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研究和思考

2019-10-30何方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物画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推崇个性自由和解放,这一时期,艺术家们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后来西方绘画奠定了科学基础和精神指引,它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璀璨的篇章。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人物画;自然风景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绘画艺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直观有力的传播途径,唤醒带领人民突破枷锁,追求世俗的美好和幸福。绘画艺术也从建筑艺术中独立出来,着眼关注自身和世界,传递眼睛所见的真实,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领域中不断思索、创新,为后来西方绘画奠定坚实基础和发展指向。笔者通过对比中世纪绘画作品,从人物画及风景表现两方面总结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思想内涵。

一、人物画

(一)宗教题材画的变化和内在精神

中世纪绘画作为建筑艺术的从属一直为宗教服务,各式壁画、祭坛画、手抄本用图像形式表现基督徒的虔诚和宗教教义,绘画作品主要的表现内容是神学思想,人物动态被刻意削减,肢体僵硬程式化,形象干瘦如柴,面目表情木讷刻板,面貌特质只做符号性的交代而不被详尽刻画。色彩昏暗压抑,整体笼罩并传达着一种抑郁克制的气氛(见图1)。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绘画与之呈现完全不同的表现愿望。例如,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的祭坛画(见图2),天使们簇拥注视着端坐正中的圣母圣婴,天使们围绕和仰望使画面具强烈叙事性和主次区别,圣母坐姿端正自然,似乎卸下某种重担,脸部圆润,带有属于人的血气,衣袍不再紧裹,而是敞开并具有女性特征的刻画。同样的祭坛画圣像题材,乔托通过人的情感逻辑和人所特有的肤质进行表现,他笔下的宗教画生动立体,充满情感和装饰趣味。

另如,文艺复兴盛期,伟大全能天才达芬奇笔下的《利塔圣母》,在深色背景衬托凸显下的圣母头部低垂注视着圣婴,嘴角微微上扬,右肩耸起以支托怀抱中的圣婴,托抱动作格外轻微,姿态、动作、神情的微妙表现显示出圣母如人间母亲般关怀和怜爱着圣婴,画里人物内心情感被着重刻画,以世俗温情比喻宗圣母的慈爱。油彩的使用,让画面有更多的表现可能,浑厚的人物立体感和更厚重的人体肤质,更高的色彩饱和度使整体氛围更轻快愉悦。外在形式强调人的情感表现和体态美感,都烘托出一种摆脱原罪、压抑情感束缚,努力追求美好,肯定人的情感存在和赞颂关注自身价值。

与中世纪圣像相比,将圣母子拟人化表现,使神明不再那么冷漠、高高监督审视着信徒,她饱含世间情感,用慈母般的关爱亲近世人,令人在饱受疾病饥饿苦难折磨中仍然心中坚定温暖。构图、情节设定及人物刻画上的重大区别都反映着文艺复兴所蕴含的微妙思想意志——以古罗马科学求真的精神为初衷,反对经院神学系统中反人学、愚昧不前与科学发展精神相悖的教义,但仍然信奉宗教,遵循宗教道德,并在释放人类情感中歌颂神学体系的美善。

(二)百花齐放下的绘画脉络和指向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进行的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关注,并在科学求真精神指引下绘画艺术界限一次次被打破,展现其巨大魅力。对人自身的关注及绘画技艺实践,以及表现角度的研究,在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里有以下两种体现:

1.人体美感表现

贡布里希讲述全能天才达芬奇的话:“他认为艺术家的职业就是要像他的前辈那样去探索可见世界的奥妙,只是要更全面、更专心、更精确。”达芬奇一生博学善思,其中有一项就是对人尸体的解剖中清晰透彻地了解人体结构,肌肉分布和肌肉运作逻辑,甚至包括眼球成像原理和心脏血液循环系统,都进行细致研究。米开朗基罗也通过人体解剖,巨细地临摹学习了人体骨骼、肌肉组成分布及作用关系。基于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人体比例、结构、骨骼、肌肉的了解,既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人体魄的关注和描绘,复兴古代对人体体态、肉体美的歌颂;在他们追求真知无所畏惧的探索下,人体绘画在不同角度中呈现出难以超越、极致又令人惊叹的美感。

米開朗基罗笔下的像雕塑般结实有力的人体,有意强调肌肉起伏变化,充满肉体身型流线的美感展现。西斯廷教堂的群组壁画《创世纪》气势磅礴,画面用人体健美的力量和人物动态到位又夸大的刻画,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运动感震撼人心。用极致的力度表现男性阳刚体魄,充满荷尔蒙的画面、令人折服的张力,用形象和色彩展现前所未有的男性体魄的健美。

