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2019-10-30许洋

北方音乐 2019年17期
关键词:夜曲肖邦

许洋

【摘要】费德列克·法兰西斯·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在所有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作曲家中都是最令人欣赏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十九世纪初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键盘作品,音乐地位之高可谓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首先以“夜曲”之名进行创作的是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肖邦吸取了他的夜曲创作的思路与经验,并将夜曲这一风格带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肖邦共创作二十一首夜曲,运用了多种技巧与音乐元素,结合作曲的曲式、和声及主题旋律,针对肖邦的创作手法进行剖析与探索。

本文通过研究肖邦的创作背景与时期特征,对肖邦夜曲十五之一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着重对乐曲的节奏、装饰音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更好的演奏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肖邦;夜曲;震音;弱起拍;装饰音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肖邦自1827年至1846年间,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涵盖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他所创作的这部《夜曲》,作品十五之一,写于1830年,并在1833年正式出版。在这部作品中,他在《夜曲》所创作的深邃诗意之下,更令人感觉与《夜曲》作品九号的三首作品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除了显现出肖邦的独创性与微妙音乐艺术的美,更融入了深挚的情绪。笔者试从一名作曲指挥者的角度针对这部作品的几种主要特有的创作手法进行剖析。

一、“弱起拍”节奏的使用

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当中共有九首是从“弱起拍”开始的,而其他没有“弱起拍”或“弱起小节”的夜曲作品在乐句的旋律中,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运用到“弱起拍”的乐句来展现柔美的旋律。弱起节奏在实际演奏中,對于演奏者手腕力量的控制,以及指尖接触琴键的反映灵敏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肖邦的夜曲作品编号十五之一中,就是以“弱起拍”作为旋律起点的,在这首作品的演奏及诠释方面影响颇多。乐曲中创作手法上呈现出不规则的八小节乐句架构,以前一个乐句的结尾停留在次乐句的第一小节,第一乐句虽为规则的八小节,但直接以“弱起拍”开始旋律,因此呈现出重拍的位置不在完整小节第一拍的强拍拍点上的效果。

谱例1 肖邦《夜曲》,作品十五之一,第21-24小节

若依照传统的八小节规整乐句来划分,作品的第一乐句应在第八小节结束,但第一乐句却结束于第八小节的第二拍上,从第三拍开始,又以先前的主题动机继续发展。小尾奏的部分在第二十一小节,同样是以“弱起拍”的方式开始,将乐句旋律再延续出来(谱例1) ,“弱起拍”开始的旋律所呈示出的效果,表现出与旋律线条不一样的波形律动。

二、“持续低音”的运用

持续音在本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展现出作曲家肖邦音乐创作中持续音的特点外,还也在一连串的旋律与和声变化中,制造出一些特殊的,不和谐的音响来传达某些特定的情境,比如第一主题的持续音就带给听者很稳定的感觉。本曲中的持续低音出现很多处,作品一开始,就有以F大调主音出现在左手的声部,持续三个小节。第九小节又继续以F音作为持续音,贯穿整段乐句。B段部分的旋律虽然在节奏与乐曲形态上有所改变,但仍继续运用了持续低音的创作方式,在原本的和声外又增添了许多特殊的音响效果。

(一)多声部段落的呈现

谱例2 肖邦《夜曲》,OP.15之一,第31-32小节

肖邦在乐曲从一开始就将旋律以三声部的方式呈现出来,笔者从作曲的角度观察分析,认为肖邦在构思作品时针对主题的多声部乐曲创作上并非只是简单的线条组合,更是想要通过三声部的结构,展开出立体性的音响效果。肖邦深知钢琴的声学特性,因此他用三声部的结构来写作此乐曲,其中内声部是以持续的三连音弹奏形成织体上的变化,从而让整首乐曲听上去更加的轻盈。B段的旋律也是以多声部的线条作为主要创作手法,八度音型及整体和声织体密度的增强,产生出多声部的设计,因此在听觉的情绪表现上截然不同,尤其在伴奏织体的呈现方面,前后两段具有明显的对比性,将激动热情的B段旋律展现无遗(谱例2)。

(二)“震音”效果的使用

“震音”——是钢琴演奏中较为基本的弹奏技巧。在相邻的两个音之间快速反复的交替演奏,制造出连续听觉上的泛音是“震音”技巧的主要效果。起源主要与西方早期的大键琴有关,由于大键琴是拨弦类乐器,演奏出的声音轻巧而短促,所以没有办法弹出较长音值是拨弦乐器最大的缺陷。“震音”技术的发明就是为了弥补这类乐器短板而设计出来的。快速反复的连音在共震中营造出仿佛是长音的听觉错觉感,进而增强了大键琴音乐演奏中的多样性。如今,现代工业制造的钢琴,以钢琴内部的击弦器取代了西方早期传统的大键琴拨弦的方式,但敲击震动的弦,钢琴音响也同样只能是维持到弦震动停止的时候。所以“震音”的技巧很自然的就从大键琴演奏技法延伸到了钢琴演奏中来,起到帮助延长音时值的功能。在古典主义时期之后,“震音”则是从单纯的延音效果,慢慢地往装饰音的方向进行演变。

肖邦所创作的这首夜曲作品中,将“震音”从这一简单的装饰音性质中分离了出来,利用“震音”的特性引导演奏者与听众进入快速的节奏感之中,并且从快速节奏内收尾出来。B段的旋律右手部分的“震音”一直不断,除了单音的“震音”旋律之外,还采用了三度与六度的原位转位音程,进而增强乐曲的饱满度。借由邻近音的琴键,快速反复地演奏,肖邦试图将原本平凡的作曲创作元素转化为抢眼的音乐旋律,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2]沈旋,夏楠.古典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3]廉花.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J].北方音乐, 2019(6):70-71.

[4]贾超.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创作与演奏研究——以肖邦夜曲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18,39(5):81-83.

[5]方坤.肖邦夜曲的美学特征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 2018,9(10):166-167.

[6]吴宗奎.肖邦夜曲的节奏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38(9):60-64.

[7]王叶胤.试析肖邦夜曲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99-102.

[8]赵轩.浅析肖邦对菲尔德钢琴夜曲的传承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4):59-61.

猜你喜欢

夜曲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肖邦的魔法
肖邦的魔法
快乐新年
新年快乐
快乐新年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