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情档专业学生感知的翻转课堂研究*

2019-11-01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范畴编码资料

王 涵 崔 旭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改变“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等方式掌握新知识,上课时则开展协作学习、实践学习等主题学习活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化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此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如今,“翻转课堂”模式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学、大学课堂,并产生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图。

从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看,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从2013年起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从既有的报道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大学生教育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案例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文献检索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西方经济学、音乐教学等课程[1]。

1 图情档专业翻转课堂研究概述

图书馆学以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开发、利用的特征与规律,涵盖信息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范畴。档案学以档案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的过程和规律,尤其是现代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涵盖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文件、档案现象。情报学则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

由于图情档专业所学内容主要为信息资源管理,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本身就涉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因此不少文献都针对图情档专业的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而本文基于大学生感知,扎根于访谈记录,分析了学生视角下的翻转课堂建设。

2 基于扎根理论的翻转课堂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于1967年在其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首先提出的,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2],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包括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对理论保持敏感、不断比较、理论抽样、灵活运用文献、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是一种“面向实践、来自实践、为了实践”的新的理论生成和建构形式[3],因此可以将其运用到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图书情报专业来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通过建构系统化的操作程序,有利于保证课程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

本文采用Strasuss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研究,运用Nvivo11编码,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通过概念抽取、范畴提炼以及不断对比分析,建立不同范畴之间的脉络关系,形成最终理论[4]。

2.2 研究步骤

2.2.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体验过翻转课堂的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访谈条件的限制,本次访谈随机选取了43名不同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同学,以保证研究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图档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看法和建议。由于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此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访谈的方式。在访谈开始前,对受访者描述了本次访谈的主题,由于受访者都有过翻转课堂经历,于是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大致作了讲解,对访谈问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访谈问题,使访谈顺利进行,以便得到良好的访谈效果。

2.2.2 研究内容

本文是基于学生感知的图情档翻转课堂研究,针对翻转课堂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上课时的感受情况、课后的收获与感想、对课程的建议等方面设置了7个访谈问题。具体访谈提示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问题汇总表

3 范畴编码

编码是一个操作化的过程,是收集资料和形成解释这些资料理论之间的关键环节[5]。笔者对资料进行编码的过程如下:将资料打散分解,命名初始代码,然后将现象概念化,再将概念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及核心范畴。对资料的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

3.1 开放编码

笔者根据一定原则将采访所得的资料记录进行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反映资料内容,将其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将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组合[6]。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

本文的开放编码步骤为:①从原始资料记录中抽取与研究主题相符的原始语句进行逐句编码;②将抽取出来的语句精简化、概念化,进行表达(A1……An);③将初步概念化的语句进行范畴化,实现对资料概念的归纳和整理(B1……Bn),最终抽取58个初步概念和7个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开放编码构建表

3.2 主轴编码

由开放编码阶段得出的概念和范畴几乎都是独立的,还尚未得到深入的探讨,因此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发现和建立类属之间的各个关系,以表现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得出结论。笔者在这一阶段通过梳理两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出4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表3 主轴编码过程

3.3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7]。本研究中通过对4个主范畴的对比分析,确定核心范畴为“课程建设”,其次确定了有联结关系的其他范畴。即课程建设包括课前辅助、课程效果、课程安排、学生能力培养四大方面。并建构了课程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建设模型

主范畴间关系结构如下:

(1)课前辅助——课程安排:课前辅助与课程安排相互影响。课前辅助指的是翻转课堂前学生看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课程安排指翻转课堂在内容和时间方面的具体落实。如果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资料等方式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理解,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校肯定会将翻转课堂的课时增加,使得学生参与度更强,所学知识增多。反之,学校将会减少翻转课堂的比例。如果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表现不好,那么教师会考虑本门课是否适合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也会对课堂内容有影响,使得课堂上的效率降低。课程安排同样影响课前辅助。如果课堂内容操作性较强,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无法自主掌握科目内容,会出现翻转课堂优势减弱的情况,导致学生参与感降低,在课前准备阶段失去信心。同样,如果翻转课堂课时安排太紧,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减弱,出现厌学的心理,甚至不利于正常的学习生活。

