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研究
2019-10-30韩圆圆杨雪李环
韩圆圆 杨雪 李环
摘 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养老问题亟需得到解决。本研究在实地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以北京市X社区为例,在生活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三方面探索城市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并在社会性别视角下,探究城市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旨在提出有利于男女平等且更全面的养老措施,以促进老龄化社会向着和谐方向发展。
关键词: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性别差异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及 60 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13.26%,65 岁以及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 8.87%;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4.5%,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老年人的社会生存状况及其问题引起学者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在对老年人的研究主体上,针对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相关研究较少,据统计,2010 年我国共有丧偶老年人 4774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 26.89%,丧偶率的差别从10%以内,提高到了35%以上。随着丧偶老年群体的增加,丧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急需得到满足,现有研究视角上缺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老年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只有少数针对农村丧偶女性的研究。并不能全面地呈现出丧偶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因而提出的养老建议可能与其真正的需求难以吻合。因此,本研究运用社会性别视角,选取北京市X社区,对社区内丧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研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x社区的105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01份,其中男性老人为45为,占比为44.55%;女性为56位,占比为55.45%。此外,本研究对20位丧偶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性和女性老人各占50%,从而对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利于男女平等且更全面的养老措施,以促进老龄化社会向着和谐方向发展。
研究发现
一、丧偶老年人的性别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丧偶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并将性别与文化程度、月收入、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评价、消费支出、居住形式、由谁照料、希望的照料方式、就医地点、陪同看病的人选、聊天对象、聊天方式、心事向谁诉说、空闲时间如何度过以及充实生活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出丧偶老年人在养老状况上的性别差异。
(一)性别与文化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男性中初中学历占比最高,为35.56%;女性中小学学历占比最高,为37.5%,此外,在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中,男性比例也都高于女性。
(二)性别与月收入
从图中可以看出,男性在4001-5000元的收入段中占比最多,女性则是在3001-4000元这一收入段占比最多,此外,也可以看出男性老人的收入分布大多集中在收入较高的水平,女性则偏向收入较低的水平。
(三)性别与经济来源
在经济来源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老人们的来源主要来自退休金/养老金,其次是子女的补贴。此外,对于残疾老人,也有部分经济来源是残疾补助。
(四)性别与经济状况评价
在经济状况评价这一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老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钱基本够用,男女占比分别为73.33%和60.71%。此外,也有部分老人觉得够用且有余,男女占比分别为24.44%和25%。但也有少数老人存在经济困难,男女占比分比为2.22%和14.29%。由此可见老人们的经济状况基本良好,但也不能忽视对于少数经济困难老人的帮助。
(五)性别与消费支出
在支出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食品、生活必需品以及医疗卫生是老人们消费主要集中区。
(六)性别与居住形式
性别与居住形式这一方面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丧偶老年人独居和与子女居住占比较高,男性中选择独居的占40%,选择与子女居住的占48.89%;女性中选择独居的占53.57%,选择与子女居住的占42.86%。同时,男性相较于女性更会选择与保姆居住。
(七)性别与由谁照料
在由谁照料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老人们多会选择自理和子女照料,其中有保姆照料也是一种选择。
(八)性别与希望的照料方式
在希望的照料方式中,男女的差别并不明显,老人们多会选择自理和有子女照料,也有老人会选择由保姆照料。
(九)性别与就医地点
在就医地点的选择中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医院就医是首选,男女的选择比例分别为86.67%和67.86%。社区卫生站也是一种选择,男女选择比例分别问13.33%和32.14%。
(十)性别与陪同看病人选
在老人们通常会选择的陪同看病人选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选择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由子女陪同、自己去或者由保姆陪同。
(十一)性别与聊天对象
通过分析得出,性别与聊天對象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女性更对会选择与家人或者朋友聊天,占比均为60.71%。而男性大多选择与朋友或(老)同事聊天,占比均为55.56%。
(十二)性别与聊天方式
