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运用作文命题材料的必备意识
2019-11-01雷声
雷 声
高考作文新命题形式下,需要对命题材料如何引导(限制)考生写作进行审视。
自2006年以后,新材料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材料(文字或图画) 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阅读理解感悟,自定立意进行作文。”新材料作文,能提供多元立意的角度,能更好地考查考生思考辨析能力。为了避免多元产生的立意模糊、不易评判和作文宿构的现象,近年来命题者又多采用“材料+任务指令”的形式来命题。“(新)材料型作文则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从实践看来,这种驱动任务式的新材料作文的检测效度较好,而受到各方欢迎。
命题材料的立意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按照一般的认识,如果说命题材料给了写作内容的生发点或思考空间,那么命题指令就是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但是,命题材料对考生写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高考研究者多侧重于对任务指令的写作研究,少有论述在任务驱动和具体言语情境下考生如何解读、使用命题材料。倘若不弄清楚命题材料的功能作用、取舍尺度,那么考生作文内容的生发和思考的范围就没有限定,就容易误入偏离材料、脱离材料、误解材料的歧途。有研究者曾经说过:“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却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方法和原则。”依笔者看来,不逾“边界”,也就意味着命题材料对写作内容的巨大导向性。处理(解读)材料的方法和法则也不必过分严苛细致,但是考生一定要在思考中存有解读命题材料的一些基本意识。
要建立怎样的命题材料解读意识呢? 我们首先得研究命题指令中对于命题材料的要求。其实,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任务指令对于命题材料的使用提出了确切的要求。近年常见的指令语句是:
“请结合材料内容”(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
“结合材料”(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2019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2018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
从语义的角度分析,结合,重在强调作文要与材料有关联,要有针对性,材料要成为写作的有机组成内容;围绕,则强调作文要紧紧以材料为生发点或主体内容,限定了审题立意的范围,材料的主体性不言而喻;综合,则在限定审题立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材料进行提炼整合的更高要求。在材料的理解和使用上,后者的命题要求明显高于前者。虽然指令词语也有些微变化,但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倚重、材料引导写作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另外,除指令语句有不同外,新材料作文的命题结构形式也多变,可能是一则材料,可能是多则材料,或者还有其它的变体。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考生解读命题材料、审题立意时,要有下列三个意识:
第一,“刺猬”意识
借用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的话来说,“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有像刺猬一样在材料里打滚的意识,身上粘满材料!”(在该地区语文教师qq 群里的发言)这个生动的比喻,其实想表达的就是立意要取之于材料,紧贴材料。这其实是一种涵盖的意识,它意味着考生的立意要以材料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涉及到材料中的主要对象、事件、观点等。单则材料的,立意要与材料内容的各个要素产生关系;多则材料的,立意要与每个材料的内容产生关联。要像刺猬一样,扎得多,扎得深! 简而言之,一个都不能少,在你的立意里,都能够显现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不同方面,能够显现出立意是基于材料的各种构成因素提炼整合而来。我们来看2019年全国高考卷Ⅰ作文材料: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 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则材料材料里,核心是“劳动”,包含的要素较多:
①劳动的价值。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勤则不匮”。
②劳动的传统。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③劳动的现状。现实中学生的劳动情况,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
④现状的原因。但多是主观认识的原因:学习忙,没时间劳动;科技进步,可以替代劳动;花钱,可以买来劳动。
⑤劳动的具体语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缺乏的体力劳动。
⑥命题者对体力劳动的肯定与尊重。
作文的要求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那么,为了扣合题意,准确立意,考生在作文中,应该在现实交际语境(演讲稿)的前提下,就目前学生中对体力劳动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为了倡议大家热爱劳动,就有必要结合材料,从劳动价值、优秀传统、现实状况、托词借口等多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自己的倡议。由上可见,第五项和第六项是立意的根基,第一项到第四项是行文可及的范畴。命题材料的要素较多,考生在写作时可以详略处理,各有侧重。但不管如何,在写作中关联到上述命题材料中的要素,无疑会使行文内容紧扣材料,充实具体,思维的生发点也有根据。
上述是单则材料需要具有的“刺猬意识”,那么多则材料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再看一个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山东潍坊201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②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③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④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⑤“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⑥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梳理完材料,我们发现,六个材料都是围绕“变”来展开的。我们提炼材料的关键词,应该有下列四个方面:
