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内涵发展的突破口

2019-10-30魏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辽市课堂教育

魏晋

□引子

夏日的科尔沁平原,坦荡无垠,沃野千里,碧绿的大地毯上镶嵌着无数个村庄与城市,公路、铁路及田间的阡陌构成一幅网格化的美丽图画。

通辽市,位于科尔沁腹地,面积59535平方公里,人口316万,辖2区、1市、1县、5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2016年9月,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

截至2018年,通辽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32所,教学点397个。在校生41.5万人,教职工4.25万人。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中小学在校生有74279人,专任教师7501人。全市蒙古语授课学校数及在校在园儿童数和教职工数,均占内蒙古自治区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比例最大的地区。

科尔沁草原属于红山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位于科左中旗的哈民遗址的发现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尔沁草原长期以游牧经济为主,加之清廷推广藏传佛教,引导大量青少年入寺庙做喇嘛,庙学和私塾成了教育的主要场所,受教育人口极为稀少。据史志记载,直到1905年,科左后旗才出现麦林希伯小学堂一所,学生30余人,教师4人,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音乐、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成为科尔沁草原近代教育之始。1914年,哲里木盟有蒙汉合校3所,公立小学1所,私立小学2所。“九一八”事变前夕,辽阔的科尔沁草原只有区区200余所学校。因而,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看,科尔沁的教育显然属于“后发展”地区,有巨大的历史欠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通辽市的教育才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1998年完成“两基达标”, 2015年,扎鲁特旗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认定,至2018年,全市分四批全部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和国家的认定。

近年来,经济尚不发达,财政收入拮据的通辽市为校舍改造已累计投入12.7亿多元,持续推进了“全面改薄”等工程。目前,全市78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达标率为100%。

这是通辽市委、政府把教育发展列入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有力佐证。

基础教育的重要指标,如办学硬件和教育普及率、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都进入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先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发生了——学校成为区域内最美的建筑,12年基础教育基本免费,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身在科尔沁,但可以共享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外的教育资源成为现实……

通辽市的基础教育该步入从外延发展转型到内涵发展的阶段了!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的、特色的、尊重个性的、大致均衡的教育,接受一种“高效轻负”的学习模式,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减少阶层固化而奠定基础……

让教育有品位,有内涵,有未来,成为通辽市所有教育人的奋斗目标和社会各界的期盼。

“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师资是所有教育要素里最核心的要素,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和深水区,文化是学校持久发展的隐性动力。于是,引进外力,瞄准前沿,革新机制,聚焦课堂成为通辽市教育的重大选择。

□引进外力,瞄准前沿,革新机制,聚焦课堂

通辽市同全国一样,在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后,深层次的、隐性的、本源性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学习方式是被灌输的,成绩是耗时间获得的。通辽四中的李春伟老师形象地说:老师笨教,學生笨学,学不会就练会,练不会再靠考会,实在考不会,只能被淘汰。“知识本位”仍占主导地位,厌学、厌教成为普遍心态,学生个性特长少有生存空间,创新精神严重匮乏。就课堂而言,如王敏勤教授说,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了,但大部分一线教师仍不习惯于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课程标准,也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也不习惯于研究整个学段和一册书的内容。而是习惯于对某一个知识点和一篇课文进行深钻细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习惯于对一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所以,虽然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效率依然很低。

以“教育研究”的变革推动教育的模式变革,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转换教育研究机构的运行机制,从而撬动课堂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

2016年5月25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通辽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王敏勤从众多应聘者中胜出,被聘任为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由白宝玺、梁峰、由国宏、刘锋、孙发等担任。聘期三年,每年考核一次。通辽市教育局局长高娃代表市政府与王敏勤先生签订了《院长聘任合同书》《目标责任书》等文件。

包振玉市长百忙中接见了王敏勤院长,就发展通辽教育事业进行了交流;贺海东副市长与新聘任的院长、副院长进行了座谈,对研究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辽市教育局局长高娃在揭牌仪式上语重心长地说:希望王敏勤院长不辱使命与通辽市人民的重托,带领专家团队,忠实履行职责,高水平、高质量地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

相关链接:王敏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天津市高中课改专家组成员及高中特色办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始人,被《中国教育报》记者誉为“最接地气的教育专家”。提出“三级建模”的理论,创立了“说课标说教材”的理论和操作模式。1986年,他开始实施教学实验,已公开出版46本专著,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已获得多项教育部和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奖。

通辽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将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虚实结合、工程推进、课题式攻关、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以此为突破口,撬动通辽教育再启程的车轮。