“即使在拉斐尔之前,世界已经被米开朗基罗征服,但上帝给与了拉斐尔最完美的一切:典雅、勤奋、美貌、谦逊以及让一切丑恶退避三舍的崇高人格。”拉斐尔的绘画甜美清新,色彩奔放活跃,人物体态饱满圆润,特别是肤质的刻画,女性肌肤所特有的细腻温润、吹弹可破;着装色彩搭配和谐丰富,各种衣服面料的设定和写实的描绘,给画面带来浓厚装饰趣味。让画作在欢快的色调中洋溢高贵典雅的气氛。他笔下的圣母及女性甜美华丽,正如女性温婉细腻或秀丽可爱的性格一般,以图像、色彩、质感等交融成可感知、爱与美完美结合的女性形象呈现。

2.性格特质和内在神韵

北方艺术家德尔·韦登《卸下圣体》里悲伤的信徒们垂着头,有的神情激动,双手合十,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神色凝重,描绘刻画了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时众人的悲恸。他通过不同人物情感的细致刻画传递悲伤情绪,营造整体气氛,人不再以信徒而被同化存在,作者注重人物性格的设定和悲伤情绪与其性格吻合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动态神情表现。人性的血色使哀悼的画面多了情感温度,使画面因为真实而生动立体。有别于中世纪对人性的抑制,画中每位人物的个体性格都得到关注和认同。正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中12个门徒闻言后内心情绪波动所呈现的瞬间表情:惊恐、愤怒、怀疑等,个性情感和相对应的表情动态描绘,充分展现了人的性格意志和不同的个体特质,惟妙惟肖的刻画,让当时的观众内心得到思想上的深刻启发,人的情感跟个体区别在绘画和观者观看画作的链接中得到永恒与顷刻的释放;再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刻意将蒙娜丽莎的眼睛位置安排至画面正中,她看下前方,嘴角微微上扬,面部特征令人搜索猜想着她的种种,但那双捕捉你的眼睛,视乎活灵活现地与你交流着,又像一面镜子似的映照强调着你躯体内的心灵。这就是蒙娜丽莎的魅力所在——她将人们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对蒙娜丽莎内心神韵的刻画她只是使你瞬间窥见自己灵魂的镜子?这种对心灵更深处的挖掘和试探,它是美学与哲学的结合,使《蒙娜丽莎》始终神秘而又充满吸引力,成为后世一直无法超越的绘画杰作。

二、自然风景

这一时期,基于马萨乔发明透视法后,风景开始出现于画作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图4),维纳斯站立于贝壳之上,风神吹起阵阵微风,将她送向岸边,春之女神在岸上张开红色绣花斗篷迎接到来的维纳斯,春色、鲜花和微风在晨光沐浴中,一切美好在自然环境描绘的衬托下得到升华,生动描绘了维纳斯诞生这一刻。文艺复兴盛期,风景还以背景的存在形成潮流。无论宗教题材还是贵族肖像画,风景或以窗外景色代入画面或将人物安排于自然场景中。风景作为远景拓展空间深度带来更立体和清新的视觉效果,拓宽平面绘画的表现能力。拉斐尔的《美丽女园丁》(图5)中草地上的各种植被、中景笔直叶子疏松的小树、远处村庄景象以及受大气影响的山峦和低处云雾及高处云彩,这些景色色彩表现上取舍有度,用色彩鲜灰将焦点集中于圣婴及圣母上,但巨细写实的场景刻画,已经说明当时画家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和透彻掌握。他们细致观察自然,反复临摹和推理研究,景致恰当地置于画面形成一道新奇靓丽的营造,将人们带入自然空间,欣赏享受自然之美。古希腊神话崇拜到中世纪基督教崇拜,都是人类试图解释未知,摆脱恐惧,获得某种内心支点的行为。科学的研究带来文明和更大发展进步的可能,人从惧怕自然到了解自然,与之相伴并逐步关注欣赏自然美,也进一步证明人的意识觉醒。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禁锢,传承古罗马的人文精神,以求实传真为首务,开创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围绕自身以及周围存在进行深入、全面、精确的思考、拓展、创新,为绘画艺术史开拓了广阔的疆域。二维平面绘画因为有了人的意识而充满无限发现、创造与突破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吴永强.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2).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3).

[3]瓦萨里和他的<名人传>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5).

作者简介:何方(1986-),女,广东省普宁市,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工作十年,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水彩画、综合媒介艺术。

猜你喜欢

人物画
浅析古代日本绘画对中国画的吸收与借鉴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水墨人物画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如何教好小学生画人物画
广西人物画中的本土艺术自觉意识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