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屋山区的高山水利化

2019-10-30姚景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王屋山塌方干渠

姚景强

王屋山区水源奇缺,十年九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济源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引沁济蟒”工程,使平原和丘陵地区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条件后,又迈开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步伐。

高山水利化的三大骨干工程

王屋山区高山水利化有三大骨干工程,分别是:王屋山水库、鳌背山水库和天坛山水库工程。

王屋山水库于1970年完成设计,1971年开始施工,1975年7月水库主体工程竣工通水。水库由大坝、输水洞和溢洪道三个部分组成,坝体采用混凝土双曲薄拱形式。坝高77.3米,底宽12米,顶弧长102.4米,顶宽4.2米,总投资229.6万元,设计库容694万立方米,实际可蓄水8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0平方公里。巍峨的大坝,将左右两山连在一起,清澈碧绿的库水,倒映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深山老林,呈现出一派高峡平湖的景色。

连接王屋山水库的总干渠,长14.8公里,宽3米,深2米,设计过水量为4立方米每秒。其间开凿隧洞51个,总长8.53公里,占总干渠全长的60%。其中,庵沟洞长1700米,是济源水利工程中最长的隧洞。总干渠末端设分水闸,分为东西两干渠;东干渠沿王屋东岭南下,长33公里;西干渠沿王屋西岭南下,长21.5公里。两条干渠上架设渡槽24座,长7.7公里,把一座座山头连接起来,如蛟龙飞腾。其中,王屋山水库东干渠三教、韩彦一带的9座薄壳渡槽群,是济源山区水利建设的奇观。渡槽总长3700米,最高处35米,排架林立,槽身高悬,犹如九条多脚长龙,腾空飞跃,人们曾用“天桥”“彩虹”“长龙”来形容渡槽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鳌背山水库位于鳌背山西麓,东阳河上游。水库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形,原设计坝高52米,蓄水300万立方米,由于资金不足,时建时停。1981年,坝体浇筑至48米高时,再次停工。1989年3月,大坝又加高2.3米,蓄水量达到190万立方米,实际可蓄水250万立方米。总干渠从山西省阳城县横河境内起,直抵邵原镇歇马店沟口,总长17.5公里,渠宽2米,高2.5米。引水干渠除1500米明渠外,其余全部由长达16公里的103个石洞和涵洞组成。这样,奇迹发生了:走在渠上不见渠,走进渠内不见天,恰似一条地下长龙。整个工程动用土石78万立方米,总投工250多万个,通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灌溉高山上4万多亩“火旱田”。

天坛山水库是济源人民向高山水利化进军兴建的第三个水利骨干工程。1977年12月动工,1979年8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是全县除邵原公社之外的12个公社的万余名农民工,共开挖土石40多万立方米,垒砌料石5万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2.6万立方米,投工300多万个,建起高27.5米的大坝和全长16公里的总干渠,通水能力4立方米每秒;开凿隧洞42个,长10公里。整个渠道全系石块垒砌,水泥铺底衬帮。具有创造性的施工特色

在修建王屋山水库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以渠代路”。高山水利化要引水上山,坝址就必须选在深山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水库大坝浇灌混凝土需用的大量物资运往工地就成了最大的难题。王屋山水库大坝离汽车或拖拉机能到的地方庵沟有10多公里,全是崇山峻岭。当时,有人主张修条公路,用汽车往工地运送物资。指挥长郭俊和大家算了一笔账,即使修一条能通平车的盘山路,也得1000名农民工干一年,还得花上60万元;要是“以渠代路”,就可以省去修路的人力和资金。他的这一决策马上得到了县领导的同意,广大农民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凿通了隧洞。这样渠成路通,小拖拉机真的开进山腹中了。当年省报的记者们到王屋山水库大坝采访,也都是坐着小四轮拖拉机钻洞而上。当时河南日报社总编刘文石坐小拖拉机钻洞一趟,感受很深,认为对高山水利化宣传不够,回报社就派记者又来济源采访,在《河南日报》上发了消息和长篇通讯。河南专业作家卞卡坐小拖拉机进山一趟,回去写了一篇《奇特的路》,把王屋山水库工地这一特色展示在人们面前。

鳌背山水库施工的最大特色是“自力更生”。“力”在何处?就在群众之中。按照当时县委、县政府高山水利化工程计划,王屋山水库建成后,第二战役是鳌背山水库,但要等5年才能开工。然而邵原公社领导和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力更生干起来。他们兵分两路,一部分开赴工地打洞修渠,一部分利用本地资源办厂发展社队工业,挖煤炼焦,以工养渠。6年间,仅炼焦厂、机械厂就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130多万元。根据水利建设需要,还办起了小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等。农民工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6年挖山不止,渠修成了,社办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迎难而上的当代愚公

