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我”去化解宏大命题下的空洞

2019-10-30明灯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空洞导语高考作文

明灯

我们大学时的新闻写作课,导语写作是重中之重。导语是什么?就是对新闻内核最精练的浓缩。过去的新闻专业教育,写导语必须有五个W: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为什么(Why)。五个W被新闻人奉为金圭玉臬,见诸各大报端。

某年奥运会筹备期间,某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取消参赛资格,国内媒体通常如此开头:“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兴奋剂检测程序,某局长在某地召开的××会议上强调,宁可牺牲成绩,也要一次干干净净的奥运会。”而同一则新闻,外媒报道导语如下:“某运动员正在收拾行李,他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行程,就可以回到他的老家,但是没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长的时间再回到这里。”相比上则,这则新闻瞬间拽住眼球。从此我浏览外媒新闻时慢慢发现,过去二三十年间国外新闻导语写作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再强调完整的“五个W”,而越来越强调主人公和故事。新闻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人”和“人性”的故事才有新闻。新闻如此,写作亦如此——讲一千、道一万,人类所有文化产品的实质,都是在描写人和人性,从来没有偏离过。

回到今天,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日益呈现宏大叙事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翻开卷面,我们面对的是史诗、集体,这让习惯了关注自我的高中生难免有些措手不及。但面对这些题目,我们写出的大多是一些对时代印象的浮光掠影,充满大词与正能量,却难以看到真实的生活细节,无法传递心灵温度,千人一面。

對于充满宏大叙事的作文命题,理想的书写也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在时代的宏大背景下,舒展自我心灵细节。我们当下的时代由什么构成?应由“我”的经历情感、“我”的所见所思作为支点,撬起“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中国”这个主题。也就是说,那些充满正能量的大词,必须依附于某些能够传递心灵温度的细节上,否则就如空中楼阁,读之空洞而渺茫。

“我”可以是亲历者,也可以是通过独特思索的旁观者。谈及移动支付,我们除了口号式的“新四大发明”,往往再无下文。事实上,中国的移动支付之所以能弯道超车,在于电信和银行遍布全国的500多万基站、20多万网点——它们解决了身份验证问题、手机号绑定银行卡问题、信号问题、客户备付金账户问题。是我们的银行体系和基站建设,做了许多从市场经济角度亏损、发达国家电信和金融巨头不愿为之事,恰恰是这些奠定了移动支付的根基。经过“我”的思索,移动支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和大词,它化解为千千万万具体的从业者,甚至成为“我”身边的父母、亲人。而“我”除了是材料的罗列者,更必须是故事的讲述者。再正确的论证,倘若停留在概念、格式、道理的层面上,都会让人觉得刻板、乏味与空洞,若从故事入手,便意趣盎然、虏获关注、触发共鸣。人类爱听故事的天性决定了无论何种场合,故事总是胜于事实和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简单的思维方式,导致对时代简单的理解,简单的理解导致写作的空洞和重复。把“我”带入,个体命运的起伏,永远离不开时代的宏大叙事。

猜你喜欢

空洞导语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北极上空出现罕见臭氧层空洞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利用瑞利波法探测地下空洞
空洞的眼神
阔腿裤的小秘密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