①变。包括社会之变、人之变
②不变。执着、不忘等等。
③初心与丹心。可以基本等同于理想、信念、爱国心等。
④时代。四十年来的中国、居委会主任、退休干部、十九大等等,都指向了当下情境。
准确的立意,就应当涵盖上述四个方面,以上述关键词的内涵为基础,建构起彼此的关联,确定自己的立意。我们可以立意为:时代与社会(客观)在变化,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有使命担当。在分析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论述的重点应当在于“不变”(这是命题者的价值导向),应当从“人”的角度论述,有对象感,突出时代性。
第二,逻辑意识
材料的导向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结合”,还是“围绕”和“综合”,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理解、提炼和整合。理解、提炼与整合的思维基础是什么?那就是逻辑。能够看到整体,能够看到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所具有的含义。
命题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就是命题者的逻辑,逻辑体现的是命题者的预设作文旨意。“除了精心的材料选择之外,2018年作文材料内容组合形式也是独具匠心,将思想核心凝聚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2018年全国卷Ⅲ作文,命题材料中有深圳——雄安的横向呼应;还有“1981”“2005”“2017”三个年份的纵向排列,纵横时空的排列之中,其实已经喻示着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方式有别,但改革精神一脉相承的命题者旨意。
道理其实非常明显,命题者对于材料的选择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放在一起的材料,必有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形成一种结构的蕴意和张力,指向命题的意图。或是前因后果、或是对比对照、或是时间发展、或是空间转换、或是并列递进、或是总分相连、或是条件假设……总之,有一条隐藏的逻辑之线。草蛇灰线,伏脉其中。多则材料如是,单个材料也是这样。只有理清了这逻辑,明确了结构的含义,才能有准确的立意。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成都2019 届一诊作文题)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 字。
我们主要谈这则命题的材料逻辑。从共同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提炼出诸如追求、梦想、爱、责任等关键词。我们接着去思考,这三个材料的排列顺序,有无一定的结构寓意?从递进的逻辑来分析,形成材料三、材料一、材料二的层递关系,从小家格局到家国情怀到天下苍生,可以看到关于梦想与使命的视域逐渐扩大,很自然想到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亲疏远近之爱。如果从一、二、三前后因果的逻辑来思考,正是以秋瑾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觉醒呼号开启了历史的大变革,正是这样的大变革,诞生了新中国,正是新中国袁隆平等一代科技工作者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才有了个体(罗海琼)的小康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幸福;时代与梦想息息相关。
对材料逻辑的梳理,就是整合材料的关键。从某个角度来说,逻辑决定了你的立意。结构隐含了命题者的价值判断。上述这个作文题,恰当的立意如:齐家、救国与爱天下;时代塑造梦想,梦想改变时代。
第三,核心意识
所谓“核心意识”,就是解读命题材料时要有主体意识,要有用一个核心统摄各材料、各部分的意识。试题材料的内容和含义是开放的、多元的,甚至命题也允许考生进行多角度的自由选择,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多元(多角度)的内容与含义之中,一定有一个居于主要的、中心地位的核心含义。
如何确立核心? 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主体。分析材料中的主体,确定不同对象、观点的主次。第二,逻辑和结构。梳理材料,发现材料间或材料内部的逻辑和结构蕴意。第三,态度倾向。注意材料中能够体现命题者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的词语。第四,辩证。一些要求对材料观点“权衡、思考”的作文题,一些有相对相生的概念的材料,要注意理解彼此的辩证关系,在辩证的基础上建立核心。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8年全国高考卷Ⅱ)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在这个材料里,有军方及其观点,有统计学家沃德及其观点,有命题者的价值判断(“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它的主体,毫无疑问是沃德;材料的倾向态度,当然是沃德的观点,“应该更注意弹痕少的部分……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材料之间的两个对象,构成了一种对比的结构。
考生在看到这个材料,如果只抓关键词“忽略”,可能就陷入主体不清的误区;如果仅仅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则忽略了材料中重要的沃德“力排众议,指出……”。
确定主体是沃德;梳理沃德的行为,“力排众议,指出……”;抓住事件的结果和材料态度倾向“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在弄清楚主体、态度倾向、结构逻辑的基础上,就可以确立最为准确的观点,诸如: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从众;要敢于坚持真理,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认真思考,发现真理,力排众议。
再如:
阅读下列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13年高考浙江卷)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这个命题有多则材料。如果没有核心意识,只关注到“孩子”“青年”“转弯”“心灵”“沉沦”这些词语而没有统摄的核心,立意为“追寻青春的脚步”“少年不沉沦”“我的童年”等,那就是明显的偏离题意。主体是孩子、少年;逻辑结构是并列关系,是中外作家对孩子天性的关注;态度倾向,命题者没有表达,但并排三位著名作家的相似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倾向。所以,提炼整合,正确的立意是:不要让童心早泯,保持一颗童心的纯真。
以上谈了考生面对命题材料时的思维意识。命题材料与命题指令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命题指令的确切要求,也不能忽视命题材料潜隐的导向作用。上述三个意识,对于规范考生审题、提高构思立意能力,应当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