王屋山水库总干渠上的“军民洞”,开凿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半山腰,全长1.75公里,是引水总干渠上的枢纽工程。这里地质复杂,石层破碎。有一锤砸一个白印的硬石,有软硬不吃的“肉石”,还有一触即塌的土夹石。一开工,洞里就到处冒水,塌方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洞顶突然塌了下来,到处往下掉碎土石块。怎么办?打旁洞绕过去!第一个旁洞打开了,塌方又挡住了去路,重开旁洞。第二个旁洞打开了,马上又被塌方堵死。指挥长郭俊跑到济源煤矿,请来几位老工人,共同研究排险办法。他们打着手电筒监视险情,冒着倾盆大雨般的淋山水,蹚着过膝的泥水,和塌方进行一次又一次交锋。他们饿了,啃点馍;渴了,喝口淋山水;困了,就在小偏洞里躺一会儿。他们一连战斗了六天六夜,终于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塌方。

修总干渠主要工作是开山凿洞,而要通过干渠把水输送到农田,就要在众多山头之间架渡槽。在三教、韩彦薄壳渡槽吊装时,既无吊装设备,又无技术人员。要把几十吨的槽身吊上30多米高的排架,困难很大。驻济部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出20多名指战员,带上吊装设备前来支援。军民一同推桅车,拉大绳,流大汗,吊长龙。有一次,桅杆移位,6根钢丝绳绞在一起。如果不立即排除,钢丝绳就会被扭断。紧急关头,在现场指挥的连长代家财,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撬杠就撬钢丝绳。嘣的一声响,6根钢丝绳分开了,可是他的大腿却被撬杠打开了一个2寸长的大口子,鲜血直流,他晕倒在地。他被送进医院后,只住了5天,傷未好就拄着拐棍重返工地。

鳌背山水库总干渠上的103个隧洞中,73号洞全长530米,是石层最烂、淋山水最大的洞。当时,工地一无雨衣,二无胶鞋,农民工们头顶淋水脚踩泥,坚持施工。一天交接班时,突然出现了30米长的大塌方。邵原大队党支部委员郭恒禄带头冲向险区,带领大家用木料顶住洞顶,再用石头、水泥拱券,终于征服了塌方。

在王屋山三大水利工程战役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新一代愚公,谱写出一曲曲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凯歌。

王屋山水库大壩工程最为艰巨。当大坝升至40多米高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人们发现大坝的导流洞被石头堵死了,水泄不通,库内积水越涨越高,眼看就要漫坝,在这紧急关头,共产党员宋新奇为了保护水库大坝,跳入水中,钻进洞里清除石渣。正当他用力搬出最大一块石头时,轰隆一声响,巨大的水流夹着碎石从洞里喷射而出,把他一下子推到四五丈远的激流中,他当时就昏了过去。大家把他从水中救了出来,送进医院,心想这个“铁人”可该休息几天了,谁知他伤未全好,就瞒着医生又跑回了工地。

翟荣兴是邵原大队社员,鳌背山水库工程一开工,他就参加了战斗。这个队一百多名农民工,每天需要的水泥、炸药和粮食,都要从离工地七八公里远的仓库背运上山。6年间,他没有请过一天假,累计为工地运送各种物资350吨,被人们誉为“铁脚板”运输英雄。

“铁姑娘”赵小花,一开工就上山学打洞。抡锤打钎,对于当时刚满17岁的女青年来说连见都没见过。拿起钢钎,抡起铁锤,不是钎掌不稳,就是锤打不准,失锤打肿了胳膊,砸烂了手指,领导劝她休息,她怎么也不肯。为了掌握打钎技术,她和其他四名女青年一起苦练,夜里趁着月光,用木橛当炮钎练打锤。胳膊练肿了,掌上磨起了血泡,虎口震裂了,她们就用胶布贴住虎口,用手帕缠住手,忍痛坚持练下去。经过艰苦磨炼,赵小花终于练出了过硬本领,学会扶短钎、掌长钎、抡反锤、打背锤、左右开弓等。一次她和李景娥合作,用23分钟,一口气打了1600锤,炮眼进深8寸,创造了全工地打锤最高纪录,被评为“特等模范”。像赵小花这样的“铁姑娘”还有很多。邵原公社刘下沟大队青年打洞班女班长翟良花,一次冒着浓烟进洞清渣,被一块锋利的石头砸破胳膊,伤口足有2寸长,露出了骨头。经医生包扎后,领导让她休息,她说:“这点小伤算个啥!”硬是咬着牙干了下去。东阳河大队“铁姑娘”打洞班班长郑新香,在一次爆破中被飞石砸伤了头,鲜血直流。医生给她缝了8针,劝她休息几天,可她走出医疗室,就回到工地抡起大锤又干了起来。

王屋山区的当代愚公们经过7年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三大工程的建设任务,把渠水从一个山头引向另一个山头。滚滚清水顺着山顶岭尖,横贯王屋、大峪、下冶、邵原4个公社,使高山岭上30平方公里“望天收”的“火旱田”得到了灌溉。昔日从沟底流走的洪水,如今像一条条驯服的长龙,按照人们的旨意,顺着愚公儿女开辟的渠道,翻滚着浪花,流向块块梯田。

猜你喜欢

王屋山塌方干渠
王屋山大葱特色产业发展与对策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养儿防老
王屋山下“大讲堂” 人大履职“加油站”
高埋深隧洞断层破碎带塌方处理及开挖支护方案设计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