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育人,构建一流学生资助体系

2019-10-30王道平王莹贾腾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精准资助

王道平 王莹 贾腾飞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开展与进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尤为迫切。本文基于工作实践,针对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实行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五位一体的全环境育人与“物质-心理-学业-能力-职业-道德”全方位育人的联动育人资助模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进而构建一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立体式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 资助体系 联动育人 精准资助 发展型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与“创新资助育人方式”,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结合院情,针对资助育人体系中出现的物质资助与发展资助不平衡、资助工作机制单一以及资助的事务性工作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等诸多问题,勇于创新,聚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与网络的力量,实行“五位一体”全环境育人的资助模式,从心理健康、思想教育、学业与能力提升、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关注与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内涵与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力图构建一套适用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一流学生资助体系。

1当前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助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并落实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已基本建立起涵盖“奖、助、补、减、贷”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元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况与发展趋势来看,当前资助育人体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1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资助工作机制单一化

经过国家、学校和全社会的不断努力,高校涵盖“奖、助、补、减、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整体的物质资助效果仍不尽人意。一方面,高校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少、宣传方式单一,相关新闻报道数量少、质量低。资助辅导员常以工作布置代替政策宣讲,学生了解清楚资助政策的时间和方式不多,资助工作流于形式,缺少温情;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单一,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班主任等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视与参与不够,专门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难以达到全面覆盖与深入了解。

资助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资助时一直处于被资助辅导员“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对申请条件和流程不熟悉,对资助政策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1.2资助育人观念落后,物质资助与发展资助脱节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升能力。但当前我国资助育人观念仍较落后,物质资助与发展资助脱节。

一方面,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易引起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自卑、无奈与封闭心理,如抗拒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承认现实的粉饰心理,如向身边同学故意欺瞒自己的经济状况;以及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依赖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如未得到及时疏导与解决,将会直接阻碍学生成长进步。

另一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特长学習、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能力更欠缺。国家、高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平台不多,导致一些想提升能力的学生,迫于经济压力,反被所谓的“低价培训”、“免费课程”等所欺骗。尤其在毕业班家庭经济困难群体里,为了能弥补自己在就业与创业方面欠缺的能力,学生不慎卷入不良校园贷的情况时有发生。

1.3受助学生自助意识缺乏,感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意识缺乏、感恩意识薄弱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本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受害者”,因此在寻求物质资助时,常抱有理所当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引起的依赖心理,使得学生不仅不会主动寻找方法进行自助,更不会心怀感恩;还有的学生因内心自卑、自尊心过强等原因,存在对各类资助虽“来者不拒”却“受之冷漠”的情况,使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起消极作用。比如,诸多高校在发放完各类补助之后,很少再专门开展感恩教育,且多数感恩教育光走“流程”不走“心”,对学生的隐私与自尊心保护不到位,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与排斥心理,甚至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拒绝接受资助。

综上,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多层面的综合性工作,既涉及到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的解决,还包含了心理健康、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只有整合资源、联动育人,才能真正解决当前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2构建一流学生资助体系的现实探索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源类型多、覆盖面广,可以作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实施精准帮扶与发展型资助的指导方针,学院结合实际,经过多年探索,提出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实行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五位一体的全环境育人与“物质-心理-学业-能力-道德”全方位育人的联动育人资助模式,现已基本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好局面,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1资助宣传精准到位

学院突破传统的宣传理念,建立主动宣传、内外并重、层次分明的宣传标准,创造性地开展资助宣传工作。

自主探索资助宣传方式,形成层次分明的资助政策解读结构。院内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先在班主任与辅导员群体中开展资助政策解读会,让相关老师熟悉资助政策和资助流程。辅导员再通过学生干部例会,对主要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朋辈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班主任通过班会,向全班学生解读资助政策,并利用课堂接触这一优势,密切关注困难生群体。

线上线下、校内外多种途径全面开展资助宣传。校外积极与各中学和地方政府建立联系,利用寒暑假由学生党员和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等一起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入户宣传与开展校园学习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将资助政策送回母校与家乡;校内学院每年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国家与学校的资助政策;开展系列资助宣传活动;通过新媒体宣传,力求做到全院人人都了解国家与学校的资助政策。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学院召开资助专题会议,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新生资助政策宣讲会,学院资助辅导员系统地介绍各项资助政策与项目;利用毕业生资助工作专题会,重点讲解毕业还贷的相关问题;因学院新疆籍与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院每学年召开专门会议,向少数民族学生介绍国家的特别优惠政策,让学生安心求学,并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贡献。

2.2心理动态及时把握

学院坚持“全环境育人”,形成心理帮扶“四步走”模式,合力帮助“心理贫困生”。

第一步,班级心理委员密切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形成班级动态心理档案,有问题及时向学院汇报的同时,充分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对同学进行初步疏导;

第二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辅导员、班主任与家长配合进行及时心理干预,三方合作,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第三步,通过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与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丰富精神生活,重拾健康心理;

第四步,学院充分借助心理协会的力量,在社团公众号上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

2.3学业帮扶提高成绩

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学业困难学生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学院一方面由专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学业情况不好的原因,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方式在朋辈间开展帮扶,并持续跟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联系家长在精神上给与学生支持,鼓励学生专心学习;此外,学院定期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帮助学生更快找到更适合的学习方法。

2.4能力拓展强化综合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政策,积极搭建能力拓展平台,在院内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岗前培训会、新老助学岗学生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与各机构、企业建立广泛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与出国深造机会;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下乡”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面试指导,帮助学生得到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

2.5就业指导个性定制

大学生就业难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见识少、知识结构残缺等问题,学院通过系列专题就业指导会与就业经验分享交流会,开拓学生眼界;成立就业工作坊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或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创业资源和平台。

2.6道德浸润爱心传递

资助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学院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为对祖国发展、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

密切沟通,分层教育。通过与受助学生密切沟通,在把握学生心理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观。在新生群体中,通过班会等形式向新生宣传好政策的同时,培育新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新生树立校友情结;在毕业班群体中,将感恩意识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深毕业生的校友情结。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一方面,教师在帮扶过程中体现出崇高的道德品质,准确传递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用实际行动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另一方面,对院内诚实有信、励志有为的学生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此外,学院还积极邀请曾经受助的优秀毕业生分享个人成长经历,激发一批又一批外院学子自强奋斗。

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院通过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趣味性与现实意义共有的比赛或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学生的校友情结,让学生油然生出自發回报的动力与热情。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道远,针对育人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外国语学院紧跟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实行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五位一体的全环境育人与“物质-心理-学业-能力-职业-道德”全方位育人的联动育人资助模式,不断探索,力图构建一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立体式学生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善璐.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学生资助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

[2] 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

[3] 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

[4] 董晓蕾,刘冀萍,王瑞敏,宋蕾.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

[5] 杜雪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4.

[6] 史凌芳.“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精准资助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