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的金鹏科技团是如何炼成的
2019-10-30卢秋红徐靖程
卢秋红 徐靖程
作为全国的首都,未来的北京STYLE是啥样的?早在2017年,国务院文件就批复了北京市的城市战略定位,即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然而,在教育领域,哪些学校的科技教育代表了北京中小学的最高水准?“金鹏科技团”称号的“加持”就可以證明,这是因为,金鹏科技团的“含金量”在北京中小学校的认可度非常高。在北京有一所非常罕见的“双金鹏”科技团学校,这就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
这所“双金鹏”学校,究竟有啥不为人知的修炼秘籍?近日,记者走进该学校,探访学校的金鹏科技团是如何炼成的。
天文社团:浩瀚星空,让梦想遨游
让浩瀚星空,成为孩子们梦想遨游的地方。金鹏天文分团的“星云社”,名满校园,成为了学生们趋之若鹜的优秀社团。
爱好天文的朱戈雅老师,在探秘星空方面有着无穷的创意和设想。从一个“门外汉”到带领学生参加天文专业比赛,这其中凝聚了她太多的智慧和心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下,朱戈雅老师“绽放最美的自己”,建设天象厅,开设天文校本课,组建“星云社”。
“我觉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应该有自己奋斗和努力的一个小目标”。说起天文课和“星云社”,朱老师滔滔不绝。为了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爱上星空,朱老师自制教具,如水星探测器、太阳结构模型、地球模型等。同时,她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发行“银河币”来评价激励孩子的学习。从教学生望远镜的组装,到炫丽星空图的绘制,到带着学生参加各种区里、市里的比赛,朱老师辅导有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随着加入“星云社”的学生越来越多,朱老师让孩子们设立小目标,让他们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有的孩子特别努力,在家里没事就画星图画,画多了,甚至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小讲师制度一直是“星云社”成员自学、互学的优良传统。每个学期,“星云社”小讲师都会利用午休时间邀请一年级的小朋友探索天文、梦想星空、传播热爱天文的种子。《神秘的流星和彗星》《火星探秘》《星空的图案》《黄道十二宫之神话故事》《月亮的面纱》《古代星空的奥秘》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短短的30分钟时间里神游星际的主题。天文小讲师的培养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自信心。朱老师介绍说,有的孩子一开始上场紧张得不得了,拿着话筒讲完下来,那话筒都是湿的。但是经过几年的训练,很多孩子都能自如地表达,跟同学的互动和交往能力、讲课能力、做PPT的能力也都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很多孩子加入社团,经过一年的训练就可以拿到北京市一等奖。“一个小证书对他们来说鼓励性还是很大的,到了高年级,孩子们一人手里可以拿到五六张的奖状”,朱老师说。通过不懈的努力,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经常可以看到“星云社”孩子们的身影。
地球与环境社团:从“奇思妙想”到“科学建议”
科学建议奖、金鹏科技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北京市三项科技比赛,是学校参与市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中关村第二小学共有三个校区,即华清校区、中关村校区、百旺校区,依托必修课、选修课、学生社团,创新成果不断出现。
学生在地球与环境社团活动中神奇而有趣地探秘,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科学问题。
张涛,是中关村第二小学科技组组长,也是地球与环境金鹏科技团的负责老师。他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如今已有7、8年的工作经验。最初,他看到学生自发组建社团,在学校里研究植物、动物、岩石。渐渐地,学校为了支持学生的活动,发起了博物社团。利用学校的资源,他给学生讲博物的课程。多年前,他就带领学生到北京阳台山森林公园进行科学考察,邀请中科院的老师给学生们进行讲解。2017年,阳台山森林公园科考发展成“科学公园”的活动,将学校附近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阳台山森林公园、百旺山公园作为活动基地,教师们带着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完成科学探究。学生的探究作品、研究成果,参与北京市的相关比赛,多次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与环境,学生们成立了科学影像社团,利用技术手段来记录,将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分享传播给更多的学生。2017年,学校成功申办了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地球与环境”分团,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建议奖是北京市教委于2009年设立的一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评选一次,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建议,旨在引导和鼓励全市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主动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积极参与首都北京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科学老师的启发下,会产生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师们通过小课题的方式将奇思妙想变成了科学建议,最后参加科学建议奖的评选。科学建议怎么提?中关村第二小学老师们总结了科学建议的产生流程。每一个科学建议的形成大多经历了从事由,到理论调研,到走访调研,到实地考察,到材料分析,到明确建议内容,到建议社会影响,到撰写建议书的过程。
在学校第七届学生科技创新论坛暨科学建议选题培训会上,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科学建议——郭子皓同学《关于“在公共场合安装空气吸收装置的建议”》,段智宸同学《物流快递包装盒标准化及循环利用》,王政祺同学《学生智能安全书包》,邹思颖同学《采用人工智能解决宠物狗遗失和环境卫生管理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学生们通过关注社会生活提炼出来的,经过了专家和老师们的科学指导,逐渐形成了有问题、有分析、有解决方案的科学建议。连续几年,学校每年都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制作科技创新文集、天文论文集、天文摄影图集等,将孩子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固化、传承。无论是论文质量,还是获奖率,都逐年提升。
学生能收获什么?张涛老师认为,一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三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理性的思维;四是收获家长和学生共同相处的时光,实现亲子有效陪伴。
让科技创新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
“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说,全国的科技创新看北京,那么北京的科技创新就要看中关村。我们学校地处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地区,和科技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层次高,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学校从校长到管理层再到所有的科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在谈到学校如何让科技教育成为特色时,沈耘副校长如此说。
首先是从课程上来保证,从组织结构到资金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保障学校科技课程构建,支持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定期邀请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来校做科技方面的讲座,并帮助教师来丰富课程资源。
其次,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让孩子们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每个年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每个班都有一个研究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就会产生我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如何分工等真实的问题。每位学生都参与,都有自己的分工,否则数据就收集不上来,或者成果分析是有欠缺的,或者成果出不来。在成果分享环节中,孩子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再次,学校拥有一支有爱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教师们的资源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分享。在教研讨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这个问题还可以再提升,老师们都是直言不讳的,目的就是把工作做好,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件事做好。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工作量都很大,要上课,要带两三个社团,还有各种比赛,比赛之前还会给学生进行集训。周末的时候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去拍摄,做科学考察,看星空等等。每位老师都为孩子的成长无私奉献。
最后,学校能和家长能形成一个合力,把孩子培养好。教师们特别会做家长工作,把家长调动得特别好。家长们非常重视,他们的力量也很大,能够跟老师配合得特别默契。曾经有一位家长是登山运动员,他把“星云社”的社旗最远带到了法国的最高山峰。照片发到学校社团的群里,对整个社团是一种无形的鼓舞,也体现了家长对学校、社团和学生的支持。
桃红李白,心暖花开,这正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的教育愿景。因材施教,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学校鼓励师生“绽放最美的自己”。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双金鹏”科技社团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