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国博的缘分
2019-10-30朱万章
朱万章
因为特殊的因缘,2011年我还供职广东的时候,参与策划了“岭南风韵:饶宗颐书画艺术展”。当时与饶宗颐(1917—2018)近距离接触,多所请益。2013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国博,于2015年又经历了饶宗颐在国博举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大展”。此次展览,由美术史学者、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策划。饶宗颐以期颐之年亲临其盛,引起京城学术界的轰动。展览结束后,饶宗颐将十件精品力作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为配合展览,由我参与其事的国博讲堂邀请了饶宗颐故交及学术界耆宿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由陈履生担当学术主持,与会者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马泰来、山东大学教授谭世宝、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讲座教授屈志仁、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兆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周鸿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郑炜明、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及笔者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因临时有事未能赴会,特地提交了书面发言,并由主持人宣读。专家学者们分别就饶宗颐学术成就、治学经历、书画艺术、交游等多方面展开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在会议进行之中,饶宗颐在随行人员的协助下,坐着轮椅莅临会场,引发热烈的反响。在持久的掌声间隙,饶宗颐应主持人邀请,发表了简短的演讲,会后根据录音整理为:“今天很难得有机会同各位见面,自己什么都不懂,为国家做一点事情,得到各位的留意,只有感谢国家对我的爱护。能跟几十年之前的老学生见面,黄兆汉他一辈子都在外国,研究海上的中国,今天再见面,我觉得很难得。感谢各位有机会在这里跟我见面,我还要竭诚为国家努力。”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且因年事已高,吐词并不清晰,但会场观众所掀起的热浪却经久不息。饶宗颐后来与参会的专家学者留影后,观众们依依不舍与其挥手告别。这是饶宗颐最后一次出现在国博,也是我最后一次聆听其讲话,现在回想起来,仍言犹在耳。
其实,饶宗颐和国博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最早在1980年秋天,时年64岁的饶宗颐应时任文物出版社社长王仿子的邀请,与中山大学教授曾宪通等人一道赴成都出席第三届古文字学术年会后,到兰州、敦煌、莫高窟、西安、洛阳、郑州、少林寺、开封、安阳、武昌、荆州、奉节、北京、承德、济南、灵岩寺、泰安、曲阜、南京、扬州、镇江、无锡、常熟、苏州、上海、杭州、衡山、广州等地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学术考察。在北京期间,他曾和曾宪通赴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的前身)。曾宪通在《选堂访古随行纪实》中记录了饶宗颐于是年11月5日的此次初访:“下午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筹建于1959年,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最好的文物参展,按郭沫若中国通史的社会发展框架,分馆展出。每个馆的展品都十分丰富,一般的浏览也需要好几天,何况饶先生几乎对每件文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看得很慢,花了一个下午,连‘奴隶社会部分都没有看完,只好另找时间再来了”。这次参观之后,到11月7日,他们观摩了北海的三希堂法帖,“两人只好又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来了。这次是补课性质,主要针对重点器物,走马看花,做了详细的记录。至3时30分,先生仍舍不得离去,又上楼看了其他的展品,直到管理人员下逐客令,才不得不下楼离开。”这是目前所见饶宗颐与国博结缘的最早文字记载。
时隔21年后,饶宗颐再次与国博结缘。这次是2001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饶宗颐举办“古韵今情:饶宗颐书画展”,该展也是自历史博物馆建馆以来,首次为健在的书画家举办个展。为此,饶宗颐专门为这个展览撰写了《〈历史博物馆展览〉小引》的短文,在文中提及其绘画为学者画,并谓其“以治学之方治画,于画派则究源通变,于书法则穷高极深,以植基深厚为先务,而后转益多师”,此文虽仅聊聊数百言,却是其学艺融通的宣言与主旨,在其艺术历程中影响甚巨。在本次展览结束后,饶宗颐向博物馆捐赠了7米巨幅的墨荷,该作品又于14年之后在国博第二次举办的展览中登场,延续了饶宗颐与国博的翰墨因缘。
如今,饶宗颐已于去岁归道山,我们再无机缘亲承謦欬。但因缘际会的是,作为国博一员,我参与了饶宗颐新著《梨俱室书画论稿》的策划、整理、编辑、校对等工作。该书乃饶宗颐论述学术与艺术融合的小品文字,广涉书法、碑帖、书论、古文字、诗词、绘画、画论等,其书画家则论及张彦远、黄公望、方厓、沈周、董其昌、方以智、漸江、张大风、八大山人等,文短而义长,言简而意赅,均能发人之所未发。捧读之下,获益良多。饶宗颐与国博的缘分,通过其学术论著得以赓续,其艺术与学术精神,于后学如吾辈者,不啻为度人金针。
(作者单位: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