在聊天方式的选择上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老人最多选择的是面对面的聊天方式,男女占比分别为93.33%和92.86%。其次是打电话,男女占比分别为77.78和82.14%。作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微信在老年人中也比较适用,男女占比分别为28.89%和26.79%。
(十三)性别与心事向谁诉说
在“您的心事通常向谁诉说”这道题上,子女、(老)同事和朋友是选择较多的三项且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性更倾向于向子女诉说心事,占比为82.14%,而男性除了与子女诉说心事的比例为64.44%,且向(老)同事或者朋友诉说心事的比例也高达53.33%,较女性高出不少。
(十四)性别与空闲时间如何度过
理论纵横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研究关于“空闲时间如何度过”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按占比由多到少排序,男性老人的前四项选择为发展兴趣爱好、做家务、照顾家人和参加社区社会组织,占比分别为68.89%、28.89%、15.56%以及13.33%。女性则为做家务、照顾家人、发展兴趣爱好和参加社区或养老驿站活动,占比分比为75%、44.64%、35.71%以及21.43%。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会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家庭上。
(十五)性别与充实生活的方式
在充实生活的方式选择上,老人们的选择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发展兴趣爱好、外出旅游、参加社区或养老驿站的活动以及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是选择较多的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本此研究中,老人的性别与其文化程度、月收入、聊天对象、向谁诉说心事、空闲时间如何度过五个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老人总体在文化程度和月收入上高于女性老人。在聊天对象的选择上,男性老人更倾向于和朋友或(老)同事聊天,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和家人或朋友聊天,类似的情况也反映在“有心事会向谁诉说”这方面,分析显示,男性老人多数会和(老)同事诉说心事,而女性老人更倾向于和子女诉说。在空闲时间的安排上,男性多会发展兴趣爱好,而女性则多为做家务。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老人在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方面较弱于男性老人,且女性的活动更为内敛且多局限在家庭层面,在,交际对象多为家人,所从事的活动也以家庭事务为主,例如做家务、照顾家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丧偶老年人中的性别的差异。除此之外,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保姆等家政人员逐渐成为丧偶老人们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在男性老人中尤为明显。
二、丧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差异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研究内容对20名丧偶老人进行了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而了解他们的养老需求并结合问卷分析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性别差异及其原因。
(一)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其性别差异
1.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丧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经济供养以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
(1)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老人们最需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养老服务,通过访谈也了解到丧偶老人们大多独居或者与子女居住,但子女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因此生活照料成为大多数丧偶老人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做饭、打扫卫生。除此之外,在希望的照料方式中。丧偶老年人大多希望能自理,其次是子女照料,再次是保姆照料,由此可以看出老人大多希望能够得到有尊严且自在地照料,除了自理外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有亲近的人或者保姆进行照料是老人们的希望的照料方式。
(2)经济供养
老人们的收入大多来自退休金/养老金以及子女的补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收入。老人们表示自己年轻时都是苦过来的,没有享受过好日子,子女们工作都很辛苦,自给自足已经很不容易了,也不想再给子女添麻烦,但是如果生病住院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通过问卷也可以看出,多数老人表示自己的收入基本够用,因此在经济方面老人们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3)精神慰藉
丧偶老年人多独自一人呆在家中,老伴去世、子女上班,因此在精神慰藉方面有一定的需求。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丧偶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不太良好,大多会伴有失眠多梦、易醒等症状,且情绪较为消极、容易感到孤独,也害怕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老人们多表示希望能够得到陪伴,比如陪伴聊天或者参与一些社交活动等等。
2.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性别差异
(1)生活照料
通过分析得出,男性老人更需要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男性老人表示家里的家务大多由老伴来做,自己只是打打下手,因此自己在家务这块比较需要别人的帮助,例如做做饭、打扫一下卫生。而女性老人也会存在生活照料的需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年龄大不方便。
(2)经济供养
通过研究发现,女性老人的收入普遍比男性老人要低,尤其是碰到生病住院的情况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女性老人多有经济方面的需求。
(3)精神慰藉
无论男性老人还是女性老人,失去了陪伴自己大半輩子的老伴都会对今生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女性老人较男性老人更需要陪伴,例如陪伴聊天、陪夜以及参与社交活动等等,男性老人则更多希望和朋友、同事以及邻里等聊天聚会。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性别差异的原因
