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挤出还是挤入?
——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测算

2019-10-30刘建江石大千

中国软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房价房价效应

刘建江,石大千

(1.长沙理工大学 经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2.武汉大学 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1912)。21世纪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高房价也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的常态,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学者估计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高达0.99%[1]。但近20年来中国这种高度依赖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负作用已日益突显,诸如“华为逃离深圳”“曹德旺逃离中国”的报道,高房价与制造业持续低迷并存的现状,“做实业不如炒房”的困境与现实,几乎成为社会共识,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促使社会各界思考高房价企业创新的冲击[2]。突破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多种影响因素,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良好局势,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需要全方位研究高房价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双边影响。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及收益周期长等特点,其中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又成为企业创新面临的主要约束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3]。大量文献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4-7]、劳动力成本[8-10]、产业政策[11-12]、产权性质[13-15]、要素市场扭曲与市场化进程[16-19]以及市场环境与制度[20-21],都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比较重要的因素。

学者们在重点关注高房价对民居消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同时,也逐步关注到高房价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高房价被认为推高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与人力成本,同时也阻断了工业现代过程中用土地来换取工业成长的空间,挤压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22-23],挤占制造业企业投资且不利于其转型升级[24],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25-26],并削弱微观经济主体的创业创新动机[27]。Miao等(2012)[28]强调,房地产市场繁荣一方面通过提高企业拥有的房屋和土地价格,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另一方面使企业转而投资房地产行业,从而挤出研发资金,抑制企业创新。王文春等(2014)[29]分析了房价上涨对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和R&D的抑制作用,认为高房价弱化了企业创新动机。张杰等(2016)[30]从金融体系贷款期限结构视角研究房地产对企业创新的阻碍作用,验证了房地产部门投资增长→金融体系贷款期限结构→地区创新活动这一间接效应。Wang(2017)[31]研究了房价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房屋价格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且国有企业抑制作用比非国有企业大。余泳泽等(2017)[32]研究了房价上涨蔓延与限购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原因在于城市房价上涨会导致投资结构扭曲,通过对创新资金的“挤占效应”,抑制了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朱晨(2018)[33]基于劳动力成本视角分析了上海房价上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肯定了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

这些文献均一致认为房价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但也存在三个不足:(1)现有文献强调房价对创新的挤出效应,忽略了房价上涨还具有创新挤入效应。Miao等(2012)[30]的理论分析表明这两种效应存在,但并未对正效应进行证实或者度量。无论挤入效应是否具有主导地位,通过分析正反两种效应的相互影响,可针对性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促进创新的政策;(2)单纯研究房价对创新的影响,并未对这一影响的具体大小进行测度,不具有可观测性。度量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大小,将更具直观性,更有政策指导价值;(3)忽略了政府行为在房价上涨中的作用,因而对引起房价上涨的土地供应政策,以及影响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考量。实际上,长年的土地财政之下,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的资金资源,乐于掌控大量资金资源在推进大而快的投资项目的同时也带来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挤占了市场投资,使得整体效率受到负面影响。

本文的贡献在于:(1)以住房的双重属性为基础,提出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双向影响命题(1)李春风、刘建江(2017)的研究认为,房价上涨存在促进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也存在挤占居民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居民的消费偏好会随着房价上涨发生改变,房价上涨影响消费存在门槛效应,即房价温和上涨推动财富升值,提振消费信心,而房价上涨过快将施与居民压力,引致当前消费减少。,同时研究了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从而为理解房价对创新的影响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为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房价对社会创新的抑制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证支持;(2)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具体度量了房价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并进一步度量了这两种效应相互影响的净效应,从方法上丰富房价经济效应相关文献[32,34-36];(3)基于政府行为视角,对政府土地供给政策与政府影响下的金融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土地财政如何扼杀政府对创新活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有内在依赖高房价的动机,缺乏动力去提供服务于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从供给侧为解决房价负面影响提供了参考,丰富政府经济行为相关文献[25,40-41]。

