来,随着地方政府对非法聚集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体制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管理趋严,邻避行动者难以像之前那样通过互联网动员大规模的抵制行动。这导致邻避抗争的规模、对抗程度、媒体曝光度和社会影响下降。另外,随着党风党纪建设的加强,体制内精英日益避免参加邻避抗争活动,地方政府在面对体制外的邻避行动者时更加团结一致,这也推动了邻避问题的降温。近三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邻避问题发生之后坚持推进邻避设施的兴建,“一闹就停”的现象明显减少,民众的邻避抗争行为也呈现下降趋势。如2014年杭州余杭区发生了上万人抵制兴建中泰垃圾焚烧厂的群体性事件。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坚持建设中泰垃圾焚烧厂。2017年,该项目建成投产,尽管当地部分居民依旧担忧该焚烧厂会污染环境,但几乎无人再公开抵制该垃圾焚烧厂。

第三,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与媒体结构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域的传统媒体在数量、影响力、报道风格上往往存在差异。我国绝大多数最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聚集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城市居民(尤其是东部地区城市居民)的环境诉求和环境抗争更容易获得传统媒体的关注。受媒体结构的影响,东部地区的邻避冲突更早、更容易获得主流媒体的报道而被外界关注,城市的邻避冲突比农村的邻避冲突更容易获得外界关注。因此,2006年以前,绝大多数曝光的邻避冲突都发生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结构,缩小了大城市居民与其他地方居民在媒体资源方面的差距。在2006年以前,部分城市的业主已经尝试运用互联网动员其他居民抵制邻避设施。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日益借助互联网抵制邻避设施,这些区域曝光的邻避冲突迅速增长。但是,由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农村居民和中小城市居民在互联网上抵制邻避设施的言论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往往小于大城市居民。这导致学界往往忽视农村和中小城市的邻避问题。

第四,邻避设施在地域间的迁移也影响了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从21世纪初期开始,在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达地区邻避问题凸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高风险设施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从城市向农村搬迁[27](p.15)。这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现实中,被大城市居民抵制的邻避设施往往向中小城市或农村转移,这加剧了后者的环境风险。受此影响,近十年来,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邻避冲突所占比例明顯上升。

第五,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也受到环境治理状况的影响。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召开后,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由于各级政府日益重视邻避问题,逐渐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加强了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因此,一些民众对邻避设施的接受度有所上升。最近几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邻避冲突发生之后的反应比以往更加迅速,避免了邻避冲突升级。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是导致我国邻避问题在近年来有所缓和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结论

本文尝试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邻避问题在时间、空间、组织动员等方面的演变趋势,分析了影响我国邻避问题演变趋势的因素。我国邻避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萌芽、快速兴起和转型三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蔓延、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6年,我国的邻避冲突呈现出数量上升、规模增大、对抗加剧、影响增大、抗争主体日益多元化、抗争动员日益依赖互联网的发展趋势。2017年至今,我国邻避问题进入转型阶段:邻避冲突的数量停止了快速增长,但仍然居高不下;邻避情结未明显下降;邻避冲突的规模、对抗程度、舆论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在组织与动员方面,当前我国的邻避抗争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邻避抗争活动朝着无组织化方向发展;二是抗争动员从依赖互联网转向倚重传统的动员方式。另外,引发公众抵制的设施有日益蔓延的趋势。近几年来,一些对自然环境没有明显危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遭到质疑。例如,养老设施引发的邻避冲突数量在2015年至2018年间增长迅速。

邻避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息息相关。邻避问题是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政治机会结构、媒体结构和邻避设施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十余年来尤其是2017年以来,随着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我国的邻避问题在快速膨胀之后已进入转型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邻避问题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学者们所能观察到的邻避冲突大多是规模较大、对抗程度较高或争议性较大的邻避冲突。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的许多小型的或温和的邻避冲突未被主流媒体和学界关注。邻避问题很大程度是环境正义问题。区域间的环境正义问题对公共治理提出了挑战[28]。虽然学界所观察到的邻避冲突大多发生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实际上更加严重。如果媒体和学界忽视中西部、东北部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和邻避问题的严重性,那么,环境不正义问题和其他社会矛盾可能加剧。

当前,我国邻避问题已经有所缓和。邻避问题在未来如何演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环境治理水平以及社会各界对邻避问题的重视程度。我们应重视保护所有公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公众的环境诉求,尽力避免因环境不正义行为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完善环境法制和环境治理体制,严格惩治环境违法行为,更切实地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维护环境正义,那么邻避问题很可能朝着缓和、衰减的方向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包括邻避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公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学术界应该和实务界共同推进邻避问题研究,把握邻避问题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邻避问题的根源,摸索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将公众的压力转化为完善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动力,减轻邻避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参见谭爽、胡象明:《邻避运动与环境公民的培育——基于A垃圾焚烧厂反建事件的个案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刘美新、蔡晓梅:《邻避或迎臂效应: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的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18年第11期。

②例如,方冰的硕士论文提到甘肃省玛曲县一些藏族牧民曾反对企业在当地的神山中开采矿产。可惜的是,方冰并未明确指出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参见方冰:《环境正义视野中的藏族牧区生态环境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我们可以推测类似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在一些地方发生过。

③笔者曾向一位长期关心时事的著名学者咨询相关问题。这位前辈学者也未曾听说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代以前出现过邻避冲突。

