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素春:历史不仅是过去,更连接着未来
2019-11-01向煜
○记者 向煜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从此,这个面积仅有70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国”便开启了逆袭之路,发展成东南亚最富庶的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因为自1990年正式建交后,中新两国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就新加坡的发展史,大家都是略知一二。
而1956年再往前呢?可能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年——1819年,代表东印度公司到新加坡设立自由贸易港口的莱佛士,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成为了其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再要往前呢?或许也有人会奇怪,咦,新加坡不是才开埠200年嘛,再往前还有什么历史可说呢?带着要了解一个国家,必须先了解历史开始,此次新闻采访行动我们专访了新加坡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赖素春博士,让她为我们讲讲关于这个国家的过去。事实上,就如很多历史学家所言,历史绝不仅仅是代表过去,更多的是连接着现在与未来。
从历史开始,认识狮城
“有关古代新加坡的文字记录和史料并不多,但从考古学家多次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在新加坡河以及福康宁山一带都发现了历史遗址,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新加坡或者淡马锡的历史。”
那么新加坡历史该从何时开始呢?有地质学家的研究显示,新加坡最早的岩层可追溯到古生代,也就是说数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国外,约在二、三世纪。中国动物时期之后的《新唐书》、《宋史》、元朝汪大渊等也有记载。”
到了14世纪,新加坡就已经是一个熙来攘往的港口贸易站,当时这里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称之为“淡马锡”,史书《马来纪年》称它为“新加坡拉”,即梵文“狮子城”的意思。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淡马锡亦或狮城,都是非常耳熟能详的,以后别人再问起,新加坡缘何有这两个名称时,也可以娓娓道来了。
作为小岛国,新加坡不免受到各种外来因素影响。“不同势力崛起带来的不同威胁, 1600年至1700年,新加坡逐渐没落。1819年后,新加坡以英帝国属地姿态,重新纳入环球贸易网络,才又开始在经济和战略上取得重要位置。”
赖素春介绍说,英国人通过城市规划打造现代化新加坡,开始推行现代教育,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则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新加坡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社会。
从1820年到1940年,大量的移民涌入新加坡,包括了来自华南地区的中国“过番客”,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商人,来自印度的商贩、士兵、囚犯等。“也逐渐形成了现在新加坡的人口格局——74%的华人,13%马来人、9%印度人和4%的来自其他国家人口。”
很有意思的一点,你到新加坡会发现,为了保护不同族群的文化,新加坡会有特别的族群区域存在。如中国城牛车水、小印度、穆斯林聚居的甘榜格南、马来市场芽笼等等,彼此离得都不远,但又各有特色。
新加坡的华人文化,源远流长
占据新加坡总人口74%的华人,对新加坡的文化影响不言而喻。“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就已经有第一波华人移民到了这里,之后又有两波华人移民潮。”随着华人不断增加,在南洋这片热土上,也形成了一种华人文化,即被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峇峇娘惹文化。
“如果想要了解新加坡历史,可以去国家博物馆,如果想要了解华人史,那我推荐大家去牛车水原貌馆、土生华人博物馆和华裔馆。”
赖素春也谈到了中国与新加坡的往来向来很密切,“新加坡华文教育自有中国移民开始便有私塾,后有华侨自己创办的学校。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仍有华校存在。1970年代开始,新加坡教育改革,强调双语教育,英文为主,但华文仍是华族必须修读的母语。同时,虽然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90年,但早在70年代末,两国就慢慢有了商务往来。新加坡有很多华侨,拥有300多家宗乡会馆,这里的华人与中国都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新加坡还兴起了‘寻根团’的旅游项目,组织在新加坡的华人组团回到家乡参观游玩。”
谈到中国,赖素春也说到了自己曾4次来到苏州。“最早一次是在1992年,当时我与三位朋友到中国旅游,就到了苏州,苏州的小街小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印象,特别是古城区各式各样的居住楼宇,充满了传统的味道。1998年我也有再去过一次苏州,不过只停留了一日。”
2009年,应好朋友邀请,赖素春再次来到苏州,这一次她去到了苏州工业园区。“与古城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园区的规划非常好,整齐划一。”随后在2014年,赖素春为苏州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再一次来到苏州。
她说,苏州给人的印象就是有很浓厚的文化气息,古城区虽然很多房子有已经翻新了,但依然看得出其原来的样子,而在城东的苏州工业园区,则是很现代,很国际的模样,某些地方还能看到新加坡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