如果说以高房价为典型特征的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严重挤压了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延缓的是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步骤,而“全民炒房”对企业创新乃至全社会的创新抑制,则可能延缓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步伐。正因为如此,厘清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双重效应,并采取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下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高房价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及假说;第三部分是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第四部分为实证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入挤出效应;第五部分进一步检验土地供给与金融发展对高房价与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后是结论及启示。

二、高房价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及研究假说

(一)房价高涨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

1.基于需求侧的创新抑制效应

房地产既有资本品的投资、投机、保值功能,又是大众居民的耐用消费必需品,为吃、穿、住、行四大基本消费需求之一,因而兼具消费品与投资品双重属性[42]。房价波动通过财富效应、挤出效应来影响市场需求基础与结构,并由此作用于企业创新。从需求侧来考察,企业产品的外部消费需求的扩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43]。市场需求规模可以通过分摊研发成本、促进专业分工以及提高研发动力促进企业创新[44-45]。以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与跨期选择理论入手来考察,对于消费性购房者,无论是首购住房还是改善性住房,房价上涨将促使其投入更多的当期资金来购买住房,也包括需要更多的按揭来购房,促使居民强化预防性储蓄动机[46],产生“房奴效应”[36],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沦为房奴,抑制当期消费[25,47],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对于租房者来说,高房价亦带来房租上涨的压力,加大其生活成本的支出,从而抑制当期消费。对于投资性购房者来说,在持续上涨的高房价预期下,市场投资性资金为追求未来房地产升值带来的财富增值,亦将减少当期消费而加大住房投资。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力量使得房价上涨产生抑制消费的效应,即为挤出效应[48-49]。Albuquerque等(2015)[50]认为,房价波动引致的冲击会导致消费需求变化16%左右,由此影响需求刺激创新的机制。从消费者异质性视角来看,房价上涨对消费的影响会因居民对住房属性的侧重不同产生差异,若侧重其投资品属性,最终影响会是挤出效应,抑制消费[51],并由此影响企业创新的市场潜力。同时,高房价影响居民消费支出方向和期限选择,如降低非住房品的消费,间接影响了其他消费,从而产生制造业结构调整效应。这种结构调整效应,倒逼家庭将储蓄用于购买创新程度较低的住房,由此抑制了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其他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居民收入可支配部分较少用于购买那些蕴含更多创新活动的高新技术产品,降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导致“内需所引致的创新”功能的失效,进而抑制企业的长期创新行为,对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

