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广播洒 助人自助成事业
2019-10-31王彦如黄丽莉邓丽云
王彦如 黄丽莉 邓丽云
梁爱梅女士
心怀善念,30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各项社会服务。她不忘初心,始终以自己的力量去关怀帮助他人。身为母亲她育儿有方,同时格外关注青年人的成长。借助扶轮社的平台和资源,她提倡重视“德育”的培养,引导青年人更加全面的发展。慈善之外,她也有自己的工作,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拥有10年保险从业经验的她,认可保险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保障,也鼓励大家学会运用保险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投身社会服务初心不改30载
因为母亲的影响,梁爱梅女士从小便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从香港民安队到国际青年商会,再到海景骄阳扶轮社,30餘载参与社会服务,她一路帮扶过很多人,她是青年们的导师,是组织的顾问。赠人玫瑰,手有餘香。她从不好为人师,卻总说收获最大的人是自己。因为乐善好施,即便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梁爱梅女士看上去依旧年轻而充满活力。
说起自己的行善之路,梁爱梅女士笑称,因为很喜欢穿制服时的英武,她参加了民安队,並一做就是很多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局辖下的辅助纪律部队,民安队的存在至今已有67年了。梁爱梅女士在民安队服务期间,难民营的工作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对她之後的人生产生了潛在的影响。
1975年,越南船民开始湧入香港。逾21万船民抵港,他们的经历十分坎坷,许多人已葬身大海。由於香港的政治及经济稳定,港口及机场繁忙,香港似乎成了移民及寻求庇护人士的首选之地。难民营的工作,让梁爱梅女士能夠亲身感触到他们的处境。在香港,於等候再安置或自愿遗返期间,难民是不获準工作的。所以与香港社会正常的平安稳定相比,难民营的群体比常人更期望得到自由和机会,他们的子女也需要比香港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加努力和上进。在她眼里一批批的难民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成功,去往很多国家过上了他们期望的生活。他们得到新生,也有一种感动在其中。
强烈的对比反差,对同样身为母亲的梁爱梅女士触动很大。为何难民们的意志一直没有磨灭,即便是几岁的孩童。是环境的影响还是教育的方式?她开始思考如何把孩子教得更好,以及如何在他们成年後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因着对青年们的关注,梁爱梅女士加入了国际青年商会,並於香港总会担任会长及顾问,後经引荐参与创办海景骄阳扶轮社,並两度担任社长,至今也有20餘年。她说“一路走来,我特别喜欢青年的工作,喜欢跟青年人在一起。他们很有活力,跟他们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关注点、困难和烦恼。身体力行,以榜样的力量帮他们解决问题,感染他们。”她笑言,“所以我也是很多年轻人的Mentor(精神导师),跟他们谈话交流,我自己成长了,也学到了很多,工作对我来说也是让我获益良多。这大概就是利人利己吧!”
