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的分析

2019-10-30马丹

山东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大学生

马丹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将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由于受学校法治教育的低效、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大学生存在法律知识贫乏、违法乱纪、维权意识淡薄等问题,反映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低效的现实困境,为此,需从改革法治教育模式、优化社会环境、激发大学生树立健全法治观念的主动性等几方面努力,方能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观念; 培养实效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①青年一代是否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直接关系到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成效。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法律知识贫乏、违法乱纪、维权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反映了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低效现实困境。为提高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通力合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进学生头脑,转化为学生行为,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②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的真谛在于:公民的权利必须保护,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制,与此背离的就不是法治社会”。[1]实效性,最简单的定义是实施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实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实施效果则是目的到达的程度或结果”。[2]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欠缺的表现

为真实了解大学生法治观念欠缺的表现,本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法治观念情况进行了解,探究大学生法治观念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法治观念欠缺的表现主要集中在法律知识贫乏、存在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和维权途径不了解这三个方面。

问卷显示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贫乏。大学生法律知识贫乏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法律条款知晓度不高和大学生法律知识了解不透彻这两个方面。在问卷调查中,54%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宪法有了解,92%的大学生可以准确判断宪法是最具有效力的法律。对于法律条款的了解情况,问卷中75%的大学生不太了解,25%的大学生很了解法律条款。而在大学生“能否正确的区分违法与犯罪”选项中,50%的大学生能够准确的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50%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区分违法与犯罪。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太牢固,普遍大家觉得容易辨别的一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认识偏差。在了解法律条款方面,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对法律条款不感兴趣且不太了解。并且在法律的用处这个方面,问卷中65%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用或认为法律没有权力有用。

问卷显示存在的问题之二是部分大学生存在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大学生以侥幸心理触碰法律真空地带,最直观的感受是在“是否会触碰法律空白之处”这一方面,21%的大学生选择会触碰。这里的“法律空白之处”指对于有些行为法律并没有过多的限制或是并没有一些严厉的惩罚,因此人们有机会可以去钻空子。大学生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法律的空白之处是可以去涉猎的,不会受到法律严格的惩罚与制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大学生对学校校纪校规的遵守,通常来说大学生是不会去触碰校纪校规中惩罚最严重,曝光率最高的那些条文。往往被大学生触碰最多的是那些学校抓的不严、管的不严、罚的不重的条文,大学生会有一个利益的衡量,不会让自己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大学生未能认清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遵纪守法意识强弱”这一方面,67%的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很强,33%的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薄弱。并且在“遵纪守法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否有关联”这一方面,29%的大学生认为遵纪守法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问卷显示存在的问题之三是部分大学生对维权途径不了解。大学生运用法律的意识不强,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上,85%的大学生都可以用合法的途径去解决,但是15%的大学生会选择默默承受。在“遇到自己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70%的大学生会选择跟商家私聊,以期可以私下解决,11%大学生会选择算了,自己也没吃什么亏,而19%的大学生会找消费者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是否有用过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一方面,只有35%的大学生有用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3%的大学生没有用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有2%的人认为无所谓。这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在维权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用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很多人并不知道用什么具体的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有事情找警察,但是警察并不能解决你所遇到的全部问题。大学生几乎没有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经验,这就说明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并不会第一时间就想到用法律来捍卫权利。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法治观念欠缺主要是表现在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和对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不了解,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低效的原因

在前文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之中。根据以上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原因。

一是学校法治教育效果欠佳。在高校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本门课程基本上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教授,缺乏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老师。老师在进行考察时更多考虑学生是否可以合格,是否可以获得这相应学分。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老师会提前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知识,以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学生和老师对待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消极态度使这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单纯是法律课程,还是德育培养课程,这本教材一共八章内容,其中与法治相关的内容只有三个章节。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法治课程的设计更新较慢,书本更新的也较慢,不太能够适应现在的变化,不能够适时的提出贴合实际生活关于法治观念内容的改变。并且现在大学生对个人权利要求也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也很多,不光是对课本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知识可以自如運用,以便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应该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最好的场所,学校不仅有专业的老师,而且可以借阅图书室书籍,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尽管学校拥有众多资源,但未能充分发挥出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作用。学校开展的活动十分丰富,且开展这些活动会有利于培养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例如学校文化节、团组织活动、周末文化广场、周末教育等,这些活动的安排通常是偏离了主题的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的特点,网络传播的内容多且杂,这不仅占据大学生大量课余时间,而且影响大学生接收有效信息。手机的使用降低课堂学习法律的效果,很多学校针对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效果甚微。课堂上手机的过多使用会影响法律学习的效果,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就随之而降低。