2.供给侧的创新抑制效应

从供给侧来说,这种创新抑制效应首先表现为高房价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机制。其原因有四个:一是缘于资产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社会资本资源的错配机制。房价的持续繁荣助推了房地产业的暴利,据吕江林(2010)[52]的测算,2008年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为7.4%,而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却高达28.7%,由此带来了显著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资源进入房地产业,进而挤出企业创新。从社会投资来看,2000-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基本上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前者高出后者4.3个百分点。受巨大的利润差额吸引,同时也为避免创新活动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不确定性,还驱使大量非房地产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务,获取快钱、热钱,甚至不少制造业上市公司也不安心主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比如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也去开发房地产项目。在这种非良性循环态势之下,房地产投资过度增长,产生类似于“荷兰病”的经济效应,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严重产能过剩,而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并促使企业将研发资源配置到房地产业务,企业创新活动受到抑制。Miao等(2012)[30]、王文春(2014)[31]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房价高涨产生的房地产泡沫会驱使生产性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不具有技术外溢性的房地产行业,进而挤出企业的研发投资。有学者强调,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型企业,忙于房地产业,无心主业,更无心创新[24]。二是缘于高房价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具备冒险性、创新性和开创性[53],是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行业间利润较为接近时,企业家会倾向于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来获得行业内的超额利润。但是房价高涨致使房地产行业利润率异常增加,相对于高风险的创新行为,企业家会更加偏好于投资房地产[54],进而对企业家精神产生扭曲,阻碍企业创新。三是缘于高房价之下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所导致。高房价与房地产业的膨胀直接带来了土地财政与政府对房地产税收的高度依赖,使本来应该由市场来配置的大量资金转由政府配置,从而亦产生资源配置的扭曲效应。尤其是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政府对创新活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高房价与房地产业膨胀,相关收入及财富增值部分,政府支配了大约70%。比如2011-2016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1.57万亿,占地方财政收入总额42.86万亿元的50.34%,这还不包括涉及中国房地产的11种税费收入,例如即房产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所带来的巨大财政收益面前,地方政府有内在的保持高房价的动机,有追求土地财政的内在动力,从而政府缺乏动力去提供创新性服务,也没有太多动力围绕制造业企业创新而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四是高房价与房地产业膨胀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制约非房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获得便利及提升获得成本,从而弱化非房企业的创新。以垄断性银行机构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房地产贷款期限结构与对国有企业贷款的所有制结构偏向效应,抑制对制造业部门的创新研发活动所需的长期投资资金供给,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创新活动造成更为突出的抑制效应,对制造业部门创新活动以及转型升级活动造成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房价畸高、房地产利润高企吸引银行贷款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造成非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房价上涨抬高土地价格导致企业生产营销成本上升;房价攀升导致工业建设用地指标竞争激烈,企业为为获得土地指标而投入资源加强政治关联,增加了企业的寻租成本。这种因高房价而造成了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和减少了企业现金流,强化了企业融资约束,迫使企业降低研发投入。

此外,房地产业的过度膨胀,导致大量房地产利益集团及相关收益者财富的急剧增长,炒房、投资性购房成为风尚,从而使广大社会公众热衷于房地产领域的快钱与热钱,“全民炒房”成风,使社会整体上失去围绕制造业而创新与创业的激情与动力。

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高房价通过消费抑制效应、资源配置扭曲效应以及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抑制作用,即高房价对企业创新存在挤出效应。

(二)房价高涨对企业创新的挤入效应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对企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即存在一定的挤入效应。这种挤入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房价温和上涨通过拉动消费需求所产生的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基于消费者异质性假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影响消费存在门槛效应,即房价温和上涨推动财富升值,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当然,房价上涨过快将增加居民生活与消费压力,引致当前消费减少[44,55]。21世纪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度成为支柱性产业,其所释放的巨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房价上涨还提高了房产持有的住房资产价值,居民倾向于增加当期消费,减少其他的预防性储蓄[56-57],可以起到一种缓冲储备的作用。消费需求规模的增加,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由此带来产业集聚效应并促进技术和知识溢出,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58]。

二是房价的温和上涨通过提升企业生产成本倒逼企业创新。当企业面对产品需求空间、获利空间缩小以及准入门槛升高时,为了避免被淘汰,倒逼效应会驱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或开拓新市场来赢得生存空间[59]。房价上升引起的企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加剧行业间竞争程度,促使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以节约成本。这种成本倒逼机制的传导渠道有三个:工资渠道。从直接渠道看,高房价直接提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尤其提升年轻工作者的压力,倒逼企业提高工资水平。从间接的渠道看,高房价一旦让工作者不能安居乐业,将驱动工作者流向房价低的地区,造成劳动力的区域紧缺,倒逼工资提升。土地使用成本渠道。高房价直接提高企业土地使用成本,从而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配套生产成本提升渠道。高房价增加企业间接生产成本,尤其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使用成本。在高房价与人口红利拐点双重叠加效应下,企业面临工资上涨与用工荒所产生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通过企业区际迁移来应对,一方面通过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来化解成本上升压力。任志成(2015)[60]认为,基于成本上升产生的倒逼机制则可以显著提升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新产品销售比重。