心怀感恩做事助人为乐存真
香港海景骄阳扶轮社,从1996年创办至今已经23年了,梁爱梅女士身为创社成员,见证了它的成长。伴随着一年一年的发展,扶轮社社长一职也交由更年轻的力量来掌舵。因为常跟青年人在一起,梁爱梅女士始终有颗年轻的心。她跟这些年轻的朋友接触,向他们学习怎麽相处等,而她自己的女儿今年20出头,跟扶轮社的青年们年纪相仿。所以她也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们,让她多一些兄弟姐妹,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
梁爱梅女士介紹,海景骄阳扶轮社的服务范围很广,还有扶青(大学生,大概18到28岁)及扶少(中学的)服务。除了自身的服务活动外,20多年来,扶轮社也配合政府推动着一些公益性的项目。比如他们就安排过一个大型的关於“器官捐献”的活动。借助发行印有关於“器官捐献”公益内容的八达通卡,在出行人群中进行宣传。因为“器官捐赠”都是自愿参与的,所以一旦参与就须告知家人,否则捐赠意愿就无效。她说,青年人不拒绝也不排斥回答这个问题,最後数据参与的年轻人居多,而对於他们50/60岁的父母辈来说,这个接受的可能性就相对低了一些。梁爱梅女士介绍,这个活动也是借助年轻人来推动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来做观念上的改变。
在海景骄阳扶轮社,每一位社员每年都会募捐以形成扶轮基金用於帮扶需要的人。扶轮社也跟一些慈善机构例如福康医疗等进行合作,通过组织中乐团,专门服务身体有残障、行动不方便的朋友们学习乐器,以吹拉弹唱的表演,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在梁爱梅女士看来,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个人是快乐的,整个家庭就会是快乐的。残障人士因身体不便在心理需求上会更高,要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快乐地生活和面对世界。梁爱梅女士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付出和收穫都是相互的,如果自己帮助了100个这样的人,可能影响的就是100个家庭。特别是对於儿女,快乐的父母会明显影响到下一代。这种由小到大的影响,是他们愿意去做的。
虽然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但梁爱梅女士一点不觉得自己吃亏,相反她始终在行善中不断自省和成长。特别是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感恩”理念在生活中不断地体现,“不同的人、事换位思考和调整後,一切变得顺利,而自己也在其中变得更好。”她说。
关注青年成长以身作则树榜样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梁爱梅女士关注青年人的成长,她说,当今的大专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不在少数,特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资源投放也不少,但为何感觉大学教育似乎並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很好,但有时候在对社会的看法,在互相尊重、帮助他人等德育方面,就相对弱了一些。
梁爱梅女士认为,大专院校更应该将“德育”放在首位,而扶轮社想做的是全员的教育,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和沟通,想他们之所想,力所能及言传身教中的把德育这个缺口补上。
在她看来,而今生活条件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年轻人工作的积极性。六七十年代的人工作奋斗是挣饭吃,现在条件好了,淡化了做事的紧迫感和生存就业的压迫感,缺少对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反倒是磨掉了年轻人的意志。
如何去改善呢?梁爱梅女士不讚成跟年轻人讲大道理。她说,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自己做好,再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别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想法,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也都可能影响人对问题的解决处理方式。年轻人的困难可能跟成年人所经历过的並不一样,所以作为前辈,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凭空去说这些困难我都经历过都克服了。而应该先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困难,再给予一些意见,尝试帮他们解决。你亲近他们,他们就能与你同行,我们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也是她多年在青年商会、扶轮社以及民安队总结出来的经验。
点拨职场女性做好规划不慌张
社会服务之外,梁爱梅女士的职业是一位保险人。从业保险10年,她经历了很多意外离开後因申请了保险理賠而改善家庭生活状况的案例。在她看来,保险是一种安排。“你总有要负责任的事情,对家人、对朋友,所以有能力的时候做一些这方面的规划,於人於己於家庭於社会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母亲,生活中的她同样经历着职场的繁忙、育儿的辛苦和时间的取捨。为了陪伴年幼的女儿成长,梁爱梅女士辞去了紧张的银行工作转做保险。为了和女儿既做母女,又做朋友,梁爱梅女士从小便培养她的自主性,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东西,问她喜欢的原因,从中知晓她的想法。自己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拿出来跟女儿说说,倾听她的看法。通过母女间的交流,了解女儿的思想和价值观。既换位思考,也平等沟通,以朋友相待,培养她对长辈的尊重。
在青年商会和扶轮社做教练的时候,梁爱梅女士也让女儿参与到自己的课件準备中。通过协助妈妈搜集有趣的图片,让她了解到妈妈工作的性质,培养她帮助他人的意识;同时也让她感受到妈妈的工作是繁忙的,赚钱是不易的。课餘时间,梁爱梅女士也会带女儿去参加一些慈善服务项目,在她看来,育儿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德、育行。
心怀善念,广洒爱心。梁爱梅女士用行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身处职场,她也能妥善安排人生不同阶段的重点,协调好工作、家庭和社会服务的关係。如今,她仍走在慈善服务的路上,仍致力於青年“德育”的培养,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她的善行值得我们学习,她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扶轮社的爱心大军,力所能及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