研究院启动并实施“四大工程”“九个项目”。“四大工程”分别是初高中课程改革工程、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名师名校长(园长)培养工程、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工程;“九个项目”分别是高中课程改革、初中课程改革、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说课标(指南)说教材”、中小学课堂教学“三级建模”、中小学说课、开展“教改大课堂”教学实验、 “三级人才链”培养、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步履与回声

本刊记者于2019年6月18日到6月21日,对通辽市教研院三年来的工作实绩做了采访,力求解剖具体案例,倾听基层教师的声音,力求明晰这种机制变革对教育的影响程度。

两所乡村学校首先成为记者的关注点。

18日上午,科尔沁区宝双小学。这所小学原名“唐家小学”,2001年,该校毕业生刘宝双在北京市潞河中学施工时因救溺水学生而亡,为启示后人崇敬他急公好义的品行,遂更名为“宝双小学”。

新上任不久的赵颖慧校长来自科尔沁区实验小学。那天,正赶上周六,宽敞的校园里没有一个学生,工人们正在德育基地“刘宝双纪念馆”施工。

她恳切地问记者:像我这样的乡村学校怎么设计“三风一训”?墙上原有的标语确实与教育不大沾边啊!她还顺便拿出了自己起草的“三风一训”,虽然还不太成熟,但赵校长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一个进步、跨越,在她的心里已经生长出了“以校园文化陶冶人”的意识了。肯定与教研院“九个项目”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有关。

18日下午,考察位于科尔沁区东部的大林镇实验学校。大林镇有9万多人口,简直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个县城的规模。这座学校社团活动甚好,美术(根雕、书法、国画)尤甚。校长张辉告诉记者,学校有十几个社团,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生。就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营造而言,这所农村学校已经与城区学校并无二致,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城乡均衡发展”吗?

教研院的常务工作是由市教研室负责的,6月19日上午,在市教研室采访。

毕连喜副主任是三年来的亲历者。他说: “组建教育教学研究院说到底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它没有增加编制,却推动了课改的深化,提升了教研员、校长以及教师的紧迫感,提升了通辽地区的教育品位。现在可以拿出不少像模像样的课堂了,这与三年来‘教改大课堂的引领绝对有关系。”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的要求是起点高,定位于前沿,引领者必须是全国的领军人物。三年中,除王敏勤、梁峰外,主要专家还有李富旺、张国平(河北特级教师)、靳淑梅(天津“未来教育家”)等,先后有70多位专家、名师来通辽指导。梁峰在科左中旗设立了校长工作室,分四个基地;李富旺原为天津市宝坻区教育局副局长,业务专长为教育质量检测与评价,他牵头起草了《通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案》,使我们的教育评价从简单进入到精细,从模糊走到科学,知道不单以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育时,就知道该评价什么了。”

毕连喜副主任还说:四大工程,九个项目。其中“教改大课堂”影响最大,反响最好。前后组织了23次活动,73个专场,作课138节,这在通辽教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尚未入编的青年教师受益大,等于是一次关于专业技能和理念的培训,甚至可以说是补课,补高师“师范味”不足,补“教人如何教书”。明显的好处是:开始聚焦课堂了,教学结构明显改变,即使当下做不到,起码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知道国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说课效果也很明显。以前教师眼里基本没有课标,只有教材和教参,没有看过课标的也大有人在,分不清课标与大纲区别的也不在少数。

……

教科院组建了56个名师工作坊,参与人数达到1040人,每年至少2次专题会议。工作方式是:送课下乡、同课异构、主题研讨、专题讲座、中高考分析等。

说起工作坊,三年来承担化学名师工作坊的坊主潘艳红老师告诉记者:

“现在我有两个作坊,共12人参与,但辐射的面很广。据我观察,课堂的改变是明显的。有个化学老师,她先前习惯于满堂灌,一上课就不停地讲啊讲啊,学生在旁边睡觉也照讲不误。参与‘教改大课堂之后短短的两个月,她就顿悟了——学会了设计‘学的环节,‘讲也有节制了。这说明,今天课堂存在的问题不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问题,仍然是个教育理念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观、课堂观、学生观等等。”

相关链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王敏勤教授即在初中生物、历史、地理、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推广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號图示教学法”,在中小学的语文、英语、数学三科教学中推广捷克教育家乔治·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后自觉地把两种教学法融合在一起,加以生发,形成今天的“和谐教学法”。该教学法主张“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 主张各种教学要素(四大关系、六个要素)要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

通辽五中,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身材高大魁梧的王子忠校长,外语教师出身。他认为:

“教研院的成立等于给通辽教育注入了一股活水,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激活作用。”

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在“升学率”这把德摩克里斯悬剑的裹挟下,人们一门心思盯在分数上。以时间换成绩,以分数论英雄,“三更灯火五更鸡”成了全国性的常态,教师往往怠于参加各种培训。而通辽五中的几位教师却以谦恭、庆幸的态度表达了对教研院的敬重和感激——

