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发展路径探究
2019-10-30钱欣
【摘要】云南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省份,其村寨建设关系到整个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试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出发,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特点,本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拟对民族村寨建设路径的选择进行初步探究,旨在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对国家民族团结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代,国民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大幅提高。但不可否,由于我国区域辽阔,东西部间、沿海与内地间、城乡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乡村发展落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必须加以弥补的短板。特别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大都座落在我国边远高寒山区,不仅山高路遥,且环境恶劣,有的生活用水靠人背马驮,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通信更是落后,各项发展极为缓慢,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同时也给乡村振兴战略圆满实现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又是我国极其特殊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脉络的呈现,也是民族文化精髓传承以及民族延续和民族现实生活进步的重要载体。每个少数民族村寨都蕴含着该民族的生存智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建设其实就是对民族多元性的发展与传承,是留住少数民族的灵魂与根本。
(二)支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民族村寨建设是全国全省少数民族工作的核心之一,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关键举措,其建设与发展的好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乡村振兴和再造,更对促进民族地区团结、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因此,建设少数民族村寨是协调我国各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发展和建设少数民族村寨。为此,应举全国之力,调动一切积极有利因素,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为我国少数民族的延续、民族生活的安定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强后盾。
(三)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村寨的振兴和发展
(1)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区)市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该意见是我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行动准则,也是民族特色村寨政策的实施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自治区域经济建设。自此,全国28个试点省(区)市(州)民(宗)委同地方财政根据《指导意见》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报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有关材料的通知》,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0年7月26—27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湖北宜昌召开,会议交流、总结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肯定该项工作的积极意义,会议认为,该工作是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民族角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重大举措。
(2)2012年12月10日,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制定并颁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政策的綱领性文件,也是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纲要》指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等。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发展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3)乡村振兴战略囊括了乡村发展、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立体式、全方位的,是一项推动全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惠民工程,其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特殊部分,战略中确定了村寨居民的主体核心地位,明确了村寨建设的目标为全面发展社会生态经济,为今后少数民族村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设与扶贫开发等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四)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解决新时代云南部分矛盾的迫切需要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典型的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在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省内就居住有26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举足轻重地位。为及时改善少数民族贫穷落后面貌,提高民生环境,按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把促进云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建设,带动云南社会整体推进,让云南这个多民族、多元化大省得到最大限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了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共同圈繁荣发展,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着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宜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结合云南多民族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努力发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村寨典型,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二、鄉村振兴战略下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深入分析“三农”形势和任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统部署。其总体要求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独特价值,为其村寨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融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推进民族村寨“产业兴旺”
民族村寨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第一、二、三产业的支撑,产业兴旺是振兴少数民族村寨的基础,也是发展村寨经济的第一要务。其具体做法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村寨流动,形成现代化民族村寨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村寨建设提供多元化产品支撑,增强民族村寨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为民族村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就整个云南省地形而言,多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将近6700米,导致了自然区位非常复杂,在一个省内,同时具有寒、温、热、亚热带全类型气候。全省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都布局在山区和高海拔地区,与地形和立体气候相联系。独特的地形地貌分布和多样的自然区位,为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自古以来,云南就是烤烟和茶树的最主要种植生产区域之一,烤烟种植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橡胶产业发展已具规模,云南花卉生产更是发展迅猛,尤其鲜切花,其出口量占全国的将近一半。同时,云南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和磷矿;能源资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煤炭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另外,云南独特优美的高原风光、地下溶洞,温泉,热带、亚热带气候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及生活形态,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旅游者,为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提供必要条件。总之,烟、茶、胶、花等农业,水能、太阳能、风能、煤炭、金属矿产等工业和自然人文景观等旅游业的发展无一不同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又为这些产业提供沃土,两者相辅相承,共生共荣。只有大力融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才能推进民族村寨的“产业兴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民族村寨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灵活性,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民族村寨“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就是要切实改善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村寨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大力改善供水、用电、交通、通信、住房等基础设施。促进民族村寨“生态宜居”的重点是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打造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加大对民族村寨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主要做到四点:
1.加强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少数民族多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许多民族居于山区,地势高低起伏,道路狭窄,甚至有的地方至今还未通水、通电,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信息闭塞,对新时代的变化反应不灵敏,导致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和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在硬件设施上,政府应投入资金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公路建设,有计划地解决供电、供水、通信、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改善交通入手,保证人员、物资能进得去,出得来。
