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自然”回归
2019-10-30秦兰
秦兰
摘要:教育应立足生活,回归自然。无锡市阳山中心幼儿园在“回归自然”的理念引领下,追隨幼儿“自然天性”,形成探究型主题活动的操作理念;顺应幼儿发展的“自然需求”,确立探究型主题活动的课程内容;创新“自然方式”,拓宽探究型主题活动的活动途径;提炼“自然艺术”,优化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回归自然;探究型主题活动;幼儿天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070-03
“自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天性,即生理和心理特点。福禄贝尔把“教育顺应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点和中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我园以“回归自然”为理念,开展探究型主题活动,引导儿童以自然的方式与途径去观察探索生活,自由地表达与表现、发展必要技能、拓展生活经验、发展积极情感,使其智慧与个性充分发展。
一、追随“自然天性”,形成探究型主题活动的操作理念
自然的教育应以“自然天性”为中心,让活动在顺应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展开。只有理解儿童天性的精神特质,才能有效遵循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把握好探究型主题活动的核心,为幼儿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究提供无限的发展可能。
1.保护幼儿的自然天性,启发自然的探究精神
幼儿是自然的人,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他们渴望自由,需要被尊重被理解,需要教师给予善意的指引和对其纯真本性的呵护[1]。保护幼儿的天性就是要保护好幼儿自然的、萌芽式的探究精神,正视幼儿的好奇,鼓励他们去发现;激发幼儿去追问,推动他们去质疑;触动幼儿去思考,引领他们去创造。我们以保护幼儿自然本性为核心,启发幼儿自然的探究精神。
2.把握概念的主要特征,分析自然的核心要素
首先,理清探究“型”与探究性的关系。“性”是指性质,探究型主题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活动,都是让幼儿通过探究去发现、体验、创造的活动,是具有探究性质的;在研究过程中应建构其“型”,即“模式”,包括目标制定、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其次,把握 “自然”“探究”等关键词,以幼儿生活为轴心,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与教师、同伴、材料互动,深入观察、积极探索、自主体验; 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选择、即时生成和随机调整主题探究内容,活动过程始终围绕幼儿的主动建构与探究,充满着自由想象与表现,以及动态发展的生命力。
二、顺应“自然需求”,确立探究型主题活动的课程内容
儿童的所有活动都应产生于需要,只有他们的“自然需求”被认可与接纳,才能萌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教师应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可能,关注其“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确立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内容。
1.基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需求,预设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内容
一个有意义的探究主题的产生,必定能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培养幼儿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教师应依据幼儿认知发展特征,对他们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科学评估,保护幼儿的兴趣,预设一定的环境与条件,推动园本化探究主题的产生、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如我园以“春满桃园”“夏天到,蜜桃香”等预设性主题活动,引发幼儿自主地去观察、触摸、探索周围的自然环境,带给幼儿最真实、最精彩的感受,留下最深刻的记忆。
2.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生成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内容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会不时产生认知冲突,而这恰是自主探究的起点,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探索需求。教师应把握幼儿“散点”式的问题契机,与幼儿一起对“问题”有选择性地归纳,通过构建问题网络,分析生成的可能性,提炼并合理转化为正式的探究主题。如开展“蔬果宝宝化装舞会”后,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走入真实的蔬果世界,去感受种子渐渐发芽、长大到结果的变化,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无限惊喜。
3.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拓展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内容
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应把社会看作幼儿发展的广阔舞台,把幼儿探究学习的需求看作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需要,让幼儿在探究中与群体互动,逐步认识周围社会环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我园结合阳山“村长喊你过大年”活动,开展“寻找家乡的年味”社会性探究活动,孩子们穿梭于阳山桃源村,进行小画家现场采风、文明小桃娃送新春祝福等活动,以儿童的视角去捕捉、亲历身边的年味。活动中涉及“摊位的选址、场地的风格呈现与布置、活动路线的设置、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分工”等社会性发展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在欣赏中体验民俗风情,学会了互助、合作与分享。
