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辈教育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研究

2019-10-31陈萌赵梓辰

高教探索 2019年9期
关键词:朋辈教育高校

陈萌 赵梓辰

摘要: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渗透性不足、创新性欠缺的问题,而朋辈教育由于具有教育主体的亲和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教育过程的创新性等特点,将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有效补充和支撑,也是“大思政”体系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修班”,探索建立起“种子”选拔、培养和推广机制,有效推动了朋辈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朋辈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其教育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实践发展。[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常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系统工作者、党政干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为教育主体,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当前,国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和平台,同时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党课、团课、主题报告、实践教学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等。[2]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朋辈这一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影响及如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范围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创新为主,这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支撑,也是“大思政”体系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有效机制的建立。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始终是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因此,作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近年来的推进力度与效果均十分显著,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吸引力不强

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受众群体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以此激发其对该理论进行了解、学习乃至运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至今,其经典著作中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而言是值得反复研读、挖掘的宝藏,但对于绝大多数并非从事相关专业学习的高校学生而言,则由于其话语体系的艰涩、理论内容的抽象,产生了距离感,从而吸引力不强。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主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的阐释和语言的通俗相较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更易于为我国大众所理解,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也更能为高校学生所接受。但近年来,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下,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纷纷涌入、出现,其中不乏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如普世价值观、“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等,高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之时,极易受到一些借助社会热点事件炒作、具有煽动性辞藻的思想与所谓“理论”的吸引,客观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度的下降。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由于教育主体为思政课教师,教育效果极大地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水平,而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只讲不“教”,以及对教材或大纲内容的照本宣科,缺乏与社会现实及学生关注热点的结合,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也是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学生来讲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4]

(二)渗透性不足

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开展宣传教育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使其受众群体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知识框架、基本原理的途径,从而达到使受众群体产生对此思想理论体系的认同,直至对自身思想产生指导作用甚至融合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和目的也应如此。但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却存在以途径为目的的现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课、专题报告的出勤签到、随堂测验或者闭卷考试作为评判和衡量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准,而对其是否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达到了理论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则无后续跟踪,这便导致了一些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懂”却不“信”。同时,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迅速壮大,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职人员在师资扩建过程中加入进来,虽然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经验不足、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尚不系统全面,而使其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学中,存在讲解不深入、不透彻,或为学生答疑解惑过程中解释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更加欠缺,仅仅浅尝辄止甚至不懂不信,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渗透性。

(三)创新性欠缺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遍以灌输、宣讲为主,列宁曾经提到“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初期即已确定将“灌输”作为其普及的主要途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向的群体正在更新为“90后”甚至“00后”的高校学生,他们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从互联网、新媒体上主动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效率已远超以往,想要在海量的信息流中使其对某一理论体系产生兴趣并密切关注,传统、单纯的灌输方式已经不能再对其产生有效的影响力,需要更具创新性的方式方法。[5]而当前高校思政课、党课团课、专题报告等普遍存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性均有所欠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未有效结合甚至相互脱离的现象,教师、讲座专家等在内容上不能切实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或在形式上采取的途径、运用的媒介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度下降,也因此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二、朋辈教育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可行性

“朋辈”源于英文单词“peer”,指“同辈或社会背景相同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同辈的朋友,泛指朋友”,具体而言,就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朋辈教育”是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也称为同伴教育、伙伴教育或者同辈辅导。[6]它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具有相同背景或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借以激发群体成员的上进心与积极性,实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被广泛地运用于美国高校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学业、就业指导之中。[7]近年来,朋辈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校中也被逐步接受和采纳,并在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创业、学生基层党建、团队辅导等方面的工作中得以推广。[8][9]这些做法与经验,以及朋辈教育自身的特点,为朋辈教育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践上的有益借鉴。

(一)教育主体的亲和性

朋辈在青少年群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由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由于拥有相同的话语模式和行为方式、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等,而相互吸引、相互信任。[10]即使是非完全自由选择而形成的班级、学院、学校内的同学,也因为拥有相同的学习环境及校园、学院、班级的文化氛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同步的人生发展阶段,从而彼此更加信赖。许多高校在新生教育、学业规划辅导阶段,均会在本校、本学院的高年级或本级学生中选拔某些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者,通过结对交流、经验分享、研讨座谈等方式,进行沟通和相互教育,引导其形成共同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产生积极的教育成效。

有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引入朋辈作为教育主体的有效补充,因其年龄、经历、身份的相近甚至相同,可有效消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義理论宣传教育的教师、专家给学生们带来的距离感和抵触感,而使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加强和巩固。

(二)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朋辈教育通常呈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学校、学院或教师引导与组织下开展的经验分享会、研讨会等,另一种则是发生在课堂和会议之外的学生自发开展的相互教育和学习。在第一种方式中,教育的主体,由于往往是同校、同院甚至同班中较为优异的同学,因此即使组织方或教师没有明确发出学生们必须向其学习的号召,其在朋辈中的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也会促使教育客体,即受教育的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积极性,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而第二种方式,则更具有隐性教育的特质[11],其教育过程更多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之中,例如关于近期学习、读书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观点的讨论等,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参与其中的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一便是渗透性不足,主要原因前文已经分析,而朋辈教育则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高校学生不再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师的说教,转而因学长学姐或同学的经验分享或推荐,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了解、学习甚至钻研,由此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过程的创新性