三是高房价所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创新活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回收期长,依据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逻辑,房价持续上涨,将大幅度提升企业抵押品(土地、厂房和拥有房产的企业)的价值,带来显著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外融资的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的能力[61],同时,由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存在,房价持续上涨也带动了社会更多的银行信贷,产生派生存款和贷款,更有利于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并推进企业创新[62-63]。 对于从事房地产业的企业本身来说,房价持续上涨时将产生更为明显融资缓解效应,商业银行亦将本能地扩大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规模,并由此推动它们扩大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决策,促进企业创新[64-67]。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房价温和上涨通过消费需求拉动效应、生产成本倒逼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等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促进作用,即房价上涨对企业创新具有挤入效应。

根据以上分析,房价上升对企业创新行为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同时存在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净效应为正还是为负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力量对比。

三、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双边随机前沿模型设计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表明,房价对企业创新存在正反两种效应,据此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企业创新的分解公式为:

innoit=i(xit)+ωit-uit+εit=i(xit)+ξit

=xit′δ+ξit

(1)

(2)

其中,Φ(•)和φ(•)分别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计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其他参数设定如下:

(3)

基于以上参数估计,在n个观测值样本中,估计极大似然函数可以表达为:

eβitΦ(ηit)]

(4)

其中,π=[β,συ,σω,σu]。进一步最大化似然函数(4),最终得出极大似然估计的所有参数值。此外,还需估计出ωit和uit,因此,进一步推导两者的条件密度函数:

f(ωit|ξit)=

(5)

f(uit|ξit)=

(6)

基于式(5)和式(6),可以估计出ωit和uit的条件期望:

(7)

(8)

利用式(7)和式(8)可以估计面临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企业的创新水平偏离前沿创新水平的绝对程度。为了方便比较,需要进一步将绝对程度值转换为房价正向效应和房价负向效应高于或者低于前沿水平的百分比,具体转换公式如下:

E(1-e-ωit|ξit)=1-

(9)

E(1-e-uit|ξit)=1-

(10)

进一步,基于式(9)和式(10)推导出房价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净效应:

NE=E(1-e-ωit|ξit)-E(1-e-uit|ξit)=E(e-uit-e-ωit|ξit)

(11)

(二)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1998-2016年省级层面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被解释变量为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特征变量包括资本密集度,用企业固定资产除以职工人数表示;房价数据,一般情形下选择住房平均价格、住房销售价格指数作为房价的代理变量较合适。借鉴况伟大(2011)[1]、刘建江等(2015)[44]的做法,我们使用住房平均价格作为其代理数据,初步计算公式是=(省级年度商品销售额*100)/(省级年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CPI定基指数);劳动生产率,用企业工业总产值除以职工人数衡量;企业规模,用销售产值的对数度量;企业绩效用利润总额与总产值的比重表示;资产负债比,以总资产除以总负债表示。同时,本文控制了省份特征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对数表示;人力资本水平,用人均受教育年限度量;城市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用区位熵指数表示;对外开放水平,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见表1)。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于1999-2017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四、实证检验

(一)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估计

1.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首先对计量模型(11)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第二列为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第三列至第九列为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并采用估计双边随机前沿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结果。第三列只加入企业特征变量,第四列同时加入省份特征变量,第五列和第六列在上述基础上逐步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第七列第八列分别控制房价因素以识别房价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最后一列同时控制房价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所设定的模型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对数似然函数值和极大似然比值,本文宜采用模型7进行后续方差分解分析和相应统计分析。

2.方差分解: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测算

根据表2模型7的回归结果,本文测算出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结果如表3。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估计结果为0.3878,挤入效应估计系数为0.2226,这使得E(ω-u)=σω-σu=-0.1652。综合效应表明,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大于房价的挤入效应,总体而言,房价上涨抑制了企业创新,使得企业创新水平低于前沿创新水平。从影响比重来看,前沿创新水平未能解释的总方差比重为0,而房价的挤出和挤入效应解释了企业创新总方差的全部,可见房价上涨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房价的挤出效应的影响占比高达75.21%,而房价的挤入效应只占24.79%。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受房价的负向影响超过了房价上涨的正向影响,房价的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实际企业创新水平相对负向偏离前沿企业创新水平。