通过研究和访谈可以发现,传统社会性别是影响丧偶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的根本原因,男女两性在长期的传统社会性别教育下,特别是家庭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在“家本位”观念的熏陶下,从而限制了女性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了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分工,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和家庭角色,这使得男女两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工作不一样,对不同性别的丧偶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精神慰藉、生活照料方式及需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生活中,女性更多的作为家庭的照顾者,照顾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男性主要在工作单位打拼,生活中的事更多的依赖女性。年轻时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尤其是正规劳动就业率。女性承担生理上的生育与哺乳责任,需要照顾子女与老人,劳动更容易出现中断,更多的从事非正规的就业。
因此在经济收入方面,男性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并且工作更稳定。老年后丈夫的退休金成为老年夫妻的主要经济来源。女性老年人在丧偶之后,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国家制度和儿女的支持,在经济收入层面的需求更大一下。
同时在生活照料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使男性对家务劳动的接触较少。在丧偶之后,男性在自己的生活照料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男性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很大的需求,生活中缺少了为自己做饭、洗衣、打理生活的伴侣,轻则是不适应,而对于从未做过这些、不会做饭的男性丧偶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就成为一个很大的养老问题,但是因为经济供养方面资金比较充足,因此多选择雇佣保姆满足自己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养老需求。而女性丧偶者因为长期从事家务劳动,在自理能力范围内能够进行自我照顾,而不能自理的女性丧偶者,面临着医療和照顾的问题,经济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没有充足的经济收入,因此没有能力雇佣保姆,生活照料反而成为其比较紧迫的养老需求。
通过访谈了解到,男女两性在丧偶后的精神慰藉需求也与性别相关,男性丧偶老人年因工作中积累的社会关系较多,精神慰藉的支持网络主要来源于单位和同事等社会关系,而女性因长期照顾家庭孩子,没有正式工作,无法享受企、政、事业单位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资源,同事、朋友等人际交往圈较少,从而客观上限制了老人的活动半径,精神慰藉的支持网络主要来源于家庭和社区。因此在精神慰藉需求层面,男性对社区、家人的精神慰藉有更多的需求,而女性则需要更多的参与社会,获得更多层面的精神慰藉。
总结及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丧偶老年人在日常照料、经济供养、精神慰藉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是在社会性别影响下,男女两性丧偶老人群体在以上养老需求上存在一定的个差异,因此从个人家庭到整个社会,在针对丧偶老年群体提出养老服务或制定养老政策时,在考虑到城乡、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外,也考虑到性别差异,从而构建性别平等的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构建性别平等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要提升性别意识。提升个人的性别意识培养,家庭中应该有性别意识,看到老人的不同需求,并且在生活中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国家和社会应该有性别意识,创造男女平等公平公正的的社会环境。其次,对于丧偶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最直接的影响到丧偶老年人的生活与发展,因此,无论任何层面提供的服务都应该纳入性别意识。家庭内部针对家里老人的不同需求,给予最大限度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社会组织在社区提供为老服务时,应该不同性别丧偶老年群体的差异,从而制定有差别化的服务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真正从实际需求出的出发,满足不同性别丧偶老年群体的需求,构建性别平等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最后,国家政策应该为构建性别平等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在针对丧偶老年人的养老政策与福利中,政府应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供给,做出真正有利于性别平等的政策;其次,政府应该有预防意识和前瞻性,在各部门进行制度建设时,应该纳入社会性别意识,考虑既存的社会性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会导致的可能政策结果,从而根本上预防性别不平等,促进丧偶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白皮书(2017)[EB/OL].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8-10/16/content_5331080.htm,2018-12-20.
[2]姜博.社会工作介入丧偶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田华敏.我国农村晚年丧偶女性生活适应的叙事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3
[4]黄于扬.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及社会支持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高丽娟.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社会热点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10(5)
[6]杨妮.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老年福利供给分析[D].山东大学.2012
[7]刘秀红.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的性别受益变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05)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