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丝竹

2019-10-30士比亚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曲母音丝竹

士比亚

我生在东北,离江南看似遥远,谈论起来肯定是“门外汉”。但实不相瞒,我和“江南丝竹”真有段怪怪的缘分。

说来话长,第一次触“丝”是20世纪60年代,那是中学宣传队带队的女老师上台拉了段曲子,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感觉特别好听!后来才知道叫《紫竹调》,旋律没记住,倒是记得她是苏州人,长得和曲子一样漂亮。第二次触“丝”是20世纪70年代,那是在部队里带领战士演出队参加军区调演。友邻部队请来几个小女兵边弹边唱了一段丝调,最后得了个一等奖,事后才那知道是从江苏小红花艺术团挖来的,那叫靓。第三次触“丝”,那是十几年前我去杭州开会。没想到饭后沿西湖散步的时候,听到了琴音,寻着声音驻足,见有五六个老人在月下合奏,曲子就是古曲《三六》。这“江南人的江南味”,非吴地的北方人真是难懂其个就。

于是,我喜欢上了“江南丝竹”,通过不断地探求了解,知道它原来有着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江南丝竹”最早是起源于明代,兴于清末民初。它的古曲多以曲牌名,如“四合”“三六”等。曲风委婉轻漫,结构多为主调乐段有规律的对称式的反复变奏,由简到繁,节奏由慢到快,乐件间只是简单分工交替变换。偶尔听上一曲,那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呢。

“江南丝竹”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湖心亭”等民间团体自然发展繁衍。近二三十年进入繁荣期,有了“新江南丝竹”。这“新江南丝竹”在继承中发展,多以景物、意境、情愫命题。写“景”、写“境”、写“情”、写“韵”、写“行”、写“美”、写“风”、写“雅”。“新江南丝竹”主题鲜明,开门见山,主動切入,清爽明了。有的诗意浓郁,未聆音已“鸭先知”了,如《江南风韵》,题目即画,“江入银河两相溅,南屏晚钟迴山远。风雅摇醒船上客,韵和棹桨不夜天。”生动活泼,感意深远。结构上多以单曲调式出现,惯以笛子作引,开明主题,舒展变奏,小块板加叙,推向高潮,平缓收官。音律往往抓住几个母音,慎重切入,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还有将旧曲牌主语母音旋律引入,翻新,转调,复奏,也颇有似曾相识,似有不是的新鲜意味。打击乐、惯用板、梆稳定节奏,强调主题。也可恰到好处偶尔显露“叭”、“叭哒”,来分隔乐段,醒目出彩。更有甚者,大胆加入小锣鼓、镲、民族鼓、大筛锣等煊染气氛,营造神圣、静谧空灵等特殊意境。尾音的处理大都以感叹、遐想、渐慢渐弱,走向深远,音停意未停,留与空间。也有落音在不稳定区域,或戛然强收,令耳回味。演奏也由三、五人扩展为十几,二十几人。声部齐全,专业配器,音律多变,撒收自如。乐风特点以小、轻、细、雅,轻快活泼,精致细腻,优美秀雅,柔和清澈鼎立乐坛。

我开始渐入“新江南丝竹”的唯美境界。感觉到“江南丝竹”这一传统乐种历史悠久,韵味绵长。它的弘扬和传播是篇大文章,是系统工程,亟需下大力气统筹兼顾。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新加坡国乐团、江苏省民族乐团、香港演艺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文化部直属院团相继上演了专场新丝竹音乐会,我有幸倾听了几场,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真的感谢他们对于传播推广丝竹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感觉“新江南丝竹”只有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坚持,健全机制,上下贯通,方能奏效。长三角丝竹联谊会与政府和各方友好协作,堪称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

总之,对于“江南丝竹”要说的话很多。我这一异乡的门外人与其有缘有份,唠唠叨叨,不知轻重,见仁见智罢了。衷心祝愿“江南丝竹”长足研发,方兴未艾。

猜你喜欢

古曲母音丝竹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宫商角徵羽,古曲动心魄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经典改编古曲的成功及其启示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浅谈古曲的演唱风格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