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阶段性需求的大学校园文化设计研究
2019-10-30周吉
周吉
摘 要:文章分析不同主体在校园中的各类需求以及相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并进一步探讨符合师生需求心理,能充分实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满足校园文化主体个性化需求积累经验。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主体需求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学校灵魂所在。在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是对校园VI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设计,通过直接的视觉形象反映和传播校园文化。虽然说优秀的校园VI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让大众清晰认识到学校品牌理念,快速提升人们对学校的认同感,是让师生认同的重要信息展示,但是,目前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VI视觉识别系统几乎停留在基础设计方面,包括学校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办公用品、礼品包装、榮誉证书、会议用品、公关用品、事物用品、旗帜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宣传海报等,按照模式化块面形成最标准固定设计,很少根据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目标进行独立设计,在设计上几乎是静态的,很少实现互动参与设计。让学生在路行过校园中不会产生停留,就不易产生心理内化,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在提升校园文化板块视觉提升方面缺乏针对性,参与设计几乎在设计中很少见。
一、主体需求分析
通过进入校园主要人群心理需求分析,再通过人群在不同阶段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具体分为大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外来参观人群这几个方面来调查。
(一)大学生群体需求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服务人群为大学生,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大一新生急切期望通过导视系统对学校教学楼、图书馆、活动室、医务室等精准指导方位易于查找。大二大三同学则通过一年级一整年熟悉环境以后,对整个学校设施位置熟悉,此时校园文化作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它提升到让学生认识学校文化和方向规划的高度,形成精神内化的提升。到了大四阶段,根据不同侧重需要,有部分学生忙于实习很少回学校,返校后对精神层面怀旧或是重温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他们或许希望在有特色性标志或者曾经读书学习的区域留念拍照。还有一部分大四学生抓紧时间考研,他们希望提高内心的坚持动力,在考研路上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二)校园中最稳定的教师群体需求分析
教师群体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一成不变的校园环境会让他们产生视觉疲劳。而顺应需求迅速更替、变化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教师心理,有利于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交流氛围,带来巨大的潜在效果,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三)流动性外来参观人员需求分析
外来参观人员会以学校为社区标志,带着孩子感受校园文化和环境,并且期望校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为社区风景线,起到标杆性作用,以此更好地表达校园设计气质,加深人们对校园文化的关注。
(四)主体需求总结
综合主体进入校园过程心理需求的不同可以推导出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任务:一是导视的准确识别作用,以便精准获得导向目的地;二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提升,带动师生精神内核的动力;三是增强参与性互动设施,提高主体的参与感,带来领域和归属感的升华。
二、构建目标导向明确精准的导视设施
校园环境中导视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使用频率相当高,这些导视设施为师生自由通行到达相应教学位置和学习空间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校园环境导视是平日学生教师以及受众接触最多的一块,它时刻出现在师生身旁并与其近距离接触,这一块设计的好坏会让人们在理解校园文化时候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从设计角度考虑各个校园导视系统没有个性化的设计,千篇一律,也不能突显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并且进入到建筑空间内部寻找精确的位置如自习室、教室、展览厅、借阅室、阅览室等,很难准确通过图形标示直接快速到达目的地,多数情况是因为校园文化中往往忽略这些,很多同学到达自习室、借阅室、阅览室等场地都是靠询问,而少之又少是通过导视系统引导,如果遇到有些同学比较内向,就会放弃询问,这相当于放弃了一次获取知识的机会,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们在注重给建筑物设置导视以外,仍需要注重内部空间导视清晰指向性。
当人们进入陌生空间区域时,对空间环境不熟悉,此时指向性标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使信息图形设计传达出准确的空间位置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游客在学校正门,他需要进入图书馆,那游客需要经过怎样的运动轨迹才能到达呢,除了路牌本身导视,还需要有其他辅助功能。导视系统让进入校园的人能更准确低理解自己的空间定位,解决盲目找路问题。
三、营造浓厚而活跃的学习氛围
(一)全学习的环境融入大学校园
日本一所医院利用纯净白布承印VI和导视设计内容,使进入该医院当中的人从直观地感受到医院极其干净的环境,这符合医院需要打造的干净卫生的视觉形象,也从侧面体现该医院精益求精的理念追求。现代大学尽管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但“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大学精神(Collegiality)的核心”。学校整体视觉系统也应该有利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及全方位学习的环境,因此,在定性上选择学校全学习的环境调性做全局把控,让进入校园的学生、教师、社会人群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人们在任何场地都可以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规范视觉识别系统有利于校园形象表达
将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按照统一视觉特性进行规划和设计,让视觉形象呈现出标准而美观的设计效果,有利于从校园美观方面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和办学理念。将内化的校园文化以有形的图形化方式展现出来,并且使得载体在互动性变化中内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规范化管理与统一标准,是学校无形中沟通最好方式,也是学校无声传达精神理念的最佳途径。
整体系统设计对内可以起到凝聚学生精神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团结师生群体,增加师生内在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营造学习氛围并提高办事效率;对外可以提升校园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起到社区标杆性参观学习坐标点的作用。
四、参与性设计构建途径
本文提出互动参与设计并不是让学生参加进入校园文化设计过程中来,而是通过让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参与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活跃性,增强师生认同感。往往大多数校园导视设施都是静态指向性,在参与性上校园导视设计很少被关注。参与性体验起到美育作用,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下成长和学习,在互动参與的过程中自由进行思想交流、艺术观念的碰撞。
(一)增强参与性设计的互动性
互动性展现校园理念与校园活力,高校可通过互动性、时间性或记忆性来展现导视设计。参与性设计在特定时间节点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直接与校园文化设施形成互动,增强师生们领域感和归属感,唤起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意识。参与性增强犹如富有魔力一样,吸引着师生、游客、兄弟院校等伙伴们前来参观与交流,带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吸引着人才、院校的不断联合,拓展合作空间,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灵活多样的参与性方式
师生的积极参与让校园文化灵活多变,也能获得有用的师生体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式设计这一概念比较薄弱的,针对学校学习现状、时下的热点高校可专门设计开放式图书馆、开放式论坛讲座、开放式讲座等参与活动的长效机制,在校园文化中塑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自由交流学习,让学习的场所和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对此比较重视,期望能够通过参与性设计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参与性设备增加
针对大三的学生对环境位置非常熟悉,导视路径不再是关注的问题,高校需要通过从层面鼓舞他们提升内心学习动力,比如在图书馆建立多终端导视交互设备或视频设备,通过试听、影视或互联网提升书籍资料阅读的便利性,增强多渠道获取的资源的时新性,让学生在疲倦没有新鲜感的大三阶段,找回学习乐趣。
大四学生即将离校,从时间、记忆与精神角度增加学习、休闲、交流、生活等方面的校园文化设备,让学生看到各种设施就可以有效回忆学习、休闲、交流、生活的过往,增强时间维度的记忆,让大学四年生活充满正能量的回忆,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洗礼,获得更多学识以外的精神财富。
五、结语
基于主体行为需求特性的校园文化设计是设计的核心,因此校园文化设计必须深入了解校园不同主体以及同一主体不同时期需求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创意和艺术美特征,创造出可供主体满足需求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在考虑主体行为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设计公司根据设计人员想法去构建设计,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而没有实现起初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期盼。因此在校园文化设计前充分考虑主体需求,针对不同阶段或不同主体,形成有效导视设计,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参与性设计,希望校园文化设计师们在构建校园文化方面充分考虑到校园主体需求,使校园文化设计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延伸。
参考文献:
[1]李晓彦.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101-102.
[2]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