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所营造的空间与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

2019-10-30余普彪

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虚拟空间网络时代

余普彪

摘 要:在后现代艺术语境下,雕塑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清晰和明确。雕塑在不断地塑造它所营造的空间和观者生活空间,同时观众也在构建着雕塑作品的空间。那么雕塑的空间也不再是单纯指本体语言所包括的物理范畴,还包括雕塑所营造的空间。这里的雕塑所营造的空间是指雕塑所表达的氛围,是虚空间。借助对雕塑空间的构成的分析,探讨当下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方式和作品背后的逻辑。后现代雕塑作品的创作方式,不再是纯粹的架上雕塑创作,而是在一个宏观的文化体系之下的具体语境关系。文章重点分析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和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网络背景下构建自己的创作逻辑和观念。文章将从图像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角度对雕塑的空间和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关键词:雕塑;网络时代;文化语境;虚拟空间

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我们观看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特别是数字相机的问世,街道上随处可见广告和视频,但是艺术使平凡的物具有了另一种意义和价值。在现实世界中,博伊斯不但使七千棵橡树获得生长的意义,而且还使它们具有艺术上的魔力;杜尚使一个平凡的小便池具有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家们不改变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而只改变其周围与之相关的性质,这样就能够产生新的含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一、托尼·克拉格及其作品

托尼·克拉格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所感触到的一切都是物质,甚至我们人类都是物质构成的。他说:“物质或者说材料非但不低人一等,实际上是最为复杂﹑可以升华的东西。”[1]

克拉格最为重要的作品是对虚拟世界的可视化呈现。在《移居者》(图1)中,明显地看到一个罐子在空间中连续运动的轨迹,可以感受到罐子在空间运动中,时间轴的可视化,就像未来主义主张的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概念。克拉格重新构建了物体内部空间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他使物体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容器的内部空间在时间中被拓展。克拉格重新探讨了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开始和结束,并且加入了时间的概念。

在作品《春天》(图2)中,克拉格运用了电脑3D技术,在电脑中构建三维模型,之后再用虚拟的工具使之拉伸或者延展,使形态处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克拉格要表达的是物质形态的多元化,而不是在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下,所有的事物都变得简单、几何化。因为人类要解决几十亿人口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问题,要让后代都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所以要求简单而且高效的生产。物品的生产要有利于标准化和大规模开发与应用,所以物品都是直线型﹑简单的曲线和平面的,这也就使我们的视觉认知向简单化、几何化和功利化靠近。克拉格认为我们的自然是丰富的、多变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就是很好的例证。大自然雕刻出最完美的物体,它创造出高贵而华丽的物质世界。3D电脑雕刻不仅是作为工具使用,它也在物质意义构建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工具的使用,在于作品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在这里,3D虚拟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重新认识物质的美。

二、安东尼·葛姆雷及其作品

葛姆雷的雕塑探讨的是身体和空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在空间中存在的条件和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都有对空间的体验,葛姆雷思考的是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一个人的身体在空间内移动之后,其原本的空间可以被后来的物质所填充。空间成为一种实体,不再是不可见的而是可被我们所利用的。同时,葛姆雷也在阐述身体所构建的空间权力。他把自己的身体用石膏制作成模具,然后再用铅或者其他金属填充,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长久保留。最后,他再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不同的空间中,他让身体和世界产生联系,通过身体把空间中的物质吸引过来,重建空间的秩序。

作品《别处》(图3)是由100个人体雕塑组成的,这些雕塑分别放置在德国库克斯海港的不同的位置。有的放置在大海里离海滩一公里处,有的放置在海滩上,还有的被埋在地下,因为葛姆雷要雕像以同样高的视平线放置。他们全部面向大海,随着潮起潮落,更迭着和周围的空间关系。这些雕塑都是在葛姆雷的身体上直接翻制,之后再浇筑而成的。人体的形体处理不再是传统解剖学和继承西方雕塑传统造型的语言,而是模糊其特征和形体语言,有一种未来与科幻的想象,他们更多的是虚拟世界所构建的人体。

保罗B.富兰克林(Paui B. Franklin)认为“葛姆雷运用被铸造的不同的身体姿态,是试图唤起不同人的心理状态——羞愧、内疚、骄傲、宁静、力量等。”[2]葛姆雷的作品是基于几何形体所映射下的空间联想,而非传统意义上对于人体解剖关系的形体塑造所带来现实主义的想象。葛姆雷在探索我们的身体是怎么样被周围的空间所编码和占据的,从而唤起我们从哪里来的情感诉求。在作品《卷起II》(图4)中,葛姆雷也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通过雕塑模型和空间建立联系。葛姆雷呈现了一个头部和肩部着地,双腿举起蜷缩在空间中倒立的雕塑。雕塑处理成几何体,像由积木堆叠而成,更像是数字虚拟关系。他运用几何化的形体重新解构空间,然后再建构空间。葛姆雷在重构-解构-再建构的逻辑关系上找到了平衡点,而观者要克服视觉感知的障碍,去感受葛姆雷创造的虚拟空间,从而去追溯藝术家从物体本身的空间延伸到世界的意识空间[3]。葛姆雷的作品打开虚空的空间,使空间具有开放性。他的作品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迷宫似的虚无空间,让观者带有探知的欲望去走进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理解。

葛姆雷对于身体和空间的思考是建立在自我和对社会的认知上,他把人自身的精神空间延续到人对空间关系的思考之上。在当今的生活方式中,人没有自我认知从而失去主体性,就如居伊·徳波在《景观社会》中的描述:在景观社会中,景观社会会选中各种各样的商品,从信息传播的电视到交通工具汽车,从遮风避雨的房子到抵挡饥饿的食品,无所不包,并且这些商品同样也是服务于景观这一庞大的体系。景观连续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的种种假设。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景观给自己的限定,我们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人,没有个性。我们也没有办法选择我们的个性,因为一切娱乐活动或者生活图景都是景观提前预设的,是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对人们生活闲暇时的俘虏。凯尔纳则称其为“景观的‘屈从式消费使人远离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创造”[4]。我们没有“本我”的预设,也就没有身体和周围空间关系的抉择。

三、结语

在网络时代下,空间并不只是自身所具有的,而是事物与我们的身体空间之间的关系的呈现。艺术家通过作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反映我们这个时代。虚拟空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都会变为他者,同时我们也是在场者。

雕塑的营造空间是艺术家根据物质世界的感知所创作的空间,指雕塑的虚空间。艺术家不只是利用雕塑的体块的交错和形体物理空间,而且还运用雕塑的制作方式、呈现方式、还有各个雕塑之间的关系共同形成的空间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雕塑的空间表达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无法回避对于虚拟空间的呈现的问题。这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造就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艺术家观看的方式决定着雕塑空间呈现方式,同时我们所生活的网络虚拟空间也构建着雕塑的空间感和意义。笔者意在探讨雕塑的空间表达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联系,分析作品背后的逻辑生成方式和观念的输出。

参考文献:

[1]克拉格.雕塑与我[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

[2]武定安,安燕玲.身体与空间的交锋:安东尼·葛姆雷的雕塑艺术[J].美术观察,2017(1):147-150.

[3]冬月.开启空间的另一扇门:从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另一个奇异》谈起[J].雕塑,2009(11):82-83.

[4]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虚拟空间网络时代
国外元宇宙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启示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