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学范进亦是“进”

2019-10-30芳薇

杂文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博览群书陈寅恪废品

芳薇

自我国2001年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每年夏天。考场上频频出现的“爷爷奶奶级”考生,便成为每年高考的一道独特风景。其中,有的老年考生,以不懈的努力,金榜题名,进而学有所成,为老年朋友树立了锲而不舍、老有所学的榜样,令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然而,老年人投身高考,真正能跃龙门者。凤毛麟角。

据媒体报道,来自辽宁阜新市韩家店西瓦村72岁的村民康连喜,今年第19次参加高考,以往最好的成绩是303分,去年考了73分。康爷爷无妻无子,靠捡废品为生,自己本来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退化,他已表示来年不考了。康连喜也因此成为老年人参加高考次数最多的人。

与康连喜相似,南京的“爷爷级”考生汪侠,从72岁起,连续15年参加高考,86岁还拄着拐杖走进考场。尽管每次都铩羽而归,为圆大学梦,他依旧从容乐观。80多岁参加高考虽属高龄,但远远不是最高的。在明末清初,有个老人叫黄章,参加了70多年的科举考试,直到98岁还坚持参加乡试,最终只考到秀才。

从古人黄章98岁才考到秀才,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范进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连考34年。最终突然中举,经受不起巨大的喜悅,竞发了疯癫……

诚然,封建科举制度,與如今的高考向中老年敞开大门,鼓励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进不能同日而语。这里想说的是,许多老年人的个人状况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倘若确有与高考水平相接近的能力,不妨跳一跳尝试摘一摘高考的“桃子”,圆年轻时的大学梦。如果差距过大,想老有所学,条条大路通罗马。如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或轻轻松松上老年大学,或学习电脑,读网上大学,也可以闲暇时到图书馆、社区书吧坐一坐,博览群书……

再者说,学历往往不能完全代表能力。文凭亦不能完全代表水平。现代、当代没上过大学。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比尔.盖茨只上过两年大学,却成为微软创始人;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靠刻苦自学,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爱迪生没上过大学,靠自学成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学历相当于高中,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西藏、巴利、英、法、德语,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其侄子曾问陈寅恪:“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被一个专题束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笔者的一位老年文友,年少时患了一场大病,但他并未因此沉沦,以病床为大学。博览群书,学习写作;不但战胜病魔,而且写作水平日益精进,退休后成为津门颇有名气的杂文作家、自由撰稿人。

我们向愈老弥坚、学而思进的老年高考生致敬。同时亦向知难而退的康连喜等老年考生报以深切地同情。毕竟我们奋斗过、努力过、尝试过,应无悔无憾。靠诚实劳动收废品不丢人。你们还是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有功之人。某地一位收废品的老人,酷爱读报,他精心研读收来的旧报纸,将其分门别类地剪辑成册。数年累计百余本,全部捐献给当地图书馆,改变了旧报纸的“命运”,自己也受到国家奖励、社会尊重。不求名远声自远,他做到了大学生没有做到的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指老年人精神层面的远大志向。而非亲往跑马场驰赛夺标,“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唐.韩愈《入关咏马》)。不能“乘风破浪”,尚可脚踏实地:不能“直挂云帆”,尚可“书山有路”;看似“山穷水复”,又迎“柳暗花明”。不学范进,亦是“以退为进”的理智之举;不挤高考“独木桥”另辟蹊径,尚有多条阳关道。

猜你喜欢

博览群书陈寅恪废品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博览群书
动动手,废品变宝贝
父亲的废品
博览群书
好词聚焦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从捡废品中受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