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疗效及疼痛度分析
2019-11-01王化明
王化明
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泰安 271200
骨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该疾病是以骨代谢物增多、骨密度降低以及骨微结构破坏等为临床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近几年,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致使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率上升[1-2]。为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7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给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龄42~74 岁,平均(57.0±1.7)岁,病程10d~2年,平均(0.92±0.14)年,椎体数量(1.23±0.35)个,骨折部分:胸、腰段骨折10 例,胸腰T10~L2为25 例;研究组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3~74 岁,平均(57.01±1.6)岁,病程9d~2 年,平均(1.04±0.25)年,椎体数量(1.19±0.26)个,骨折部分:胸、腰段骨折9 例,胸腰T10~L2为26 例。纳入标准:均经MRI 或X 线检查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者;资料完整者,积极配合者。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者;手术禁忌者;此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状况,根据其骨折部位等信息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对无骨折移位或无神经损伤患者,使用石膏进行固定;对无神经损伤但存在骨折移位者进行牵引复位;同时存在神经损伤及骨折移位患者给予牵引复位,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研究组使用脊柱微创手术,操作如下:患者采用俯卧位,悬腹垫枕,使用C 型臂X 线机(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BY18BG9000)透视,明确骨折椎体及穿刺点体表投影。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穿刺部位皮肤做一2.5mm 手术切口,在C 臂透视定位下于椎体内置入穿刺针,球囊扩张后注入适量骨水泥,每次为0.25~0.50mL,直至骨水泥完全渗透,注射结束之后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填充,将注射导管取出后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随访1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分值越低,患者疼痛越轻;依据SF-36 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包括躯体疼痛(过去4 周身体是否疼痛,疼痛是否影响正常生活)、社会功能(过去4 周身心对社交活动有多大程度影响,健康是否限制社交等)、心理功能(是否平静,情绪是否低落、是否快乐等)及生理功能(适度活动、重体力活动、上1 层楼梯、步行等项目)等,各项分值100 分,分值高则质量好[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15.30±1.28)d 和卧床时间(3.30±1.22)d 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d)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3.98±0.62)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度比较(,分)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躯体疼痛(95.75±1.12)分、社会功能(96.40±1.33)分、心理功能(95.75±1.11)分等各项指标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骨质疏松在临床骨科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主要病发于老年人、严重缺乏锻炼者和绝经期妇女,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为常见的一种,患者通常会出现腰背疼痛、脊柱畸形等临床表现[4]。该疾病是由于钙流失、骨骼结构出现异常等因素所引起的,不仅会损伤神经系统,还会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5]。近几年,有相关研究表示,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重,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6]。目前,临床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这两种方式均能治疗该疾病,但临床疗效不一[7]。为探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疗效及疼痛度分析,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7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给予分析。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15.30±1.28)d和卧床时间(3.30±1.22)d 明显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3.98±0.62)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研究组患者躯体疼痛(95.75±1.12)分、社会功能(96.40±1.33)分、心理功能(95.75±1.11)分等各项指标明显比对照组优。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疼痛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以往临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多给予保守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虽有一定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由于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受机体限制,往往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很容易出现尿路感染或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且加上保守治疗起效慢,骨折愈合慢,易使椎体畸形程度加重,导致临床疗效不理想[8-9]。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微创手术因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取得较好的成绩[10-12]。在本次研究中,临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通过注入适量骨水泥来修复疏松骨质,使椎体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避免或减少椎体塌陷,且能够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促使其椎体高度恢复正常。此外,从力学角度看,脊柱微创手术还能使骨骼强度增强[13-15]。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使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不仅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