④参见赵永康:《环境纠纷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曾昭度:《环境纠纷案例实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参见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2005年第3期;郭巍青:《政治文明标尺下的公共决策制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⑥本文所参考的新闻报道数以千计,限于文章篇幅,不一一列举。另外,笔者曾对什邡钼铜事件、杭州余杭垃圾焚烧厂事件、浙江苍南核电站事件等多起邻避冲突开展过田野调查。

⑦现实中发生的邻避冲突远不止365起。为了对邻避问题进行时间、空间等维度的统计分析,本文只统计了那些资料比较齐全的案例。还有大量的邻避冲突未被主流媒体详细报道,笔者尚未掌握其详细信息,因此,本文未将其纳入案例库,但将其作为研究的参考。例如,2016年,有媒体披露湖北省一千多个通讯基站由于受到阻力而未能建成,但未报道这一千多个基站遭遇抵制的确切时间、地点和抗议者的身份。因此,本文未将湖北这一千余起邻避冲突纳入案例库。在本文搜集的365个案例中,有3个案例由于原作者在论文中进行了匿名化处理而无法确定其详细地点。由于这3个案例都发生在2003年之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也将这3个案例纳入案例库中。例如,何艳玲研究了某小区居民从2002年至2004年反对兴建垃圾压缩站的案例,参见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载马骏等主编,《公共管理研究》(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⑧例如,實务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南通王子造纸厂排污项目引发的启东事件发生于2012年,但实际上,启东人对该项目的抵制可追溯到2005年。为了促进学界对话,本文将启东事件视为2012年发生的邻避冲突。

⑨“—”表示数据缺失。本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2月24日。鄢德奎、李佳丽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7月。李佐军等人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

⑩《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在主要报道番禹垃圾焚烧厂事件时顺带提及了永兴村2000年的这次邻避冲突,参见马李灵珊:《番禹力量》,《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1期。

参见蔡永顺:“以中产阶层中一些业主维权分析”,载肖唐镖主编,《业主维权研究》,学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257至276页;黄卫平、陈家喜:《城市运动中的地方政府与社会——基于N区业主维权案例的分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6期。

在2008年至2016年期间,2010年新出现的邻避冲突事件的数量似乎是最少的。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2010年的一些邻避冲突未获得媒体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的这一判断能够得到一些资料的部分证实。例如,2016年10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邻避”问题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中提到 “近年来,因“邻避”设施建设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这似乎说明2016年的邻避事件数量高于以往。

笔者曾就此咨询过某中央媒体的一位资深记者和一位关注环境问题的公益人士。该公益人士认为最近几年邻避冲突数量仍保持增长态势。该记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在最近几年仍保持增长态势,但群体性事件的媒体曝光度呈现下降趋势。参见2018年10月21日与S6的访谈、2018年12月2日与S7的访谈。

2019年4月21日与杭州市余杭区和临安区部分居民的访谈。

参考文献:

[1]Martin P.Sellers. NIMBY:a Case Study in Conflict Politic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3,(4).

[2]鄭旭涛. 预防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J].东南学术,2013,(3).

[3][美]乔安·卡明. 志愿社团、专业组织和美国环境运动[C]//[英]克里斯托弗·卢茨. 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徐凯.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宝胜. 国外邻避冲突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5]谢良兵. 厦门PX事件:中国邻避运动的开始[J].中国新闻周刊,2013,(6).

[6]鄢德奎,李佳丽. 中国邻避冲突的设施类型、时空分布与动员结构——基于531 起邻避个案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8,(9).

[7]李佐军,陈健鹏,杜倩倩. 城镇化过程中邻避事件态势、特征及对策——基于全国典型邻避事件的分析[C]//高世楫,等. 城镇化进程中的几个难点问题及案例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8]任丙强.我国邻避冲突的演变历程及其功能分析[J].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5,(1).

[9]吕峥.九曲黄河万里沙 折戟三门峡水库的教训[J].文史参考,2010,(24).

[10]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3).

[11]王佃利,等.邻避困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2]张兢兢,梁晓艳.北京百旺家苑小区环境维权事件[C]//梁从诫. 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2011[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4]贾峰,杨珂,张卉聪,等.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新议题[C]//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5]贾峰,杨珂,梅斯勒,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环境保护形势与新议题[C]//李培林,等.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6]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J].绿叶,2009,(11).

[17]郑旭涛.预防性环境抗争的空间差异:基于多案例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18]李连江,刘明兴.吏绅共谋:中国抗争政治中一双隐蔽的手[J].二十一世纪,2016,(5).

[19]郑旭涛.无组织的邻避抗争联盟与抗争共振效应[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6).

[20]刘天纵.铁塔施工遭遇“立足难”[N].湖北日报,20160217.

[21]陈晓运.去组织化: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以G市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2,(2).

[22]聂伟.公众环境关心的城乡差异与分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3]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全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2013)[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24]郇庆治.“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运动及其战略选择[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5]Fayong Shi,Yongshun Cai. Disaggregating the State:Networks and Collective Resistance in Shanghai[J].The China Quarterly,2006,(186).

[26]易申波,肖唐镖. 衰落抑或转型:近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动向[J].探索,2017,(3).

[27]杨东平.十字路口的这个环境保护[C]//梁从诫.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8]张成福,聂国良.环境正义与可持续性公共治理[J].行政论坛,2019,(1).

[责任编辑:张英秀]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环境治理
社会资本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