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南丰县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研究

2019-10-30韩凌马凯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街巷

韩凌 马凯

【摘要】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丰县历史城区设防范围的东南侧,为南丰县4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现仍留有9条从唐到清的历史街巷,112处各级别类型的传统建筑,它是南丰重要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完整古代南丰县城格局的见证。

【关键词】盱江东路;里坊;街巷;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识码】A

一、街区概况

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丰县古城东南角,濒临盱江,街区西侧解放路和北侧的人民路直通南门和东门,街区南侧紧邻古城墙。该街区是从盱江方向进出南丰古城的主要通道,县志记载,东门乃为“南丰第一关口”。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古城城防和排水系统的所在,是古城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二、街区区位

街区南侧保留的城墙是整个南丰古城城池轮廓和城防体系的重要历史见证,街区中部下水关巷外的下水关即是南丰明代城墙“四门八窦”中的“一窦”的实物见证,又是南丰古城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水关与西侧的上水关相对应,明正德九年(1514年)建,因城东、西、南三面临河,开二窦口分杀水势,名为上水关和下水关,用于防洪水进城,同时也方便百姓出城打柴汲水。现下水关的关隘仍能行走,穿过向下的阶梯抵达江边。涨水时,可将关口关闭,抵御洪水泛滥。平时开敞,方便百姓进出。

街区沿解放路往南出城墙有桥过盱江,是古时通往南城、黎川,乃至闽、粤等省之要冲。最早为舟渡;唐时建浮桥;北宋改为石桥;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廊桥,名通济桥;南宋嘉定年间又改为浮桥,名宝庆桥,后又改名卧龙桥、济川桥、沙合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复建石桥,桥上屋中建观音堂,桥更名文明桥;直至1986年建“盱江索桥”。同时,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南门外设南津渡;在街区中部下水关口设中渡,解决过江问题。

相较于南丰县其他三个历史街区,盱江东路街区位于南丰城东边地势偏低地区,又有盱江交通之利,江面宽广,水流平缓,适合码头的选址,和东门外一样,是解放前南丰码头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码头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在东门外,仍存赵家码头地名。历代以来,来往客商大都在东门上岸,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历南丰正是从东门码头街肆登岸入城。装货和卸货的船只布满盱江东路街区南边的盱江水面,大量的货物经由东门进出,运往各地,东门城墙内的盱江东路街区成为大规模的商品贸易区和商业住宅区。大量的商人聚集于此,各类酒店、赌场等娱乐设施齐全,盱江东路街区成为南丰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和高档住宅区。

依照清代的街坊分布,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约相当于清代时的人和坊、棣华坊。人和坊在街区西侧,纵向跨越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和攀桂坊历史文化街区,坊呈南北走向。主体在攀桂坊历史文化街区的圣主巷一带,往南跨越人民路到盱江东路北侧。它在宋代又称中和坊,因其“当阛阓之中,人物和洽”,故名。元代延续此名,明代改成人和坊,清代延续明代旧称。棣华坊在街区东侧,街区大部分属于棣华坊,坊呈东西走向。宋代时称奉亲坊,由曾致尧的子孙所建,曾致尧的旧宅也建于坊内。元代未改名,明代改成棣华坊,延续至民国。

三、街区遗存

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有9条从唐代开始延续下来的历史街巷,包括盱江东路(唐代)、斗子巷(宋代)、花心巷(宋代)、铁炉巷(宋代)、杜家巷(宋代)、祝家巷(明代)、罗家巷(明代)、下水关(明代)、季家巷(清代)。此外还有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盱江东路基督教堂和盱江东路61号刘家大夫第、22处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处建筑已公布为南丰县历史建筑需要保护。加上75处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反映南丰传统风貌和特征的建筑,总计112处。

四、街区价值

(一)南丰市井文化所在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盱江东路历史街区形成了商业市井和居住市井相结合的市井文化,在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方面都有深刻体现。因东门外是历代以来繁荣的码头经济区,在此卸完货物的商人、工人、水手云集,涌入东门内,为了满足来往客商的需求,在东门内的各街巷,尤其是盱江东路、人民路一带,人流如织,饭店、戏园等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街区内的两条主街将空间分成两大块,形成了居住区,与外部的商业空间形成对比,在商业市井内部呈现出相对静谧的居住市井,清末民国时期,此处常见的是沿街流动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老人的闭目养神、随处可见的棋盘竞技,颇为惬意。