三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法治观念不强和父母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本问卷针对家庭环境的影响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在家中是否会收看与法律相关的节目”,只有32%的大学生选择在家经常收看。家庭对法治节目的关注少,且家长不太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在学校完成,家长只能监督和辅导。大学生在学校受到欺负时,58%的大学生认为家长会去学校评理,20%的大学生认为在受到欺负时一定要还手,22%的大学生认为家长觉得无所谓,只是同学间的打闹。家长受到的教育参差不齐,且我国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父母自身的法治观念尚未形成,更不能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特别是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直接、长期的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的不良行为在这里是指在面对着法律时,父母的态度冷漠、行为消极。在面对欺负时,有些家长教孩子一定要还手,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以眼还眼的态度会造成更大的麻烦与冲突,影响学校的法治教育。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态度以及认知局限是影响法治观念培养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因此他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考虑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且大学生忽略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法律进行自我培育,而正是这种功利心态让法治观念的培养受到了阻碍。我国正在进行法治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树立法治权威,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冲击,思想上出现混乱,这使法治观念培养工作难以展开。在高校课堂中往往是把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且二者之间偏重于德育教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工作受到了大学生自身各种因素的限制,使法治观念培养的工作遇到不小的困难。

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低效主要受到学校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途径少,学生对待法治相关课程态度消极及父母不良行为等影响。

三、提升大學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的措施

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占据很大比重,但不能只依赖学校教育。在将学校教育作为主要手段的同时,需从家庭、社会、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入手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力图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改善法治教育模式,提升培养效果。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法治观念培养机制,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使法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把奖励机制融入其中,特别在法律知识这一板块中老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有奖竞猜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好相关法律知识。学校在法治观念培养上一定要适时转变教育模式,这个教育模式不仅包括教育设计、课堂管理,还应包括考试方式、考查内容等。这需要学校全力支持,通过树立法治信仰,提高法治素质,开创出新的培养方式。“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教师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与提升的主导因素,教师队伍对法治是否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3]教师在法律相关的课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其一教师应随时随地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要注重增强自身的法律知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消化掉书本上的知识点,以便进行内化。其二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之外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去影响学生。其三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方面,特别是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时,老师更应该帮助学生。以上做法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其效果才会有所提升。

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坚定大学生法律信仰。“加强学校法治文化环境建设,这个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法治环境,是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4]优化社会环境,要在加强学校法治文化环境上多做努力,营造一种正确地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法治环境。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按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比较愉快的接受知识,可以提升法治观念培养效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传播功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自媒体。所谓自媒体,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传播途径,每个人自身都可以成为社会焦点。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让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慢慢接受法律知识的培养。坚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要求社会必须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最后要优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较大的方面,家庭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父母应主动为孩子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

三是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学生要转变学习的功利态度,不能抱着一副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大学生可以从书本中获得养分,特别是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踊跃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找到乐趣,加深法律知识的印象。在学习相关的法律课程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种学习获得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更应该去完成老师留下的课堂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将自己课上所学内容用到可用之处,对不懂的东西应该上网搜集资料,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上,大学生自身是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中应该着重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性,让大学生从被动接受法律知识转为主动乐意接受。不仅要了解法律知识,更要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学校教育必须做出努力。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学生自身和家庭也要配合学校教育做出贡献,通力合作,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

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黑格尔说,历史是一条“永动的河流,随着它的奔腾,独特的个性不断被抛弃,并且总是在那个新的法律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结构”。③渊源于古希腊的法治文明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法治在不同的土壤上开出了璀璨夺目的花朵,即使遇到阻碍,也是一路向前。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实效性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③[美]E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白婧. 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2]张福娟.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

[3]张文婷.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与提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邓姝然. 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清官法律文化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