(2)课前辅助+课程安排—课程效果、学生能力培养。课前辅助和课程安排是为课程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服务的。可以说,课前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以及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课时紧密度安排会直接影响到上课时的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随机抽取5位受访者的原始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根据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3个过程,发现并没有形成新的范畴或者新的结构关系,可知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饱和的[8]。理论饱和度检验示例:

“翻转课堂比起传统课堂有着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全心投入课堂的积极性。我认为翻转课堂的效果好于传统课堂,因为翻转课堂新颖有趣,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A25调动学生积极性—B3学生主动性—C2课堂效果)

4 研究启示

4.1 完善课前辅助环节,促进课堂效率提高(C1—C2)

课前辅助环节主要指学生在上课前根据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课程的过程,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学习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随时反复观看学习内容,并且可以从多途径多方面看到不同学者对同一知识的讲解,取名家之长,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课前辅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同时,教师的教学重心也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将重点放在基础性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深度学习。反之,如果学生观看资料效率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就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在上课时也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取知识,而现在,进行翻转课堂反而不利于其接受新知识。另外,如果要学的知识点太多或重复,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使课前准备不浮于形式,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明确资料的范围或者提供某些途径方便学生学习[9]。同时,不能简单指定学生们该看什么内容,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对深度了解知识起到更好的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用树状图、思维导图等形式记录下知识脉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体系,还有利于督促学生自主预习[10]。课前准备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更重要的是,学生更应该明白课前学习的重要性,应该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觉进行学习,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4.2 明晰教师作用,优化课堂研讨效果(B4—C2)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要内容是讲授知识。但在翻转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变成了学生,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减弱。但是,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职能弱化,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掌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解答学生学习疑惑、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能力等[11]。

除了上文提及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以外,教师还应该善于把握教学进度、掌握课堂节奏。在进行翻转课堂课堂讨论阶段时,教师应该能引导学生思路,组织学生对于不同同学的疑惑进行讨论和解答,给出讨论目标或课题,争取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可以使课堂环节设计更加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激励机制,让积极参与的同学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保持这份积极的心态。讨论后,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与进步。最后,教师可以系统地总结知识点,对在课前准备和课上讨论时产生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让习惯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学生感到心安。

4.3 合理协调课程安排,保证课程有序开展(C3—C2)

课程安排可以分为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课程时间的安排。就课程内容而言,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专业课最适合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识课与操作性强的科目不适合推进翻转课堂建设。理由如下:图情档专业课对于知识掌握度与理解度要求高,既有基础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12]。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不理解某一知识点的现象,非常适合在课前先了解基础知识,再在课堂上通过交流解决疑惑。通识课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大部分通识课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又或者一些选修课程如艺术与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等,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教师讲授或观看学习资料等方式直接进行学习,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老师或同学,不太需要专门花费课堂时间来对知识进行讨论。而对于操作性或实践性更强的科目,也不适合完全推进翻转课堂。资料中的语句有可能晦涩难懂,直接自行学习可能会降低学生自信心,而老师的讲解会使掌握知识更加容易。例如,JAVA程序设计基础、XML基础等计算机相关的科目,只有将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熟练的实践操作加以配合,才能有效掌握学科内容,因此也不适合经常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就课堂时间安排而言,受访者都认为不宜将翻转课堂的课时安排得太紧,这样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产生压力。翻转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也不是能够立即适应的模式。因此翻转课堂的推进应该循序渐进。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习惯或是性格因素等都对他们能否积极融入翻转课堂产生了阻碍。因此,学校方面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对怎样安排翻转课堂的课时有更多方面的考虑。

5 结语

翻转课堂的建设需要考虑很多方面。课前辅助、课堂效果、课程安排等都和如何使翻转课堂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息息相关。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学者的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3]我们应该主动思考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角色与地位,让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既拥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图情档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范畴编码资料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生活中的编码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