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2019-11-01白弘臻
白弘臻
(代县图书馆,山西 忻州 034200)
生态管理是指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以现代科技手段控制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由生态学衍生而来的理念形式。它属于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觉醒,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1]。生态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图书馆推进环境建设进程,强化多方信息交互,营造生态型的阅读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场所,每天进出馆的人数多,人群密集度大。很多图书馆仅注重高容量的书架排列,忽视了对环境因素的利用,内部设计简单、呆板,难以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阅读环境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唯有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将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图书馆规划中,采用多元化、立体化、人性化的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将资源建设、环境建设、人员管理等结合起来,辅以植物景观、名人字画等衬托,打造生态型的服务空间,才能让公共图书馆成为读者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1 生态管理及其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
1.1 生态管理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哲学家耐斯发表《肤浅的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提出将生态学作为新的思想范式。此后生态学逐步演变为涉及伦理、规则、实践的价值观,并对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态管理是在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管理模式。生态管理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思维,系统地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避免人对自然的不良影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Peter F.Brussard等指出,生态管理是保障适度的人类选择,合理保护生态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价值、产品与功能。生态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属于绿色管理范式。它倡导协调资源、业务、人力等要素,以现代科技平衡生态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冲突,实现管理效益的生态化[2]。
1.2 生态管理的特点
生态管理的核心是具有生态意识的人,强调管理主体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在管理活动中有效约束人的行为,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一种渐进式的管理模式,生态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要求全面把握不同有机体之间的联系,分析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因素,追求整体效果。生态管理融入了生态效益、耦合共生等理念,倡导平等主义,认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均是平等的,都是共生关联的。它不压抑个体的自由发展,重视相互协作,打破阶层限制,强调自由生长,赋予每个生命体以内生动力,有助于挖掘内在潜能,促进群体内部各种组织功能的实现。
1.3 公共图书馆的生态学定位
公共图书馆是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实体,是存储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场所[3]。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其空间结构呈现信息化、立体化的特点。加上图书馆系统内部存在复杂的关系,包括馆员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读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会根据情况动态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从生态学角度打造绿色人文环境,是实现图书馆环境优化的主要方向。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的实施,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整合内外部因素保持生态平衡,让资源、读者、服务与环境形成有机组合体,促进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实现生态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的目标,就是营造温馨的空间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服务生态。而影响生态管理的因素,不仅包括内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等。
2.1 环境因素
公共图书馆一般建在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市区,以为用户到馆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便利。然而有些图书馆过于追求自然环境,选址在远离生活聚集区的山林中,或者在交通不便的郊区,极大地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4]。在建筑设计方面,很多图书馆过于追求庄严、气派,使得建筑外观设计花哨、华丽,内部空间布局却缺乏科学性、实用性与经济性,藏、借、阅功能没有合理区分,楼层设计不合理,不同空间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也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很多图书馆内部空间功能相对单一,动静不相宜,光线不柔和,色彩不协调,容易导致审美疲劳。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若不能体现绿色、节能、环保性,也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5]。
2.2 技术因素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由纸质向多媒体资源转变,馆藏规模不断扩大,对信息资源处理的技术要求提高。若公共图书馆不能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海量零散、异构的信息进行整合,提高线上线下资源利用率,势必会导致资源建设不完整,或者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一些图书馆虽然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馆藏文献的在线传递、自助借还书和办公自动化,可以对读者的历史记录等进行采集、分析,掌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但是由于引进先进技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无疑对图书馆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人的因素
图书馆实现生态管理的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作用,一方面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需要寻求读者的配合。公共图书馆人流量大,用户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想真正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势必要求图书馆改变保守、封闭的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出台馆员、读者培训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要关注人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文献资源建设,机械地追求馆藏规模,或者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忽视了对用户个性的考虑和服务内容的创新[6]。一些图书馆只关注如何吸引用户进馆,忽视了与用户的情感交流,这也导致图书馆生态系统人文性的缺失,不仅不利于信息服务中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难以保障信息服务质量。
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策略的形成过程
生态管理本身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播者,要想开展生态管理工作,必须制定科学的生态管理策略,既体现全局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又着眼现实需求,保障经济、社会效益,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策略的形成过程
3.1 基于科学调研制定管理目标
