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复掂量 扎实建构
——《克和千克》教学实践

2019-11-01贾颖飞张丽孟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绿豆袋子硬币

贾颖飞 张丽孟

【课前慎思】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也是教师心中的疑难课,更是学生错题的“重灾区”。一是因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1 克有多重、1 千克有多重?这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微妙感觉,只能凭经验感知。二是因为1 克重的物体实在太轻,不太容易被直观感知,建立“克和千克”质量的大小观念,需要大量学习材料的支撑,繁琐的工作加大了课堂组织调控的难度。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有生活基础的,但对1 克和1 千克的质量却十分模糊。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没有活动过程的经历就没有积累活动经验的可能。因此,笔者改进教学策略,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将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学生实践研究的“源”,以动促思,主动经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将抽象的质量体验与这些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表象,并让手上的感觉定形,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玩跷跷板”的图片。

师:玩过吗?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活动?

生:轻的同学翘在上面,重的同学落在下面。

师:人有轻重,物品也有轻重。物品的轻重实际上就是物体的质量,我们习惯叫重量。表示物体的质量通常用什么作单位?

生:克、千克、斤、公斤……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克和千克”这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表示分别是“g”和“kg”。

师: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

生:超市里物品包装盒上、洗衣液、饮料瓶、体重秤……

2.唤起经验。

出示超市中的多种物品,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物品商标上的质量。

【思考: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思维。同时创设超市情境,尽可能呈现学生接触或看到过的物品,实现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初感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常见物的质量观念,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活动一:初步感知500 克。

1.请学生看一看一包糖的重量,学生观察后回答是500 克。

2.四人小组活动,每位学生把500 克糖放在手掌上掂一掂,感受一下重量。

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轻重的感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

●活动二:体验1 千克和1千克内物品的质量。

提供给每组四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黑袋子,让学生在掂一掂的活动中感受各袋的轻重,并估计有多重。

1.按轻重排序。

每位学生把每个袋子放在手掌上掂一掂、估一估,按照从重到轻排序。

2.估计质量。

(1)与500 克糖进行对比,再掂一掂,估一估每袋大约有多重。

(2)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估计结果。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评价,提问:你是怎么估的?

3.称出质量。

(1)要知道每一袋有多少重,应该怎么办呢?(称一称)

(2)学习质量单位,还不能少了学习助手——秤。(课件呈现图片,认识不同类型的秤)

(3)师生合作,选择合适的秤,称出四袋物品的质量分别为:1 千克、300 克、100 克、10 克。

(4)再次掂一掂,感受每一袋不同质量的轻重。

【思考:创设这四个外形没有差别的黑袋子,排除了视觉上的干扰,全凭手上接触感知。学生在掂四个袋子之前,已经有了500克的感觉,以此为参照,减少了乱猜的现象。师生合作称出每一袋的准确质量,再次让学生去掂一掂。这一过程使具体质量与手上感觉有了一一对应,获得了对质量鲜明、深刻的感知。】

●活动三:体验1 克和几克物品的质量。

1.请大家摸一摸每个黑袋子。

师:有什么感觉?(一样)

师:为什么有轻有重?(装的东西不一样)

师:猜一猜袋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

2.体验1 克重的绿豆和1 克重的2 分硬币。

打开10 克的4 号袋,发现里面装着绿豆。

(1)从这10 克中,尝试拿出1 克重的绿豆。

(2)用天平秤称一称,发现7粒绿豆约重1 克,2 分硬币重1 克。

(3)拿起2 分硬币和7 粒绿豆,再次感受:轻得几乎感觉不到它的质量。

3.体验3 克重的1 角硬币和6 克重的1 元硬币。

几克重的硬币放在手掌上,感到特别的微乎其微。

4.找一找生活中比1 克轻的物品。(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思考:充分利用学生在平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引发学生根据每一袋质量去猜可能装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利用对10 克的感知,取出1克绿豆,这是学生观察与推理相结合的过程;称一称,使他们学得真实、确信体验。再给出标准1 克重的2 分硬币,找找比1 克轻的物品,更加丰富了学生对1克的感知。】

●活动四:体验1 千克和几千克的物品质量。

1.再次掂一掂1 千克重的黑袋子。

2.身边还能找到质量是1 千克的物品吗?

学生发现:两袋糖通过计算得到500+500=1000 克,也就是1千克。

3.称重验证。

将两袋糖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质量显示为“1 千克”。

计算和称重的结果发现:1千克=1000 克。

4.找一找身边比较重的物品,掂一掂或提一提,估计大约有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所找的物品,有选择地用弹簧秤称一称,如:学生的凳子、书包。

5.思考:哪些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哪些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思考:以1 千克的感受为参照,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物品去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在这一系列的现实活动中,学生肯定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过程,自然会与1 千克的感受进行比较,加深对1 千克及几千克质量感受的印象。同时,在估计新的物品质量时,学生还会去寻找熟悉的物品作为比较的标准,“以物估物”,原先积累的用手感知自觉地成为参照,这就是学生建立质量参照系统的重要过程。同时,有了这样的参照标准,抽象的质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了。】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知

1.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2.看一看。

(1)世界之最: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约为2 克。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仅鸵鸟蛋就约重1.2 千克。

(2)古今中外:

国际通用:吨、千克、克、毫克、微克。

我国特有:公斤、斤、两、钱。(1公斤=2 斤,1 斤=10 两,1 两=10 钱)

秦代度量衡:石、钧、斤、两、铢。(那时1 斤=16 两,所以有“半斤八两”的说法)

特定单位:克拉(专用于宝石,1 克拉=0.2 克)

盎司(贵重金属,如黄金,一块奥运会金牌含黄金5.2 盎司)

3.做一做。

在家选择一些物体,先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后称一称;或者选购带有包装的物体(具体写明质量),继续感受、体验、矫正、丰富对质量的正确把握。

【思考:首先,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的判断,加深理解: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其次,“世界之最”及“古今中外”的阅读材料是对课堂的有力补充,丰富了质量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另外,本课从了解超市物品引入,到课外实践结尾,再次关注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实践的结合,扩宽了学习场所,丰富了学习资源。质量观念的建立需要反复掂量,反复比较,只有在不断地揣摩之后,才能逐渐变得清晰、准确、具体,最终沉淀到内心深处。】

猜你喜欢

绿豆袋子硬币
小绿豆变身记
把手放进袋子里
让硬币飞
绿豆成长记
巧移硬币
清热解毒绿豆香
绿豆发芽了
取米
硬币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