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2019-10-30王佳佳
摘要:《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此类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学科特性等方面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想法及建议,以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较大地提升。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一、前言
化工原理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1-5],具有繁杂的单元操作,同时存在计算量大等特点,是化工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渡过程,这对于刚刚接触到《化工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特别抽象,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压力很大、学不懂,特别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有效的学习各类知识点,让学生不再畏惧《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反之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即为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难度大
有相当多的独立学院都是处于转型期,依附于母体学校,没有自有师资,或者自有师资力量薄弱,委托大校的老师为学生上课,但是课时较大校却精简了很多。大校的老师住的一般都离独立学院比较远,上课一般都是乘校车,在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上完课就要立马回大校,和学生交流较少,除了课堂上的时间几乎零交流,学生遇到问题都找不到老师请教。这些大校老师对本部和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正常情况下用的都是同一套课件,对于《化工原理》课程,大校的学生需要112课时能够学好的课程内容,独立学院培养方案上只给了96课时,且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低于本一院校,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内容较多、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二)教学模式简单
目前而言,对于《化工原理》这门课程,我国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讲,而学生只是负责听,听懂与否就不得而知了,完全不考虑学生对于内容的吸收情况和适合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对于同一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时不能统一对待,而是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类,照顾到学生独有的特性,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同时,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加强,甚至被弱化了,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考试,不想上课、或是上课缺乏激情。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简单,不能够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发展完全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手段过时
之前,《化工原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单纯的黑板跟粉笔组成,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完全通过语言呈现出来,教学方式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教学手段过于传统。经过了多年的改变,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自从有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几乎用不到粉笔和黑板,完全照读ppt,学生也学得头晕眼花。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就一套ppt,今年讲完了明年讲,明年讲完了后年讲,老师不需要备课,甚至学生都不需要听讲,因为有学长学姐给的ppt,这些学生认为反正课件在手,只要看看就可以了,实际上并没有看,只是给自己心理安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看视频,打游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便会频频出现,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新工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征,加上现在的课时数减少,需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南,以教研室为单位,根据各位老师对课程及学生的了解和建议,有目的地、整体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将重点内容与了解内容区分开,以此获得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其中的公式及符号很多很繁琐,将公式及应用作为重点内容,需学生重点掌握,公式的推导作为了解内容,以满足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作为应用型学生的需要。在学好应用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还想深入学习研究,追本溯源,即可学习它的公式推导,知道它的由来,以实践来验证理论,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知识。再者,“新工科”要求的创新条件也需要教师能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与现有的条件及环境不相适应,即需能够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二)由点到面的教学方式
“新工科”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参与度特别重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诉求,需要改变成由点到面的教学方式。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学生的任务不再是只负责听老师讲,而是需要以自身为主体,即翻转课堂,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能够自己讲出来,老师只是起到了概括及点拨的作用。对于《化工原理》这门课,老师只需讲其中的60%(比如分散的知识点:定义、原理等等),剩下的40%(对这些琐碎的知识点进行相对全面的整合应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看课本、查阅文献及相关杂志,去了解、去学习,并且在课堂上通过ppt课件能够展示并且讲出来。对于这部分知识,老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指出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所在及需要如何改正即可。实际上,学生对于自己通过自学了解到的知识将会成为他真正学到的知识,不会那么容易就遗忘。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
“新工科”背景下老师的教学课时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补充课时量或者精简教学内容,除了在课堂上好好教学之外,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课外时间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得课堂的效率达到最高,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学到足够多的知识以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同时,《化工原理》是具有工程性质的一门课程,很多内容则需要学生去实践了方能彻底理解其知识点。所以,要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社会生产实践(比如短期的见习、生产实习)等等。让学生能够学会查阅文献的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学科交叉学习
《化工原理》作为化工、制药及高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工程特性,是将来从事化工行业的理论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一个行业囊括了许多岗位,比如财务、人事、行政、技术等等。个人认为从事同一行业的各个岗位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各司其职的一个整体。各个岗位的人员都需要对行业特性有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化工、制药此类药品较多、易燃易爆,相对而言比较特殊、需要特别注意安全的行业,这是对别人的安全负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安全负责。所以,跨学科合作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及将来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化工原理》这门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加入科研团队,使得自己同时有了学习新技能与巩固已学知识的机会,学生首先要学会查文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其他材料以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然后需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理念及想法,可能是一种,也有可能是几种,然后进行试验,寻得解决问题可行性的方案。在此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与其他同学、研究生及老师进行了沟通及互动,同时包括生活及其学习上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參考文献:
[1]祖力胡玛·克尤木,艾力·亚森.职业院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6,274.
[2]张琪,陈乐,韶晖.微课促进高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6,155-156.
[3]姚金环,李延伟,梁军.“化工原理”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16(4):36-43.
[4]李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118-119.
[5]罗家文.参与式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217-218.
作者简介:王佳佳(1989—)女,硕士,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化工专业有关课程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