(二)古城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條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盱江东路街区自南宋以来就慢慢成为南丰县城传统的商业繁华区,明清尤盛。人民路南侧、盱江东路全段是古代和近代南丰主要的商业街道,商铺、酒肆、当铺林立。据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3)时,县城有百货、药业、粮食等20多个行业,计200余户,从业人员逾千,大部分在现人民路和盱江东路两侧,经过不断的承袭发展,逐渐成为南丰老城的核心商业街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盱江东路历史街区一度聚集了众多商铺,较大的商业有土布、南货、洋广货、米商业,著名的店铺有德昌、泰康、福利、德胜仁等百货、绸缎、布匹店,揭冬记等金银首饰店,解放路上有裕厚隆、庆丰祥、福兴隆南货店,五味馆、老和祥等酒店。

尤其是到了近代,南丰县城重要的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大都分布在这两条街道上。清宣统元年(1909)秋,南丰县成立商务分会,民国5年(1916)4月,改称南丰县商会,会址就设在县城下前街(现盱江东路)原江家祠堂内,总理县城商业的行政管理事宜。

1934年,由官商合办的裕民银行在南丰建立办事处,地址就座落于人民路中段南侧,经营汇兑、存放款业务(1945年改为江西省南丰银行办事处),资本额78—100万。1936年,南丰商会会长曾瑞霭在县城文定路(现解放路)南段小十字街去琴城镇的路口开设的“平民公典”,是南丰当时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当铺店。1937—1949年,南丰还成立了县地方银行(原利民商场),由县财政科、县商会共同集资筹办。

盱江东路历史街区是南丰古县千年来商业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见证了历代以来南丰县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至今依稀仍可在街区内部找到当年繁华景象的痕迹。

(三)沟通外境的重要交通枢纽

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區位条件,南依盱江干流,河面宽广,水深浪缓,利于船只航行和停靠,据民国22年《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一书记载,盱江“洪水季节能航15吨之木船;枯水季节,深七寸,船不能行,运输唯竹筏是赖”。东门口是历代过往行人登岸进城的主要通道,县志记载,东门乃为“南丰第一关口”。陆路的官方驿道连接赣闽,辐射闽粤。据《清·南丰县志》记载,古代南丰有10条古道,通往周边府县,出东门者就有5条。街区沿解放路往南出城墙有桥过盱江,是古时通往南城、黎川,乃至闽、粤等省之要冲。同时,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南门外设南津渡,在街区中部下水关口设中渡,解决过江问题。在东门外处亦有昭灵渡,以作交通之用。

民国时期,出东门外,是通往南城的公路要道,又在琴台门外建南丰汽车站,南丰—南城线路的客运汽车每日对开一次,南丰至建宁的客运线路也逐渐开通,使南丰对外交通得到拓展。

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丰县城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是南丰古县繁华千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南丰县城是江西省内难得保存完整、结构清晰、各种要素都具备的城市,而盱江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历史见证。街区传统坊巷关系依然存在,街区内的9条历史巷道加之四维的道路共13条,从唐至清都有明确的记载,除外围因为民国时道路扩建外,其余的巷道空间关系和尺度基本保存完好。街区内多达112栋的各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占到整个街区建筑的约40%,它们坐北朝南,整齐划一,构成里坊式居住组团。街区内原有司空庙、常平仓等建筑,它们都是古代县城格局的见证,加之近代的耶稣堂,以及留存的江家祠堂、恩荣牌坊等,都是街区重要古迹遗存。

参考文献:

[1]柏春.南丰县志[M].清同治十年.

[2]黄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蒲文娟.历史街区保护的微观视域[D].重庆大学,2017.

[4]王炎松,姜子薇.南丰古城城市格局特征初探[J].华中建筑,2016(7).

作者简介:韩凌(1978-),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马凯(1985-),男,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街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研究
散步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