三、创新“自然方式”,拓宽探究型主题活动的活动途径
为适应儿童的多种发展需要,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发展状态和活动内容的特点,多形态、生动地创新活动途径;从幼儿生活环境入手,利用资源优势,在广阔的田野中开发种植实践;在特色鲜明的工作坊中融入探究元素,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究。
1.以“桃小迷”田园探究活动,感受探究之趣
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教师应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认识了解田园中的事物,通过与农作物的亲密接触,深入观察其特征、种类、生长过程等秘密,获得相关经验,感受日常探究的趣味性。我园在“桃小迷”田园主题探究活动中,以“田园调查活动”拓展幼儿认知。如师幼共同围绕话题确定调查对象,如“水蜜桃的种类”“蚕宝宝的生活”,以符号、绘画方式进行记录。调查表成为幼儿记录活动的重要载体,记录的过程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发展其初步的归纳、计数能力,同时,也让幼儿对探究对象获得较为全面、整体的印象。
2.以“桃小朵”美食探究活动,品味探究之乐
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一应俱全的生活器具,能充分满足幼儿模仿成人活动,亲自动手的愿望,为孩子品味探究的乐趣提供了无限可能。我园在“桃小朵”生活馆中,开展美食制作活动。首先,以“环境支架”引发幼儿思考。教师以步骤图的暗示,引导 “小厨师”制作“重阳糕”“野菜小饼”等特色美食,在观察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美食制作成果。其次,以“猜测验证”支持幼儿经历。幼儿在探究桃胶羹的制作方法中,围绕“桃胶可以吃吗?怎样才能使其变软?”等问题开展系列探究,并在猜测验证中调整已有的认知,不断建构起新经验,积极投入其中。在美食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吃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份探究之后快乐的心情。
3.以“桃小美”创意探究活动,体验探究之美
幼儿园的创意工作坊是引领孩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工作空间,是幼儿创意探究活动的有效物质支撑。在“桃小美”创意坊中,我园注重引领孩子感知材料的特性,以资源回收的方式,由师幼共同收集各项创意材料。“材料如何摆放,如何按照特性分类合理,分类标记如何制作,如何使大家更快、更方便地使用”等问题都由幼儿讨论解读,以获得连续性经验的发展。
四、提炼“自然艺术”,优化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指导策略
教师应根据幼儿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情况和认知方向,理清教学流程,营造自由灵动的教学空间,给予幼儿适宜的学习支持,构建师幼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
1.把握“自然流程”,理清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基本流程
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主体性发挥的积极作用,自然把握“三个流程”,引导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首先,应自然地形成主题。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生活中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和生活学习中的各种信息,对幼儿进行适度启发,通过引发幼兒的自主研讨形成探究主题活动的生长点。其次,引导幼儿自发探究问题。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主动体验、感悟为中心,顺应幼儿的兴趣,支持与同伴互相质疑,在体验中验证问题以实现知识的深化。再次,自主展示交流。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展示“获得”,表达自己独特的经验,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
2.营造“自然空间”,把握探究型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为幼儿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提供隐性的支持。首先,由“指导探究”转为“自主探究”。教师应引导幼儿从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小班开展渗透式小组合作,在中班开展支持式小组合作,在大班开展自主式小组合作,引领幼儿以适合的方式分组讨论交流,相互启迪激励,扩大探究空间,启发与诱导新发现。其次,由“关注结果”转为“关注过程”。教师把时间和过程留给幼儿,促使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丰富与深入。如在社会型探究主题活动“我们的郊游计划”中,通过幼儿郊游计划的制定与记录,以辩论、投票的方式确定郊游的时间、地点与出行方式,科学全面地做好郊游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实施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夸美纽斯指出,“教与学的行动本来就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2] 我们关注自然赋予教学的生命与力量,把儿童视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的生命个体,引导并促进他们去感知、探索,使其经验不断提升、知识不断丰富;使探究型主题活动充满自然与和谐的气息,真正让幼儿乐在其中,自然成长。
参考文献:
[1]汪丽.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5.
[2] 许玲玲.教学案例:童趣的回归[J].考试周刊,2013(89):191.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