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及化验单消毒方法比较
2019-10-30张志芳
张志芳
【摘 要】 目的:了解检验科微生物污染情況,研究最高效的的化验单消毒方法。方法:对检验科各专业组室内空气,常用物品表面、工作人员双手、化验报告单表面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比较紫外线照射。结果:检验科空气含菌量、工作人员双手、常用物品和化验报告单表面带菌明显高于规定标准;化验单四种消毒方法以戊二醛蒸馏法最佳。结论:检验科的环境和工作人员双手以及常用物品的表面微生物的污染较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消毒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 检验科;化验单;微生物;消毒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8-230-01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本院检验科各室室内空气、工作人员的双手、以及常用物体表面的带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以及消毒的化验单表面
方法:本院采用国家相关相关消毒标准,利用平板暴露法对检验科各科室空气进行采样,用常规板无菌棉签涂抹法对医院职工的双手和常用物体的表面进行采样。用30W紫外线灯,将化验单置于距离灯照射中心1m高度的位置进行照射,化学蒸馏用特制体积的熏蒸箱,福尔马林熏蒸用高锰酸钾氧化法,用量分别为20毫升和15克。戊二醛熏蒸用3ml2﹪戊二醛加热蒸发,环氧乙烷熏蒸赢在消毒袋内进行。
2 结果
2.1 各专业组人员日常操作时双手暂居菌情况见表1。
2.2 常用物品表面带菌情况如图所示
2.3 化验单表面的带菌情况
实验检验完毕的化验单(在检验科滞留12h)以供90份其带菌率为100﹪最大带菌数为185CFU/cm2,最小带菌数为8 CFU/cm2,平均带菌数为41.3 CFU/cm2:化验单其平均带菌数分别为49.5 CFU/cm2。
2.4对各科室室内空气检测结果如下表3
本次实验在检验科各种物品的表面发现了如下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最多为30﹪,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占比25﹪;真菌的占比为13.1﹪;场球菌的占比为9.1﹪;表皮葡萄球菌的占比为7.14﹪;八叠球菌的占比为4.11﹪;变形杆菌的占比为3.15﹪;枯草杆菌的占比为0.98﹪;四链球菌的占比为0.73;绿脓杆菌的占比为9.1。
3 讨论
3.1 检验科专业组成员双手带菌率都超过了10 CFU/cm2的标准,化验室的血常规室和体液室的工作人员双手带菌最多。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由于血常规适合体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的原因。血常规工作人员每天在病区巡回采样,接触病人皮肤和使用物品的概率较大,对于病区的空气病人的血液交接触机会较多。其次体液室工作人员每天会处理大量的病人大小便、分泌引流物、穿刺疫源标本,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实验场地达不到无菌操作环境要求,直接导致了微生物污染了工作人员的双手。
3.2 检验科的各室空气含菌量都明显高于相关标准,其中清洗室的含菌量最高,分析是由于过度潮湿、温度适宜,利于细菌生长,导致细菌显著增多;生化室由于里面存在各种实验仪器,很少开窗通风的缘故,微生物含量也明显偏高,细菌室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注重日常消毒和专业防护,所以室内带菌是最低的。
3.3 化验单表面携带为微生物的情况也是远远高于标准,化验单在检验科滞留的时间越长其携带的细菌数量就越多。往往是由于检验人员的双手污染,检验人员的双手本身就携带大量细菌,每天的翻阅、登记、分发、频频接触化验单,直接导致了化验单带菌,经过检验可以看出化验单上携带的微生物,多数为人体正常寄生菌,以黄金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真菌最多,这些细菌在患者病情加重、免疫力下降时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四种消毒方式结果显示已戊二醛熏蒸法最佳,其以消毒时间短、对化验无影响、杀菌效率高著称,而且消毒流程简单易操作。紫外线照射法虽然杀菌高效、杀菌时间短,但是操作过程繁琐,而且化验单批量大,无法精确消毒,也没有合适的消毒场地;运用福尔马林消毒法、不仅消毒后异味大,而且效率低;环氧乙烷熏蒸法由于其本身的属性属于易燃易爆且携带剧毒,也不合适大面积使用,故,在这四种消毒方式中,以戊二醛熏蒸法最佳。
4 控制检验科感染的方法
检验科是最容易引起院内感染的疫源,医院的领导要重视起来,定期为检验科各科室进行全方面的消毒,加强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建立专门的无菌操作实验室,在日常的操作中让工作人员养成勤加对双手消毒的习惯,避免造成对化验单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 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02.
[2] 王荣芝,龚明励许淑清,等医务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