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以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的探索①

2019-10-30郭秀丽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朋辈心理素质思政

郭秀丽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思政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阐述其可行性及实践的途径,将心理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关    键   词]  大思政;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26-0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列为“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举措,进一步凸显了心理健康对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不断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探索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选修课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试点,通过将心理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作为课程思政试点的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

它是指一种构建全体人员、全部课程的所有过程都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思政教育内嵌至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高度重视课堂内容与思政育人的協同性,将思政教学作为教学之本,围绕思政授课[2]。课程思政教育关涉“人”的培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强调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时,应渗透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相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旨在提高完善大学生情感、认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倾向也是人格的一部分[4]。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必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为检验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深化。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来推广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熊丽娜[5]的研究表明,尝试从心理健康选修课开始课程思政的试点。该课程以朋辈互助的方式,提升参与学生的自身能力,加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以及“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围绕其三大内容体系,从增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三大方面着手,把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6]。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作为课程思政试点的实践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7]。朋辈互助,顾名思义就是朋友或者同辈之间的相互帮助。本课程将朋辈互助运用到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方法的创新,而且也响应了党对加强大学生教育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的要求。

(一)教育目标的融合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开设,也不是开展一项活动,而是一种整体的课程观,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和全体教师学生中[8]。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从课程培养目标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同,都是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乐于助人的品格、高度的责任心、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朋辈辅导员,并在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融合

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从“发展性、适应性、防治性”三个层面设置了课程目标。发展性目标为优化心理品质,完善自我人格;适应性目标为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积极适应社会和职业要求;防治性目标为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疏导轻度心理问题。从“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实践体验”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及科普宣传;二是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心理成长、心理应对、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三是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技能互动、体验活动以及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素质拓展项目训练、心理剧、心理电影等。课程中设置了自信心团体辅导、新生适应团体辅导、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两性恋爱团体辅导、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等,以不同主题的团体游戏体验为主,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适应人生的新阶段,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在人际关系团体中,运用“盲行”等游戏,启发大学生信任与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对自己、家人、社会负责。为残障人士多一份爱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两性恋爱团体辅导中,明确正确的爱情观,端正态度,保护自身安全;在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中,体验游戏中的丧失,确立人生目标,确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信念,通过价值拍卖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在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中,感恩父母、师长、朋友、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课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游戏体验、课后实践,课程的考核包括团队氛围和团队任务的完成质量。很多学生在课程结业的时候都认为团队所带来的心理成长更大,感受到集体的感染力,间接地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朋辈辅导员学到这些技能之后,大范围地在班级开展工作,做到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素质能力提升,危机干预预防工作,将思政教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群体。通过这些班级中的优秀榜样,以点到面,将正确的价值观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渗透到身边的同学中。

(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教师使用角色扮演、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理绘画、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学技术,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简单的个体咨询等能力来开展工作。课程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体训练、角色扮演、心理体验等。该课程紧紧围绕朋辈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较好地坚持了以能力为本位。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和朋辈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来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安排。以活动为驱动,为确保能力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以心理训练活动为主线设计单元教学,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以考核为引导,教学中改革了考核评价方式,不再以单一的知识运用为标准,而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心理的成长。

大学生朋辈心理素质训练是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缺、大学生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等诸多问题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新方向。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从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运行载体、教育理念上都与李艳玲[9]的研究相吻合,朋辈互助因其灵活的工作方式、强大的带动性及感召力会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新途径,达到获取知识与德育培养的双重目标。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方法的创新,而且也响应了党对加强大学生教育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的要求,推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罗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研究[J].才智,2017,22(17):111.

[3]李诚诚.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学周刊,2017,3(31):5-6.

[4]杨楠.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24-25.

[5]熊丽娜.“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探索与实践[J].职业卫生与健康,2018(4):105-106.

[6]魏慧,赵娟.“课程思政”视角下信息技术课堂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经验交流,2018(10):262-263.

[7]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8-29.

[8]沈丽娜.内外兼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5(9):52-53.

[9]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9(5):144-14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朋辈心理素质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朋辈教育制度的运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