表2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基本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值为t检验值,*,**和***分别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表3 方差分解:房价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3.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

为计算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使企业创新水平偏离前沿创新水平的程度,本文基于式(9)-式(11)进行估计,分别表示房价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使企业创新水平偏离前沿创新水平的百分比。并进一步计算房价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两者最终的净效应。表4的估计结果表明,平均而言,房价的挤入效应使实际企业创新水平高于前沿企业创新水平18.21%,而房价的挤出效应使创业企业创新水平降低27.46%,两者相互作用最终是实际企业创新水平低于前沿企业创新水平9.25%。这说明,由于房价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大小不同,如果企业前沿创新水平为100,但是最终获得的实际企业创新水平为80.75。根据本文样本数据计算,企业实际平均创新水平为6.2288,而企业本应提供的前沿创新水平为6.8049,相比降低了0.5762。

表4的第4列至第六列详细报告了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及二者净效应的分布状况。具体而言,在第一个四分位(Q1),房价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共同作用是1/4的企业实际创新水平下降了24%。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有能力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受到房价上涨导致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高利润吸引,这些企业纷纷涉足地产企业,从而挤出了研发资金投入,降低了创新水平。而没有足够能力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房价高涨推高企业劳动力成本,银行贷款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造成非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这些成本的上升将降低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产生融资约束,迫使企业降低研发投入,创新行为受到抑制。因此,对这部分企业而言,房价的挤出效应超过了挤入效应使得创新水平降低。然而,在第三个四分位(Q3),另有1/4的企业创新水平高于前沿创新水平,提高了6.21%。这些企业相对来说属于资金实力、企业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能够自由决定企业战略决策。就算涉足房地产也能够通过自身发展缓解房价影响的负面作用且还能够通过房价上涨的利润空间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因此,挤入效应超过了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正向净效应。但从总体而言,虽然部分企业能够缓解房价上涨的挤出效应,但大部分企业均受到房价上涨带来的挤出效应影响,从而房价普遍抑制了企业创新增长。

表4 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对企业创新影响效应估计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为直观呈现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及净效应具体分布情况,本文给出了三者的频数分布图。图1和图2表明无论是房价的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都表现出向右拖尾的分布特征,这说明少数省份的企业创新对房价波动较敏感。图2表明,受房价挤出效应的影响,企业创新在90%的位置仍有拖尾现象,而挤入效应的影响在60%的位置就消失了。这说明,房价的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大。图3表明,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相互作用的净效应显著大于0,不到10%省份的企业挤入效应占主要地位,而这些省份的企业一般都是发展能力较强或者受到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也就是说,超过90%省份的企业创新水平低于前沿创新水平。图1-图3表明,房价挤出效应对企业创新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

