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卵管癌2例及MR诊断复习
2019-10-30续晋铭
孙 鹏,续晋铭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90)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少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14%~1.8%[1]。以40~65岁居多,平均年龄52岁,超过60%的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生于绝经后妇女[2]。因少见且早期多无症状,体征多不典型,临床较易漏诊和误诊。本文收集我院在2018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RI图像、总结其MRI特征,以提高对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1 检查方法与参数
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磁共振检查序列包括平扫:矢状面T1_tse、T2_tse 24层(层厚4 mm、间隔0.8 mm、FOV260 mm×260 mm),横断面T2_tse_fs30层(层厚4 mm、间隔0.8 mm、FOV260 mm×280 mm),横断面T1_vibe_fs_pre 52层(层厚3 mm、间隔0 mm、FOV260 mm×280 mm);增强: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20 ml,对比剂注射速率2.5 ml/s,T1_vibe_fs横断面52层、矢状面64层(均为层厚3 mm、间隔0 mm、FOV260 mm×320 mm)、冠状面52层(层厚3 mm、间隔0 mm、FOV320 mm×320 mm)。
2 病例资料
例1:患者,女,55岁,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9天入院。患者已绝经5年。绝经后无腹痛腹胀,无不规则阴道流血,无阴道分泌物增多。入院行盆腔MRI平扫+增强(图1):右侧附件区实性占位,考虑阔韧带肌瘤可能,卵巢来源肿瘤不除外。2018年8月7日行“腹腔镜下探查+中转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化疗泵植入术”,术中见右侧输卵管伞端见菜花状肿块5×4×4 cm,质脆,触之易出血。术中病理提示“右输卵管”恶性肿瘤,倾向腺癌。术后病理提示“右输卵管”中分化浆液性乳头状癌。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癌Ⅱa。术后行安素泰静脉化疗+顺铂腹腔化疗,嘱患者择期再行化疗并定期随访。
例2:患者,女,61岁,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月余入院。患者现已绝经12年,绝经后有阴道异常出血。入院行盆腔MRI平扫+增强(图2):1.左侧附件区异常信号,考虑卵巢来源低度恶性肿瘤可能。2.子宫小肌瘤;子宫颈部潴留囊肿。2018年11月7号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增粗,质略硬。术中病理提示左侧输卵管低分化腺癌。术后病理提示“左输卵管”高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诊断为原发性输卵管癌Ia。嘱患者定期随访复查。
图1 例1患者MRI表现为:右侧附件区见一腊肠状异常信号,大小约44 mm×28 mm×22 mm,图A抑脂T2WI呈高信号,图B T1WI呈低信号,图C DWI呈明显高信号,图D 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图E、F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2 例2患者MRI表现为:左侧盆腔内见一大小约为20 mm×16 mm的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图a 抑脂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图b T1WI呈中等信号;图c DWI(b=800)呈高信号;图d ADC为低信号;图e、f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病率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14%~1.8%,因其少见且症状往往并不典型,临床上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随病情进展,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腹痛和盆腔肿块,称为输卵管癌“三联征”,但具有典型“三联征”的患者不足15%[2]。所以要对本病有足够认识,同时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能提高术前诊断率。目前为止并没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报道关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但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本病的MRI图像往往表现为附件区的囊实性肿块,多呈腊肠状或梭形,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3]。本组中例1表现为腊肠形,例2表现为梭形。当肿块较小时,诊断较难。因输卵管与卵巢临近,且输卵管癌较易累及卵巢,所以本病需与卵巢癌鉴别,本组两例均误诊为卵巢来源肿瘤。一般来说,输卵管癌以实性肿块为主,卵巢癌多为囊性肿块中有较多数量的实性成份。通过复习相关文献[4]和对本组2例输卵管癌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当发现附件区小的梭形、腊肠形的囊实性肿块,是输卵管癌较具特征的征象,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再结合临床病史,若有典型的“三联征”或是最常见的阴道排液,对于我们诊断输卵管癌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