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熙送给鲁迅的《菊花》
2019-10-30张娟
张娟
鲁迅遗藏的美术品中,有二十多幅中国画原作,大都是他在北京时期友人所赠,其中包括陈师曾、林琴南、包公超、戴克让等人的画,画的品种多为山水、花鸟之类的文人画小品。其中有一幅尺寸最大的,名为《菊花》,是著名“副刊大王”孙伏园的胞弟孙福熙所赠。画幅尺寸为41.5 cm×64.5cm,用纸为淡绿色撒金宣纸,日式色绫立轴装裱,画面右侧有孙福熙的行书题跋:“春茂翠叶,秋曜金华”,落款“孙福熙”后钤有白文“福熙”印一枚。整个画轴富丽堂皇,虽已近百年,但由于保存颇善,色彩艳丽如初。
孙福熙(1898—1962)是鲁迅的同乡,中国现代作家、画家。字春苔,又作春台,笔名丁一。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第五师范,1919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其兄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与鲁迅有很深的交情,当时是《晨报》副刊的主编。据鲁迅日记记载,1919年11月9日“上午孙伏园,春台来”,这是孙福熙在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为这是他与鲁迅的初次见面。“孙福熙”在鲁迅日记中共出现过 80多次,来往书信也很多,交往甚密。
1920年,由蔡元培推荐,孙福熙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绘画和雕塑。1925年回国,2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诗集《山野掇拾》,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这本书的出版曾得到鲁迅的大力帮助。《鲁迅日记》1923年8月12日写道:“夜校订《山野掇拾》一过”,翌日又“夜校订《山野掇拾》毕”,8月14日又有记:“上午寄伏园信并还《山野掇拾》稿本。又附寄春台笺”。书还未印行前,魯迅就预定了五部,准备赠送友人。《唐弢书话》中介绍:“全书左起横排,目录倒置书后,所用道林纸极厚。毛边本。装帧分绸面与纸面两种,纸面的即以《扣动心弦深处》一幅为封面。”这本书凸显出孙福熙在文学与美术方面的才华,使我们不能忘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有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关于孙福熙的文与画,朱自清曾写过一篇《山野掇拾》的书评,文中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人家说‘诗中有画,孙先生是文中有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山野掇拾》的内容,是孙福熙在留学法国期间,关于法国风景、民俗的游记。鲁迅遗藏中有两本初版本,其中一本的扉页上有孙福熙的题字,满满一页的题字:“豫材先生:当我要颓唐时,常常直接或间接从你的语言文字的教训得到鞭策,使我振作起来;这次,你欲付印‘山野掇拾也无非藉此鼓励我罢了。我不敢使你失望,不得不从新做起;而我没有时候再来说这书中的缺点了。”这段题在文字中的感激之情,溢于笔端。
孙福熙赠送鲁迅《菊花》画的时间,鲁迅日记中没有记载,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定:孙福熙始与鲁迅交往是在1919年11月,而他于1920年至1925年又在法国留学,鲁迅于1926年8月26日南下厦门教书。孙福熙赠送鲁迅《菊花》的时间,应在1925年6月29日学成回国后,到1926年8月26之间。他赠送鲁迅画作的目的大约是,一是表达对鲁迅的感激之情;二是向鲁迅汇报留学的成果。
菊花的题材,是从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中国是菊的故乡,栽培菊花历史悠久。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咏菊、画菊、养菊,并为此留下了许多轶闻逸事。鲁迅虽然没有专门留下关于菊花的文字,但是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提到了菊花,鲁迅很喜欢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曾集其中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终兮终古”句,手录出来赠送友人。孙福熙赠送鲁迅的《菊花》画的艺术风格,与鲁迅遗藏的其他中国画作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带有西洋水粉画的画风。作品的艺术水平相当高超,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勾勒、没骨,叶片采用重彩写意,融汇西画中空间、明暗的表现手法,可谓中西合璧。上世纪20年代,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美术革命,画家们一直都在探讨中西合璧的表现方法。留洋的美术家们如徐悲鸿、林风眠等大批画家把西方的观念、美术思想和技法带回中国,寻求一条新美术的道路。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气,出现中西结合的画法,颜料是中国画,手法是西画的手法,孙福熙是民国美术改革中的一员,孙福熙的表现手法的工写结合,与传统的菊花画法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孙福熙的《菊花》画中,窥见他对于美术革命的抱负与实践。此外,他以《菊花》为题材赠鲁迅,把鲁迅比作孤傲的菊花,也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孙福熙在《鲁迅·艺术家》一文中这样描述鲁迅:“鲁迅先生的一生如长庚星,光芒四射,忽伸忽缩,没有直线,也不怕回头,于是学水师,学路矿,学医,学文,为友为敌,为敌为友,如此感情丰富的人,在绍兴先贤中,即诗人与画家,亦不见一人。绍兴的地方色彩,可以产生学术思想家,而不宜于艺人,鲁迅先生却是特殊的一人。”
(作者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