朋辈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由于年龄和成长阶段相仿、生活时代背景相同等,在话语体系、行为习惯方面拥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他们了解并且熟悉朋辈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在发表言论和观点时,能更有效地吸引对方并产生影响。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QQ、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社交工具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无数青年人成为“低头族”,同时更给高校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带来极大挑战。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这些平台上的丰富内容和新奇方式所吸引,使课堂的“抬头率”愈发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其自身特点,与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相比,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在此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探索如何借助这些网络与平台,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则成为许多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但作为最主要使用群体的高校学生而言,他们熟知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吸粉”模式,充分调动他们自觉运用此类工具和平台,向身边的朋辈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理论与思想观点,因其话语体系和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则会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吸引力。

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朋辈教育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朋辈教育在当前国内高校的新生教育、心理辅导、党建和班级建设等广义范围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有所探索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其更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而对教育主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沟通表达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可在确保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要教育主体的同时,辅助以朋辈教育运用其中,在更广阔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导读班,或党员、团员骨干培训课等“大思政”体系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7年以来,开设“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修班”,在朋辈教育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做了创新性地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而言,在该研修班组织与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中,始终围绕“种子”这一关键词展开。

(一)严格选拔种子

朋辈教育的关键在于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他们作为朋辈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朋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2]这些被遴选的学生担负着向其他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是利用朋辈影响力在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种子”,因此选拔标准与程序必须严格,才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普及过程中的政治性、科学性与严谨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修班的学员在选拔过程中,遵从了以下四个标准综合考量:其一,过硬的政治素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能在是非对错面前明辨方向、坚定信仰,这既是确保被选拔学生自身可靠性的首要标准,也是未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过程中方向正确的保障;其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运用朋辈教育提升实效性的基础,只有受到朋辈学生群体肯定、信任甚至推崇的学生骨干,才会在面向其同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推广过程中更易于被接纳和采信;其三,高度的理论自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纵深学习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积极性;最后,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不仅能够自身弄懂学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和阐释自身的体会与感受,以此才可确保他们能够向朋辈学生群体传播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

同时,在选拔程序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报名与组织考察、推荐相结合,吸纳和遴选有理想、有热情、有能力、有基础的优秀研究生骨干进入研修班培养,严控“种子”的质量,才可堪当朋辈教育主体的重任。

(二)綜合培育种子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其他教育活动,政治性、理论性更强,因此对被选拔出承担朋辈教育主体责任的学生,需要为其建立起综合、完善的培养机制,并给予研修班一定的政策保障与资源配置倾斜。北航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修班正是以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以高质量的师资及充足的经费支持,切实推动和助力“种子”的成长成才。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上,研修班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权威学者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水平出众的名师,以学者高屋建瓴、前沿创新的理论诠释或名师深入浅出、亲切生动的教学风格,更充分地调动学员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内容上,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框架与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阐释,经典著作的导读,中共党史及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等等,使学员们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理论自觉;形式上,采取教师主讲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让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易于为学员所接受、理解,直至内化于心。

在实践教学方面,往期研修班组织前往延安、西柏坡等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战斗过的地方回顾历史,未来教学规划中,还将赴浦东、深圳等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感受经济腾飞的繁荣,或赴雄安新区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时,组织学员进行分组社会走访与调研,深入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或关系民生的相关事件,也鼓励学员们自主开展志愿服务或爱心慈善活动等,以此引导学员对世情、国情、民情的关注,更加切实地体会到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历史与现当代问题,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

此外,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时,研修班都会收集学员亲笔撰写的感想,其内容并不局限于本次教学内容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也可是对研修班及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由此形成即时、有效的反馈,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形式,在探索创新的同时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多渠道散播种子

朋辈教育活动的开展通常有官方与非官方两种形态,即以校方或学院组织的宣讲、报告、研讨会,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榜样示范、经验分享、交流讨论等,在将其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可采用两种形态相结合,多渠道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是依托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修班,在探索为朋辈教育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和搭建平台、使其融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补充的“课程思政”体系之中采取了多项举措。如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等,择优吸纳多名完成培训的优秀学员,参与到学校、学院有组织有规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同时推荐和鼓励其成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党课、团课、班会的主讲人,或小组研讨的主持人,对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得进行报告和分享;还推荐其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们的研讨、辩论,或课下的答疑解惑、学习经验分享等。

而在非官方组织的教育形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鼓励研修班学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自觉地向周围同学分享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心得或体会,或探索利用社交软件或网站,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或读书分享小组的微信群、QQ群,通过话题讨论、互助学习、在线咨询等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朋辈的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其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教育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杨发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1-64.

[2]赵国珍.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方法研究的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52-5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4]李昌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出路——以西安H 高校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6):100-105.

[5]宋俊成.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中的创新发展[J].高教探索,2017(增刊):9-11.

[6]刘海春.朋辈教育:高校通识教育的新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65-68.

[7]许占鲁,任少波.高校朋辈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基于杭州市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4):49-54.

[8]张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辈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14-116.

[9]程肇基.朋辈互助:学校育人范式转换的一种新方式[J].高教探索,2015(3):27-30.

[10]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36-39.

[11]李艳萍,廖利明.朋辈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48-150.

[12]杨云.大学生朋辈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6):50-52.

(责任编辑 刘第红)

猜你喜欢

朋辈教育高校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党员朋辈教育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试论社团戏剧活动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