曲金彪,物理老师,黑黑的面色,朴实的语言:“我曾经参与了2017年10月9日的一次同课异构,当时上的内容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作用》,两位老师先后作课。那位外地女老师的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我的课则以自己讲授为主。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异构,而是教学观念的异构啊。”

吴桐,化学老师。“别看教了这么多年书了,先前我对‘说课一直不甚了解。2016年10月,我去天津参加全国说课比赛,我抽到的说课内容是《甲烷》,居然得了特等奖,其实这完全得益于王敏勤院长关于说课的培训。”

汪卓颖,数学教师。“刚工作时,我把教材、教参当圣旨了,经过这三年,终于不做教材的传声筒了,这与教研院三年的指点、矫正有密切关系呢。以往理论上也知道备课要‘备学生,但只是泛泛地说说而已,现在的“备学生”变成了‘学生意识了。”

20日上午,采访通辽市科尔沁区四中,校长为宋兆起。

当年他在通辽十中任校长时,因推进“同堂双师”而被新闻媒体关注,2008年《内蒙古教育》曾做过报道。当时校园里另一个特色是高大的陶行知塑像,这在内蒙古一所初中学校实属罕见,反映着办学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同。

宋校长说:教研院的成立等于打开了一扇窗户,新鲜空气吹进来了,校长们的紧迫感、压力感更强了,评价教育成功与否不能只看升学率,也不能因为眼下似乎中考成绩还好而沾沾自喜,从而丧失改革的动力。靠反复练习,靠熬油点灯而不过问“过程与方法”获得的那点高分又有多少意义呢?

四中曾经在三年间承担过四次“教改大课堂”的活动。

郭佳,历史教师。“是王敏勤院长告诉我们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先仅仅是个口号,现在变成了能摸索的实践。”

何风波主任,特级教师,自治区学科带头人。他说:“教改大课堂”迫使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一是课程问题,原来教师眼里只有手中的教科书,没有课标,更没有学生;二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三是评价方式的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眼里只有一张试卷作尺子,现在开始懂得做过程性评价了,评价的尺度多元化了。

陈洁,学校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

她说:我们也长期不满语文教学现状,但苦于无路可走。感觉王院长和教科院给我们找到了一条出路,现在“先学后教”正在代替“以讲代学”和“先讲后练”;教案中有了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课堂结构也在变化,尽管量还不大;评价方式变为思考“这节课是否实现了学生主体?学生是否学得快乐?”过去,谁想这个?觉得学习就应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同日下午,采访通辽市科尔沁区七中。

校长李忠军是个急性子,快嘴快舌,恨不得一下子把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装进别人的头脑。李校长说:教改大课堂是提升学校品位的一个契机,改变的是最难改变的课堂和教师,其中的“重教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学科建模也在摸索之中。生物老师王玉清告诉记者:我曾参加了三次“大课堂活动”,并上过一节《人体血液的运输》的复习课,从这节课后,我找到了突破口,因为王教授的评课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19日下午,采访通辽市实验小学。

“我们学校因为在课程改革上先行了一步,所以对王院长所提倡的那些不感到陌生,我们十多年来一直就在努力实践着呢。”付存刚校长说。

当然对某些方面,有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是说课不太模式化就好了,因为一旦模式化,担心有些教师可能会机械照搬。另外,要求每课不论年段、不论学科、不论课型都出示“教学目标”,是否合适也值得商榷。就小学而言,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中,不知不觉达成学习目标可能会更好。因为多年來,原校长由国宏无数次讲过的一个理念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他们高度肯定王敏勤院长的勤勉、敬业精神及基本功的扎实——六十多岁的老人,却思维敏捷,当堂能迅速地用电脑记录下课堂最核心的问题,而且评课从不兜圈子,直击问题所在,这正是我们所匮乏的!他不仅是全体教师的业务导师,他的人格力量更能感染人、带动人。

教改首先改变的应该是教师,而后才是课堂、学生。从采访中获得的信息看,改变教师观念,重新厘清教育的基本概念,如课堂、学习、教材、成绩、成长、质量等,重塑教育的模型,在教师的改变上,已经见到了黎明前的曙色。

教研院三年的实践 “吹皱一池春水”,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希冀让教育的所有问题通过一个项目来解决,“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那样,就不是教育了。

通辽市,在寻找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在这个“三年小成”的基础上,最终要走向“六年中成,九年大成”。据有关通辽市领导披露,将继续聘任王敏勤担任下一个聘期的院长,教育教学研究院这种模式将持续推进,以科研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带动教师角色的转换,将成为通辽市教育前行的方向。

我们期待着 “六年中成”。

猜你喜欢

通辽市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王舒作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