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30年前的献礼片
2019-10-31赵晓兰
赵晓兰
《开国大典》修复版海报(左图)和剧照。
拍摄于1989年的《开国大典》经过精心修复,近期又得以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由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献礼之作,长影厂的著名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妇执导,古月、孙飞虎主演。电影当年创造了1.7亿元的票房纪录,在金鸡、百花等电影节上斩获众多奖项。多年来,它在电视屏幕上也是一播再播,很多场面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
电影开始于1948年的冬天。一边是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前线兵败、派系倾轧,一派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而另一边是西柏坡温暖的篝火、震天响的锣鼓、喜迎新春的欢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如火如荼。紧接着,新中国成立前一年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紧锣密鼓地登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三大战役、攻克上海等,直至蒋家王朝最终覆灭,开国大典顺利举行。
创作者抱着重大的使命感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在创作这部电影时,力求将艺术感染力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在表现这些宏阔的历史事件时,加入了很多历史资料片的珍贵影像。在拍摄时,摄制组辗转全国12个省市,在真实环境中再现了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当年的创作情形,如今大概很难复现。电影里,拍摄毛主席在中南海生活的画面,剧组真的是进入中南海实地取景。拍开国大典也不是在影视城,而是直接登上天安门城楼,几百名退休老干部和老战士,热情洋溢地参与了拍摄。开拍那天,金水桥上站满了仰视的人群,当扮演毛主席的古月走下城楼时,群众将他团团围住,争相合影。同樣的情形发生在西柏坡村,老百姓热情高涨,“毛主席”“周总理”都不敢轻易出屋。在东北拍摄时,剧组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挖战壕,重现当年战场实景。同样,拍蒋介石逃跑等戏,也是从溪口到宁波、杭州、上海、南京,按照当年真实的路线一路追踪。
《开国大典》最为人称道的还有人物塑造。在表现毛泽东时,导演要求古月抹掉过去表演中一手叉腰一手挥舞等概念化的动作,力求在真实的生活细节中,展现一位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孙飞虎饰演的蒋介石也是这部电影中的一大亮点。从被迫下野、幕后操控到逃离大陆,创作者力图刻画他矛盾痛苦的心态。他仍然腹黑、狠辣、富于算计和权谋,但也自有一种气场,不再是以往电影作品中单纯的反面形象。
如今,4K、环绕立体声的修复,让这部经典焕然一新,连导演肖桂云看了都激动不已。她说:“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告诉年轻人,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永远要爱护她、维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