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

2019-10-30陈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师应智能化人工智能

陈捷

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核心算法的突破、算力的不断提升,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教育信息化正在从以往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向着智能化方向转变,各类具备人工智能特征的教育产品开始涌现,为适应时代发展,为学生更好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提供支持,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内涵也需发生改变,教师的信息素养需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并不容乐观。我们在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专题班中,对北京部分城区、郊区中小学校各学科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调研及访谈,问题最突出的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问题,我们将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水平分为五级(5很好、4较好、3一般、2较差、1无法融合),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融合水平位于一般及以下层次,认为自己融合很好的老师仅占5%左右。通过进一步访谈,我们发现,影响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于具体学科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相关产品支持不足,用于学科教学的教育应用过于泛化,通用型的软硬件较多。例如,当问及教师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时,教师回答最多的是:PPT;如我们在寻求适合某一学科(如通用技术学科)的智能化教育应用产品时,发现只有一些数量很少、与教学重难点内容并不相符的虚拟现实等资源性产品。

2.教师使用技术的动机与预想不同。如当教师被问及为什么喜欢使用PPT时,回答最多的是:省力。调研发现,尽管我们强调:PPT的使用导致多种媒体进入教学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但从教师的视角看,省力是他们选择使用技术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对教师将教学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其背后的智能教育产品开发,如一些智慧教室、智能评测、智能推送等,以让教师省力为主要卖点,影响着教育产品的开发与使用。

3.教师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驾驭智能化教育产品。当教师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使用技术时,教师回答多样:学不会、用起来太麻烦、更新太快……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观上与教师对技术喜爱程度相关;客观上,由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同于学科的知识掌握,其相应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均有较大的不同,信息技术知识很难在学科教师的已有知识结构中重新建构或完善补充。

智能化教育产品现状

我们对近30家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并依据企业对其教育产品功能的描述,使用Nvivo v12软件对文本进行了质性分析,并通过词频分析,形成词云图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产品是通过智能化采集教师、学生的相关信息,形成大数据,以提供个性化智能评测、智能环境建设。从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归纳其产品类型,可分为:

1.智能教学平台:提供多渠道汇集教学资源的场景,在原有教学、教研场景中增加自下而上的渠道,使教师有机会在日常教学备课、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等工作中,得到多渠道(同行、学生、家长、专家、学校管理者、各类教学资源、教学辅助工具等)的支持,教学智能诊断及智能化个别指导。

2.智慧课堂:通过人工智能感知系统,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肢体、情绪等)、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分类、情绪等),并持续汇集至智能教学平台,形成教师教学状态与学生学习状态大数据,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算法的大数据分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学习策略指导。

3.人工智能教学评价:面向目前已存在的各类考试、评测进行智能化辅助,如智能化组卷、智能化阅卷、智能化批改,可减轻教师日常作业批改、阅卷方面的工作量,同时提供更为精准的学生学习情况画像,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建议。如专门针对手写数学作业的智能化批改系统,可精确到哪个知识点出现问题,并实现对应知识点的学习材料及练习的智能推送;专门针对英语作文、语文作文的智能化批改系统,已可以形成基于知识点及相关文化背景的智能化修改建议。

4.人工智能教学管理辅助:基于智慧校园的教学管理辅助,如基于人脸识别包括考勤、校园活动等的学生行为画像,为校园安全提供预警系统等。

从整体来看,各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均有相关研究背景,与教育领域各要素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产品依然有进一步完善、成熟的空间,需要教育领域、教育技术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各方专家的共同努力。

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然状态

在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我们认为应更多地从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素养,其应然状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具备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教师应能从中捕捉适合自己教学风格、模式、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具备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相关理论与策略。教师应掌握将技术应用相关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理论,并能够依据相关策略,了解将技术融入自身教学的一般方法。

3.教师应具备创新应用技术的能力。教师应能够驾驭技术工具的使用、将技术创新性地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相结合,创造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技术应用模式。

4.教师应具备营造技术支持的教学生态环境的能力。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但如果不能利用这些技术产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技术将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5.教师应具备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化精准诊断与评价能力。目前已有一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评价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教师将能够实现对每位学生的实时、个性化学习诊断与指导,为每位学生成长提供学伴式帮助。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提升。从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看待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发现教师应具备的是一种跨界融合能力,在教师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专业知识背景中,均没有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建构学习以及技术工具的使用策略方法等知识建构,使得教师在技术掌握过程中出现困难,因而需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会使用应用软件,才能使得教师具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驾驭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性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将技术与教师自身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并不是难事,难点是如何将技术创新性地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通过技术创新型应用案例的开发、各种技术应用教育场景建设,使教师有机会在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将创新性应用技术与自身教学融合的训练,将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3.营造技术支持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力的提升。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已成为共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可通过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培训生态环境,让教师真实体验适当生态环境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创造性迁移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成长的过程中,可以预期,随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产品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将会更有信心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最终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马欣研,朱益明,薛峰. 教师信息素养分析框架构建与应用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3): 92-102.

姜丛雯. 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9(06): 22-26.

猜你喜欢

教师应智能化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