2.重点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教育事业,确保村寨建设后继有人,要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他们立足当地,工作中既要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与时具进,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应用于当地实际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以改善本民族生计为重点,逐步改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同时,要介入民族村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支持重点地区养老服务项目,开展村寨卫生和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加快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步伐。
3.保护民族村寨原始生态资源
云南垂直分布和立体布局的地理结构造就了无比优越的资源生成条件。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金属王国”“药物宝库”之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类型均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甚至外来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很多优良、速生、珍贵植物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范围,药用植物在全省范围内,品种繁复,野生菌和螺旋藻的种类和产量也较大。动物种类为全国之冠。整个省份资源丰富、分布均衡,为多民族团结互助、长远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了民族的延续,在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村寨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搞好开发利用,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发展过程中,在适当利用原始生态资源的情况下,更多的是要学会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务必把生态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方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4.遵重传统习愦,绿色改善民族村寨生产生活环境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生产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在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村寨过程中,应合理考虑各民族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尊重其宗教信仰,合理规划布局村寨,建设气候适应型自然村寨。通过充分利用原始资源、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进行节能减排;同时,还应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推进山、水、田、院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美丽民族村寨。其中,重点抓好村寨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整治村寨危旧房,使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环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真正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持續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村寨“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村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乡村社会风尚,挖掘传统民族农耕文化精神和价值,形成守望相助的民风。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生活形态、习俗、宗教信仰虽各有千秋,但各民族村寨社区生活开放、友善、和谐、包容。一个村寨中往往除了主流民族外,还常常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各民族相互依存、平等互助,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体系”,这无疑是村寨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可极大地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因此,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和发展中,应以文化建设为灵魂,让民族文化和文明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具体应做到两个方面:
1.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觉性
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文化自信、自觉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来说是本民族对其文化的一个正确认知态度,并充分认识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局面。云南众多少数民族村寨中最宝贵的值得保留和发扬的就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古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白族的“三月三”等。如何将这些民族文化特色完整地保留及传承下去,要在民族村寨规划建设中依靠各少数民族主体。只有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理解并高度认同后,才会产生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才会主动加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有了群众的力量才能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2.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以人为本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大多分布于山区中,其特殊文化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由当地民族经过千百年传承得以保存,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因此,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对于文化而言关键在于保护与传播,否则,村寨建设会导致文化资源枯竭,村寨只剩下外在躯壳,实质文明早已不复存在,这就偏离了原有初衷。鉴于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应以文化为内核,以人为本,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村寨特色人力资源,深度挖掘和提高居民人力价值,实现“村民主体,自力更生”,让村寨群众成为民族鲜活符号,实现动态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村寨建设高速发展。
(四)和谐构建治理体系,实现民族村寨“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村寨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村寨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维护好民族村寨良好社会秩序与运行状态。治理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建立健全多元民族村寨治理体系。主要做法是:围绕强化党组织在民族村寨建设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民族自治为主体,群众团结与经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村寨治理“共同体”,始终把民族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各种禁忌,完善民族村寨建设法律法规,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治理工作机制。要杜绝急功近利思想,反对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错误决定。同时,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扬民族协商制度,按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制定落实村规民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把村寨事务的决定权交到人民手中,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五)稳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动民族村寨“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要想办法增加少数民族村寨居民收入,增强民族居民在社会主义小康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在民族村寨建设中发挥“指挥棒”作用,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村寨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在建设少数民族村寨时,应注重考虑多民族社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大政府投入,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民族村寨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升级和文化提升硬软结合推动民族村寨跨越发展,确保少数民族村寨建成山清水秀、环境宜居、群众收入增加、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新农村。
2.山地农业和生态旅游相辅相成
云南地势以山地为主,很难像平原地区那样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但可利用特有生态环境和独特气候条件发展山地高效农业。通过农业品种优化、管理现代化以及市场拓展现代化来提高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率。比如罗平油菜花节、元阳梯田风光、景洪热带雨林就是一个个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如果每个少数民族村寨都能结合本地区实际,找准自身优势并加以发展和利用,不仅可以让云南民族村寨建设具有本地特色,还能将这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的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者前来观光体验。这种原始山地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在现代社会具有蓬勃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足以富裕一个地区的民族村落。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本文只是对其建设路径选择进行初步探究,今后的建设还需根据国家乡村战略要求及国家民委《纲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产业为基础、生态保护为本体、文化保护与传承为灵魂、治理体系为保障、富民为根本,融合社会各界力量,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禹紫灵.多民族社区民族文化传承探析[J].学术探索,2017(6).
[2]吴比,张灿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的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17(12).
[3]高小和.西部乡村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的理论和方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9).
[4]李安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7).
[5]曹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
作者简介:钱欣(1989-),女,云南省曲靖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曲靖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立项资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QJGXSKL1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