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新探

2019-10-30李敬袖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大学生

李敬袖

[摘           要]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是新时代解决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新思路。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68-0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渗入,传统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吸引力下降

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发展带来文化的全球扩散和交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思想和文化不断渗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导致多元复杂思潮迭起,多种价值观并立,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挑战。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转变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向实践化、微观化转变、话语表达向生活话语转变、教育载体向大众文化载体转变。高校需要自觉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激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亟须新形式、新内容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式各样的新媒体良莠不齐,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宣传歪曲价值观念、封建糟粕、谣言或宣传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媒体,它们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或多或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新的考验。对此,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进行内容到形式新的转变和创造,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

(三)教育队伍不强,学生参与度不够,教育效果不佳

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短板,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本身,亦应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对此高校的认识不足,重视有限,使大学生长期处于受思想灌输的地位而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队伍素质不强、大学生本身参与度不够,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佳。

二、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精神教育、中国梦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而想要理解和认同这些思想,则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中国的方法、通过中国的语境才能理解和表达。因此,想要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具备对意识形态必要的认知力和理解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与意识形态教育契合性的使然

中国具有深厚悠久的思想文化资源,无论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丰富而优质的宝藏,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在塑造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结构,融于中国人处理与国家、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各项准则中。大学生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熏陶,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较为自然顺畅,不存在文化隔阂和障碍,这都使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有利社会发展环境为释放中华传统文化能量提供便利

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逐年增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风歌曲和汉服的流行,还是传统诗词、歌舞、茶艺等文化形式的复兴;无论是全世界掀起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还是越来越随处可见、融入百姓生活的中国元素,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追逐的新风尚。在这样有利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应当乘势而行,抓住有利时机,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以求通过学生喜闻樂见的形式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1.大学内部教育方面

辅导员、班主任应发挥日常监督教育作用,负责在管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沟通的联合教育;高校应广泛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鼓励教师设置高质量的通识课程,讲授包括思想、历史、古籍、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积极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其中;出台奖励举措,提高通识课程教师待遇,鼓励教师推出优质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建立相应教学制度,在制度层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通识课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建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优秀意识形态课程教师;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出“一个学生、一种思想、一项技艺、一次传承”口号,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深入学习和理解一种传统思想、掌握一项传统技艺、自觉参与和完成一项文化传承活动、参加意识形态宣教等比赛,让学生在参与和主导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对外宣传,在“行”的实践中“知”,在“知”的思考里“行”。

2.高校外部教育方面

高校应发起社会联动,建设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有利的外部环境。家庭方面,高校应加强沟通,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家长具备一定意识形态教育能力和监督意识,协助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用人单位方面:高校应跟踪大学生就业情况,对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加强用人单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督促其自觉履行意识形态教育义务;媒体方面:高校应加强与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及直播平台、微信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合作,推出意识形态建设先进典型,发布意识形态教育典型案例,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营造有利于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氛围。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高校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关联性和延伸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革命思想教育、改革思想教育和新时代思想教育上,紧密联系实际,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也应当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紧跟时代发展进行创造创新,推出一系列包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形式的思想产品,用这些耳目一新的思想不断满足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需求。这种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供给可分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大学生毕业以后两个方面进行。

1.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宣传意识形态,发表自己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见解和感想,主动担当意识形态宣传大使;可以举办读书会、戏剧节、歌唱大赛、运动比赛、微视频大赛、动漫大赛等,为意识形态宣传活动提供平台和支持,促进创建校园文化传统。高校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号召大学生积极响应、广泛参与,让大学生在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在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此外,高校应发挥好教育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大众化、全球化、碎片化的网络浪潮中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真意,做到不曲解、不肤浅、不偏激,将意识形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成为意识形态的发声者和传播者,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大学生毕业以后,高校可以依托校友会开展意识形态继续教育工作

高校应关注校友会建设,建立专门的校友会管理机构,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友集体活动当中,再依托校友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像毕业生及社会持续输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网上意识形态斗争

1.注重斗争的敏感性。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意识形态监督管理机构,或将该职权明确归属于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对学生个人及社会上出现的意识形态走样、偏曲等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及时解决。

2.把握斗争的策略性。在当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如混淆个体关怀与整体关怀的关系;忽视内在关怀与外在影响的关系;割裂思想关怀与政治需要的关系;缺乏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结合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大学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时,更应当注重传统文化讲究文武之道、刚柔并济的特点,注重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文明的、教育的、引导的方式,有礼有节地进行意识形态斗争。

3.在斗争的主动性上,高校必须认识到,网络只是传播意识形态的平台和载体,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高校应当站在时代前沿,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先进思想的发展方向,抢占网络等意识形态传播平台的高地,向大学生、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的、奋进的、正直的、凝聚的思想意识形态。

(四)关注学生自我发展,注重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

加芬克尔说过,“教育始终摆脱不了日常情境的权宜性和紧迫性”。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以至于无暇关注意识形态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应一味强制学生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而应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关注个体、引领个体、成就个体,通过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内在感情,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意识形态教育,运用意识形态教育,让意识形态教育在大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意识形态,进而自觉宣传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蒲婉夏.浅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68-69.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