图1 房价挤入效应分布

图2 房价挤出效应分布

图3 房价净效应分布

(二)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时间特征

为进一步考虑本文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从年度特征和省份特征对房价的净效应进行估计。表5为房价净效应时间分布趋势。表4结果表明,房价的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相互作用的净效应在样本年分内均为负值,净效应大小在-5%~-13%之间。也就是说,房价的挤出效应超过了房价的挤入效应,房价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持续的负向抑制作用。平均而言,房价的挤出效应超过挤入效应使得企业创新偏离前沿创新水平9.25%。高房价之所以能够对企业创新产生如此持久的影响,主要在于:①自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价开始持续暴涨,大量资本受房地产行业高利润驱使,纷纷涌入房地产行业,从中央到县市,规模稍大点的企业几乎都染指房地产开发和经营[26,66]。高房价吸引过多的资源和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势必会挤出企业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降低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②大量企业进入房地产的同时,国家又实行限制性土地供应政策。房地产市场面临住房需求持续增加,而土地供给压缩,进一步推高房价,这又会强化企业认为房地产具有高利润的预期,资金和投资进一步涌入房地产行业。③中国金融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偏向,大型及国有企业更多受到金融机构青睐,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较严重的融资约束。如前所述,大量资金和投资被房地产吸附,面临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加难以为继。而创新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且具有高风险的活动,在融资约束较强的条件下,创新活动被大量挤出。因此,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存在这样一个循环:房价上涨-企业进入房地产-土地限供-房价进一步上涨-企业持续进入-大量资金被房地产吸附-强化企业融资约束-企业创新降低。在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环节:土地供给和金融系统。这两个环节都受到政府较强的干预和控制,后文将做进一步解释。

表5 房价对企业创新影响净效应的年度分布特征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三)房价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地区特征

本节估计房价净效应的省份分布和地区分布特征,估计结果如表6,图4-图6直观呈现了各省房价影响企业创新净效应的分布。从地区分布来看,三大地区房价净效应均为负值,表明房价上涨对三大地区企业创新均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东部、中部和西部房价的净效应呈现阶梯递增趋势,东部房价抑制创新的净效应最小,中部其次,西部最大。从房价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来看:①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无法解释区域差异,因为全国企业绝大部分均不同程度进入房地产行业;②融资约束和金融系统角度可以做出解释。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明显政策偏向,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及企业更多受到金融机构青睐,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小。就算企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金融系统的偏向型依然能够部分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所以房价上涨的抑制作用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企业并不是金融系统投向的重点,或者更多是风险较大的地区,这些地区企业获得的资金较东部地区少,从而企业发展面临较大融资约束。加上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企业同样会涌入房地产行业,进一加剧企业创新资金约束,从而最终强化了房价对企业创新的负向作用。从各地区内部省份净效应大小来看,东部省份房价的净效应普遍较中西部小,而西部省份房价抑制创新的净效应平均超-20%,远大于东中部地区省份,从而印证了上述分析。

表6 房价对企业创新影响净效应的地区分布特征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图4 东部省份房价净效应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图5 中部省份房价净效应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图6 西部省份房价净效应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五、土地供给与金融发展作用的进一步检验

正如第四部分第二节所分析,在房价影响企业创新的链条中,土地供给和金融发展是关键环节,而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房价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因此,从政府行为角度分析土地供给和金融发展在房价波动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简言之,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土地供给垄断给予地方政府极大权限利用土地供应获得收入。加上中央限制性土地供给政策,使得土地供给方式和政策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67]。而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表明,其又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且政策偏向性较强。在资本逐利动机驱动下,这种偏向型金融发展政策导致较强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市场和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中国金融发展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化程度远不足以满足企业生存发展需要,企业面临较强融资约束,至少对那些没有政治关联和发展资源的弱势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是否这两个因素会对房价的作用产生影响,下文利用随机前沿方法作进一步验证。

(一)土地供给的作用

上文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和限制性土地供给政策导致房价上涨,本文假设:土地供应较少的地区,房价上涨更快,房价抑制企业创新的净效应更大,反之则反是。这一假设的涵义在于,土地供应导致房价上涨,会进一步强化房价影响创新的作用。前文分析已经表明,房价的双边影响以抑制作用占主导,而在土地供应视角下依然会强化这一抑制作用,区别在于净效应在不同供应量下的差异。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划分土地供应高组和低组,以区分不同土地供应量的作用。通过将土地供应三等分和四等分(未报告)估计结果和二等分无显著差异。二等分和三等分结果如表7和表8,结果表明不同土地供应量地区的企业房价的挤出效应显著大于挤入效应,净效应为负,表明房价抑制了企业创新。而土地供应低组房价的净效应要高于土地供应高组房价的净效应,从而验证了前文假设,土地供应量强化了房价的挤出效应。

