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棉花栽培技术要点

2019-10-30朱烨倩周伟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病虫害防治

朱烨倩 周伟

摘 要 我国是产棉大国,长江流域作为重要的产棉区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气候,对栽培技术要求高。而且棉花栽培技术涉及要素范围广,从品种选择到病虫防治,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技术落实,以保障棉花产量及质量。基于此,分析长江流域棉花栽培技术要点,并探究其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 棉花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34

棉花栽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选择科学的栽培模式来保障棉花种植的产量与质量,并基于产棉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合理开展棉花栽培。长江流域气候环境、土质等因素良好,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产棉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基于此,对长江流域棉花栽培技术进行具体阐述,以供参考。

1 长江流域棉花栽培技术要点

1.1 品种选择与播种

在棉花栽培中,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是确保栽培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基于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品种。在长江流域,中棉系列、鄂杂棉系列、湘杂棉系列都是常见的棉花品种,植株长势良好、生长旺盛,并且铃卵圆形,单铃的重量在4~5 g以上,花色好,单株棉花的成铃率较高,在产量与质量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栽培效果。

在长江流域,营养钵育苗的时间在4月中上旬,需要对苗床进行清理,防止出现积水等情况。此外,苗床的土要进行消毒处理并培肥。播种前需要晒种2 d,抓“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效果最佳,以保障成活率。在播种过程中,苗床周围应用土围实,确保苗床含水量。在遇到阴雨天气时,应减少灌溉水量。每钵的播种量为1粒,细土覆盖1.5 cm,并做好封闭除草,保障播种质量[1]。

1.2 苗床管理

在幼苗植株齐苗后进行揭膜通风,确保幼苗有充足光照,同时降低苗床湿度。在阴雨天气需要盖膜,防止湿度过大出现烂苗。在苗龄25 d左右可搬钵炼苗,进一步促进幼苗的根系生长。在幼苗移栽前1周且天气晴朗的情况之下,揭膜并追施起身肥,用量为尿素7.5 kg·hm-2。齐苗后喷一次40%多菌灵500~1 000倍液,防治苗病,在出苗子叶展平时,使用10~20 ppm的缩节安喷洒棉苗,达到控高、壮苗的目的。在幼苗叶片无病斑、1~2片真叶期左右时可以进行定植,保证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在苗床管理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需要及时揭膜通风,并且保障幼苗有充足光照,有效降低苗床湿度,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一般情况之下,在阴雨天气需要坚持盖膜,防止雨水对苗床产生影响。在移栽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带肥带药移栽,并且幼苗高度控制在15 cm。从实践来看,当苗龄为35 d左右,且幼苗叶片无病斑、有4~5片真叶、红茎过半的情况之下即可定植[2]。

1.3 移栽方式

移栽前需除草,采用等行移栽棉田时,行距80~100 cm为宜;宽窄行移栽棉田,宽行距为90~100 cm,窄行距为60~70 cm。株距以密度来调节,移栽密度以27 000~30 000株/hm2为宜。移栽前施足底肥,每公顷施用1 200~1 500 kg缓控释肥或112.5~150 kg尿素,过磷酸钙300~375 kg,氯化钾240~270 kg,硼肥7.5 kg。在移栽后需培土浇定根水,保证成活。此外,在移栽过程中,要根据幼苗的根系生长情况适当控制栽培坑的深度,并且合理选择移栽方法,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1.4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涉及内容较多,应做到科学栽培,以满足棉花生长需求。1)要及时整枝,将植株中多余的叶片清除,保证植株的营养生长。2)做好打顶管理。棉花打顶通常在7月底立秋前结束,打去顶部的一叶、一心即可。3)在棉花果枝数达到一定数量时,需要进行打顶,并控制其株高。一般情况之下,果枝数达到20苔以上时,需要进行打顶处理,控制株高在120 cm为宜。4)棉花单株的节数应有效控制,以140节数为最佳。

1.5 科学施肥

在棉花栽培种中,施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棉株的長势。在盛蕾初花期,施用第一次花铃肥,每公顷施饼肥750 kg,尿素125~190 kg,过磷酸钙300~375 kg,氯化钾240~270 kg,硼肥7.5 kg,锌肥7.5 kg。棉株进入盛花期,施第二次花铃肥,每公顷施尿素262~338 kg。棉株大量成铃时,每公顷施尿素97.5~112.5 kg。8月中旬后用2%尿素、0.2%~0.5%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针对性根外追肥,以防早衰。如施用缓控释肥,需在盛花期(7月底至8月初)每公顷追施75~150 kg尿素。对于中后期有早衰趋势的棉田,可酌情叶面喷肥,即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叶面喷施1%~2%尿素溶液加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用液量750~1 124 kg·hm-2,每隔7~10 d喷一次,连续喷3~4次。

1.6 化学调控

7月上旬初花期,每公顷用缩节安15~30 g兑水375~450 kg喷施叶面;7月下旬盛花期植株大量开花结铃时,每公顷采用缩节安37.5~45 g兑水450~525 kg喷施叶面。打顶后5~7 d,顶部果枝长出2个果节时,每公顷喷洒缩节安37.5~45 g。化学调控的次数及化控量应视苗情灵活掌握。

2 长江流域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棉花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棉花栽培过程中的核心工作。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确保棉花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长江流域棉花栽培的主要病虫害包括枯萎病、斜纹夜蛾、棉铃虫、棉蓟马、盲蝽蟓、棉叶螨等,其中枯萎病、斜纹夜蛾、棉铃虫是长江流域棉花种植的突出病虫害,会导致大面积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到栽培质量,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如表1所示[3]。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长江流域棉花栽培技术,主要在于做好品种选择、播种、移栽、施肥、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工作,才能有效实现增产增值。由于长江区域环境气候多变,在棉花栽培过程中,要强化对栽培技术的有效落实,在播种、移栽及虫害防治等环节,落实核心栽培技术,更好地提高棉花的产量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敏,王焕新.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8,38(8):138.

[2] 郭树庆,钱兵,王春云,等.棉花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南方农业,2018,12(14):40-41.

[3] 张晨阳.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62-63.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病虫害防治
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黄帝战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