图书馆实现生态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生态调研手段,把握管理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的有机状态,研究机构内外部相关影响因素,体现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然后形成全面的调研报告,避免由于信息缺失导致管理策略设计的偏差。通过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集成分析,通过分类、归纳与总结,从繁琐的数据中发现规律,模拟公共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过程,进而发现现有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图书馆管理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7]。对于生态管理目标的确定,势必要从全局角度考虑,在确定总体目标基础上,考虑各种干扰因素,设计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从短期、中期、长期等层次上,对管理目标进行细化,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可调节性。
3.2 基于科学分析制定管理方案
公共图书馆的生态管理策略,不能过于抽象,而应该具体、可行、可控,能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化分析,以便于任务的分解和目标的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管理者需要对既有服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不仅分析“物”与“人”的关系,也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管理理念。通过分析图书馆业务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图书馆运营状态的因素,进而设计科学的管理方案。作为富有创意性的思维过程,生态管理方案的设计是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需要深度把握并细化目标,经过严密论证与综合权衡,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无论是酝酿、设计还是论证阶段,都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详细制定业务流程、工作任务、责任人、政策法规等内容[8]。方案制定后需要严格遵循,不可随意更改,并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各项条件,保质保量完成规定的任务,确保方案的权威性,如此才能真正改善图书馆既有管理状态。
3.3 基于生态评估实现反馈修正
图书馆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反馈修正是必要的。生态评估是结合公共图书馆管理需求,对制定的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技术、操作上的可行性,也要考虑管理活动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以长远的眼光衡量方案的最终效益。公共图书馆要根据评估结果,对拟定的生态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对影响因素保持适应性和灵活性,确保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在管理运维阶段,图书馆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各种干扰因素,建立可测定的指标,以可控的科学管理方式,监测调整各项管理指标,及时对原有的策略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或者决定启动新的管理方案。
4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模式的构建
要建构生态型图书馆,保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公共图书馆要强化生态思维,从战略上明确管理定位,从宏观上把握内外部影响因素,建构科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文化建设、资源建设、运作管理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公共图书馆生态管理的基本模型
4.1 人文环境营造
生态管理理念体现了人文精神,以和谐互动、互联互通的方式,发挥对各类矛盾的化解作用。公共图书馆引入生态学知识,对内部环境进行改造,将生态、环保、绿色的理念融入日常行动中,采用普及生态知识、开展生态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馆员与用户的生态意识,让更多的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风尚。通过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可以让公共图书馆站在生态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模式,从维持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角度,不断改进创新运维方式,营造一个更为舒适、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公共图书馆在阅览环境设计上,可以发挥绿色植物隔音、降温、清新空气的作用,以雅致、安静、柔美为主基调,在馆内各入口摆放绿萝、君子兰等,让馆内生机盎然,让读者感受到愉悦与温馨。
4.2 信息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本身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络环境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信息整合提供了便利,使得图书馆成为具备智能感知功能的信息管理中心,由信息的存储者变为生产、传播与利用者。作为信息服务中心,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保障图书馆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汇聚技术人才、资金、设施设备等,为信息资源采集、整合与利用提供条件。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引入先进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并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寻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共建信息技术中心或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
4.3 运作能力建设
生态管理理念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理念,也是改变馆员行为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理念。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充分应用生态学知识,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服务全过程,全方位提高管理效益。同时要积极制定生态管理方案,实现对人力、资源与环境的有效控制,不仅保障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读者提供清新、舒适的阅览空间,也要做好对内部设施设备、文献资源的整理工作,提高文献流通率,保障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健康性、增值性,保障各项设施与材料符合环保标准。此外,通过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从根本上激发馆员的服务热情,鼓励馆员、读者参与到管理的各环节中,建立多方交互的信息沟通平台,以集体智慧提高图书馆运作效率。
4.4 生态系统优化
公共图书馆对各项要素的生态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检验、修正与优化的过程,而这个动态过程是以特定的环境系统为基础的,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只有在对公共图书馆有利的情况下,实现环境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形成正向反馈的内外部环境,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图书馆服务生态。公共图书馆需要具备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各项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对各项业务进行全程控制,促进信息效能提升、服务创新与资源的有效积累。鉴于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对于某些实施周期较长的策略,为避免各种干扰因素,需要针对采集策略实施阶段的各种情况,综合分析,不断补充、完善原有策略。
5 结语
生态管理理念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体现了图书馆管理在时空上的多维性、动态性,改变了传统的直线型管理思维,增进了不同有机体之间的联系,打破了管理层级的界限,强化了管理的可控性,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整体效益。以生态管理模式打造生态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的途径。现阶段国内图书馆对生态管理的研究并不深入,缺乏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图书馆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攻克生态管理面临的技术难点与盲点,将生态理念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结合起来,真正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