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船”承,匠心制造

2019-10-30郑瑞程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船模匠心传承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所出现的船型估计就有上千种左右,如此多的船型体现了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江浙船)、福船(福建船)、广船(广东船)、鸟船(北方船)是有名的船舶类型,被称作中国“四大古船”,其中沙船、福船驰名中外。

关键词:福船;船模;匠心;传承

一、关于船舶的历史

一部中国舟船发展史,上下数千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秦汉、宋元和明。秦漢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基本完备。第二个高峰期是宋元时期,无论是运输货物、商业贸易,还是旅客往来、官员赴任,凡有水可通的地区,大都依靠船舶运载。加之宋、元两朝鼓励海上贸易,海上贸易也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宋代“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评说,这一评说告诉世人,宋元福建航海贸易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福建人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航海技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福船也是那个年代标志性的高科技产品。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在明代。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水平,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当属郑和所乘坐的宝船。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洋的船舶数量当在一百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在40多艘到60多艘之间,另外还有马船(运输船)、粮船(运粮船)、坐船(运兵船)、战船等大小辅助船只。由这些大小船只组成的船队,共载运27000多人。大型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合150米),阔一十八丈(约合60米),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末和清代,统治者多次实行海禁政策,使我国原有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急速下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内河与沿海航权落入外人手中,更使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凋败状况。

二、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给福船带来的机遇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福建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节点。福建沟通台海、连接世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宋元泉州港的海上繁荣为代表。福船,是中国四大名船中最优秀的船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令人瞩目的运载工具,直至近代机动轮船的产生,木帆船制造业逐趋衰落,福船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不过随着近年“海上丝绸之路”热潮的带动,福船的生意突然好了起来,旅游观光、学术研究、福船工艺品都找上门来。几乎所有会做福船的人都被找了出来,一时间,福船好像又找回了生命活力。如今在福建省的内河、湖泊、景区、博物馆、文化馆很容易见到观光福船的身影。

三、关于福船的制造工序及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制作“福船”前先根据家族流传的船谱画好图,依据传统造船工艺,将各种船型按比例缩小,船上各种器具、帆、锚等配置齐全,惟妙惟肖。福船制造工序比较繁复,选用材质坚硬的樟树、杉树作为材料,取木材,行话叫“进士股”,并根据船只大小、数量而定裁;其次是取龙骨,根据吨位而定长度;在龙骨结合处的横剖面下凿有1大7小8个“保寿孔”,排列成“七星伴月”状,孔内放置铜镜、铜钱、铁钱、五谷种、红布、丝线等物,寓意吉祥好运、一帆风顺。第三造船身,主要安置横梁,关键部位是设计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多重船板,这三项是福船的标志技术,是古代中国人海上远洋货船的核心安全保障,展现了我国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使船舶在航行中即使舱位破损一两处,也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水密隔舱制造技艺的工序十分繁杂,在施工过程中要全部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在隔板与船底板衔接处,装置有肋骨,并使用铁钩钉勾连在一起。然后用苎麻、石灰和桐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调和成“艌料”,嵌塞进船舱木板之间的缝隙,使其密不透水。第四是装船板,行话叫架稳“大榜”,并上舷板、上走马、置甲板。最后填堵桐油,补船缝。桐油石灰需另外工序进行制作,叫“桐油灰”,其粘性强,具有防漏作用。造船俗称“钉船”,是渔民生活生产中的一件大事,有工艺流程,还伴有仪式。要择吉日开工,新船安装龙骨叫“起舱”,如同盖房子上梁,将红布系在舱骨上,名为“栓红标”。整个造船经过铺置、上大肋、上金头、上船眼睛(分为龙眼、凤眼、蝌蚪眼)等流程。同时在船上装风向旗,叫装“桅尾旗”。最后船眼盯在船头两侧,俗称“定彩”,待看好日子,由船主亲自揭幕,叫“启眼”。

四、如何传承福船技艺和福船文化

具有福船制作技艺的民间匠人散落在福建泉州、福州、漳州、宁德及浙江象山区域,人数不足300人,大多数为年龄较大的匠人。这些民间艺人制作多以模型厂或工作室形式存在,采用师带徒方式培养技艺传承人,普遍规模较小,且侧重于福船船模制作,文化研究力量弱。而没有系统的文化支撑,传承过程容易出现技艺的遗失。保护福船技艺,传承福船文化,是时代的风向,也呼唤创新的手段。现在有很多传统物品像“福船”一样,没有实际的市场需求,但是老手艺要想能够生存下去,就要政府的经济支持;将“福船”做成精美的工艺品,能够让“福船”以精美工艺品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让这一项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让福船工艺走进校园,不仅激发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孩子们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福船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结语

仿古福船模型是对古代福船的再现,对中国乃至世界造船史的有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制作福船的“水密隔舱”等制作技艺,是对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是灿烂的科学遗产结晶。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古人的智慧也应该被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郑瑞程,宁德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宁德市工艺美术师。船模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博览会,多次荣获省、市级大赛“金”、“铜”、“优秀”奖项;另外,作品[溪船]模型2016年收藏于宁德市艺术馆。

猜你喜欢

船模匠心传承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丁丁历险
小浦东 大制作
自航船模轻松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