(二)金融发展的作用

从金融发展角度而言,金融市场发展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充足资金,且金融市场效率提高可以为企业创新融资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金融市场效率和市场化提高同时有利于行业利润迅速回归平均水平,从而避免泡沫产生,创新环境也更具有稳定性。而在政府干预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并不完善,二元结构、偏向型金融政策和金融抑制都削弱了金融市场效率。在企业面临较强融资约束的条件下,金融市场低效会抑制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作用。

表7 土地供给对房价净效应的影响(二等分)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表8 土地供给对房价净效应的影响(三等分)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结合房地产市场而言,如今房地产是热门行业,即便明天有新的热点行业替代房地产行业,企业仍可以凭借自身的融资优势攫取高额回报。问题可能并不在于降低房价减少泡沫,关键在于通过提高金融行业的竞争程度,以提升整个融资市场的运作效率,使行业间的利润水平可以很快趋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企业凭借自身的融资能力寻租的机会[31]。在这其中,金融系统发挥着调节器的作用。

因此,本文假设:相比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房价对创新的抑制效应较低。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按金融发展程度和金融发展效率将样本划分为高组和低组。金融发展水平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划分,金融发展效率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划分[68]。估计结果如表9和表10,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房价挤出创新的净效应较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不同分位数水平上具有同样效应。以金融发展效率分组的结果同样表明,金融发展效率较高地区的企业房价的净效应小于金融发展效率较低地区的企业。以上结果说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可以部分弱化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验证了上述假设。

表9 金融发展水平对房价净效应的影响

表10 金融发展效率对房价净效应的影响

六、结论与启示

在住房消费品与投资品双重属性的基础之上,本文从需求侧与供给侧分析了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双边效应,通过分析高房价与土地财政和融资体系的联系进一步分析高房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利用1998-2016年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验证了房价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双边效应。基于此,我们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房价对企业创新挤出效应、挤入效应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净效应大小。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本文通过机理分析识别出房价对创新的双边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房价的挤出效应使企业创新低于前沿创新水平27.46%,挤入效应使企业创新高于前沿创新水平18.21%,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实际企业创新水平低于前沿企业创新水平9.25%;②房价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净效应在不同年份均为负值,东中西部地区房价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呈递增趋势,且不同省份企业创新水平低于前沿水平的状况并未显著改善,房价的挤出效应仍然占主导地位;③基于政府行为角度,本文从土地供应和金融发展两个层面分析这两者对房价影响创新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土地供应量较少的地区房价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大于土地供应量较多的地区,而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效率较高的地区房价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小于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效率较低的地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控制房价平稳增长,以及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①通过房地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持续性,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损害经济增长质量,抑制企业和地区创新,从而削弱经济体系的长期竞争力,不利于新时代下高质量增长目标的实现。②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发展现状,改变土地供应方式和偏向性将有助于平抑房价波动。对房价增长过快的城市和地区适度加大土地供应量,不仅可以从供给侧解决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从需求侧满足民众不断上升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改变土地供给区域偏向性,将土地投向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集中的东部地区,而不是中西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相对稀疏的地区,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房价增长区域结构。③地方政府亟待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减轻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和因人制宜实施限购政策具有合理性,地方政府要着重抑制投资性房地产需求,鼓励和保护消费性住房需求,从而真正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④要不断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质量,着力解决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及金融体系垄断性带来的金融抑制问题。工业企业投向房地产行业是由于其高利润,而房地产行业长期保持高利润增长状态在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效率低下不足以满足企业按市场化机制融资的需求。优势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身融资能力获取寻租机会保持高利润,最终一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很难回归到行业平均水平。因此,要激励企业创新关键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金融发展效率改善,都是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高房价房价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盛松成:什么才是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真正原因?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懒马效应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叶檀:个税改革到底会不会推高房价?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2016房价“涨”声响起
房价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