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的问题

2019-10-31杨绮文

建筑建材装饰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城中村可持续发展

杨绮文

摘要:本文针对大规模的拆迁活动中,原城中村居民迁入新住区后缺乏认同感、归属感的情况,充分挖掘城中村居住文化的社会价值,并提出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延续城中村居住文化,实现居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精神家园

1问题的源起

改造后的城中村村民们搬入了新住区,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拥有了“房屋”(House),却找不到“家”(Home)的感觉。像熟悉的老树、弯曲的道路等等都没有了,人们熟悉的空间物质形态被破坏之外,原来几十年所建立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网络也被破坏了。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改变一个环境的品质,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同时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制做出改变”。城中村居住涉及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改造既是房屋形态的改造,也是社会形态的改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2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价值

城中村居住作为城市多元有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别于传统老城区以及城市新住宅小区的居住模式,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1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

傍水而居、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以巷引风……村民们自古以来养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使村中的居住文化犹如有机生长的生命体般,生生不息、焕发活力。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讲求利用自然改善居住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反思现代的城市住宅小区,往往由单一乏味的形体规划而成,缺乏真正自我更新的能力。

2.2城中村居住社會文化的延续地域文化性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是经过了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了地域、历史、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发展而来的地域文化。居住社会文化通过崇尚自然、宗族文化、多代同堂等观念的渗透,影响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形态的更新改变。

2.3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在传统转变中的适应性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虽然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但在城市化进程下却同样面临着外来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的冲击。一方面要保留一直以来拥有的居住文化气息与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另一方面要适应村民失地后的生活需求。于是,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在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下,不断寻求传统转变下的延续。如:正厅祭祖空间压缩为神台、原有的冷巷空间被加建建筑侵占、天井空间被加建面积侵占、多代同堂居住空间压缩、街巷的邻里文化退化成广场间的交流,尽管大部分是消极无奈之举,但也暗示了在传统转变中居住社会文化存在一定弹性。

2.4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激发社区与城市的活力性

城中村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他是存在于复杂有序的城市有机体中的一部分。居住社会文化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居住社会文化也能反作用于社区的物质形态以及城市外部环境。多元有活力的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就如一剂良药,能有效地激发本社区自主更新的同时,有效地辐射影响城市其他地区的多元化变化。

3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及其面对的问题

3.1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脆弱性

城市化不断推进,信息不断更新,由此不可避免带来社会文化不同程度的变化发展。有些文化在变化面前依旧屹立,甚至与现实结合有了新的诠释,焕发出共生的活力;而有些文化则被发展的洪流冲刷,犹如濒危物种般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消亡……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是以社会要素的网络为内在结构,以物质实体的为承载外壳,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才能维系的由内而外有机发达的生命体。上述三个依存要素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均具有很大变数,其中一个或多个发生改变或消亡,将会严重影响居住文化的延续发展,长此以往带来本质上的改变。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沉积,在过去面对一些较小的变化时,往往可以通过发挥人类的聪明智慧,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作出适当调整来适应遇到的问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变化之巨、速度之快,居住文化面对现实情况的被动、滞后、无奈,使其越发脆弱、不堪一击。

3.2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化、开放化、灵活化等变化的要求下,居住文化保守、封闭、固化等的特性使其处于消极被动的处境。要延续发展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避免其堕落消亡,就必须重视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

(2)越发复杂的外部环境。

(3)快速发展的城市节奏。

3.3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未来出路

要延续和发展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就必须正视其脆弱的本性以及现实中面临的挑战,乘着城市发展改造的东风,寻找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的未来出路:

(1)健全社会要素间的交流方式。居住文化的核心是社会成员间的传承,这就要求通过政府、开发商、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交流调研机制,建造便于群众文化交流的空间,使居住文化能够及时与不同文化需求进行交流互补。

(2)因地制宜建造合适的物质载体居住社会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依赖物质实体的呈现。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更不是简单的建造“假古董”,而是需要从文化本质出发寻找合适的物质载体。

(3)提高城市发展的包容度及远见性。如今针对城中村改造,城市推出了不少居住建筑的建造模式。如:自筹资金改建房屋模式,民办公助的建设模式,托管托建、节能环保型住宅发展模式等等。这种缺乏包容与远见的建设,使城中村居住文化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实际是城市文明流失以至倒退。历史不可重来,只有真正的尊重城市的过去,对未来具有远见性,才能有高质量、有包容度的城市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城中村可持续发展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失乐园
失乐园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