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皮脂腺异位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附国内19例报告)

2019-10-30徐佰国孟祥伟孙逊刘磊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皮脂腺食管炎异位

徐佰国,孟祥伟,孙逊,刘磊

[1.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 消化内科,天津 300170; 2.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消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食管皮脂腺异位为临床少见病变,常误诊为黄色瘤、脂肪瘤、霉菌性食管炎、食管白斑等疾病,误诊率高。当前文献报道多以个案报道为主,未能系统分析该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多数临床、内镜和病理医生对该病尚未形成系统认知。笔者收集5例食管皮脂腺异位病例,并复习国内相关文献报道14例,综合分析和认识食管异位皮脂腺的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17年1月之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并行镜下病理确诊为食管皮脂腺异位的患者5例(其中已发表3例[1])。并检索国内相关文献中报道的病例临床、内镜和病理等资料,以食管皮脂腺(esophagus sebaceous glands)、皮脂腺异位(ectopic sebaceous glands)为检索词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 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1990年1月-2017年1月。另外,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病例。共检索到17例,其中包含既往笔者报道3例[1]及当前国内发表的可查文献10 篇14例[2-11],结合此次报道2例分析,其中男15例(78.95%),女4例(21.05%),男女比例为3.75 ∶1.00;中青年16例(84.21%),老年患者3例(15.79%),年龄27~67 岁,平均46.37 岁。

1.2 就诊症状及体征

所有患者中,无临床症状2例,上腹痛6例,上腹部不适5例,反酸烧心3例,胸骨后哽咽感、进食异物感和胃胀各1例。11例有发病时间记录,5 d~2年不等,平均8.08 个月。有查体记录者均无阳性体征。

1.3 内镜资料分析

内镜下描述食管病变部位、形态、数量、大小、质地和颜色等。部分病例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和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

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组织标本均常规固定、脱水、切片,进行HE 染色。

1.5 观察指标

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就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随访情况等。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患者多以上腹痛、上腹部不适、反酸烧心、胸骨后哽咽感和进食异物感等症状就诊,症状多可被并存的其他食管、胃部病变所解释。其中,胸骨后哽咽感、进食异物感与食管多发性皮脂腺异位相关性强。

2.2 内镜表现

2.2.1 内镜下表现及诊断 病灶以食管中下段居多,表面可光滑或粗糙,多呈颗粒样改变,(淡)黄色、灰白色或黄白色,弹性好,组织软,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典型镜下表现:食管中下段散在多发0.2~0.4 cm 扁平黄白色结节,组织软,弹性好。见图1。其中8例为单一黏膜隆起型病变,余为散在、多发黏膜隆起型病变,大小通常为0.1 cm×0.3 cm~0.4 cm×0.4 cm,最大可达0.6 cm×0.7 cm。其中,2例EUS 提示黏膜下肿物,黏膜层呈中等偏强回声;1例行AFI 检查,病变呈粉红色荧光;1例行NBI 检查,病变呈淡黄色颗粒样改变,易与周围组织区分。针对黏膜改变进行镜下诊断(部分病例未提及诊断):黄色(斑)瘤(和)或脂肪瘤8例,食管黏膜(隆起)改变2例,食管结节增生、考虑乳头状瘤可能性大、黏膜下肿物、霉菌性食管炎、食管颗粒样病变和食管白斑各1例。上述各例中,7例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LA~A 级)。

2.2.2 病变部位 有精确记录距门齿位置(cm)者13例,直接定位食管分段者8例。其中,上段1例,中段6例,下段7例,中下段3例,全段食管分布 2例。

2.3 病理诊断

全部病理均符合皮脂腺镜下表现:皮脂腺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小,常呈团或簇巢状生长,可呈分叶状结构,部分呈空泡状改变。典型皮脂腺活检病理特征: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之黏膜组织,于固有膜内见多个皮脂腺小叶,中心为成熟的皮脂腺细胞;皮脂腺细胞胞浆淡染,呈空泡状,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部。见图2。1例为幼稚皮脂腺细胞,1例除皮脂腺外还发现异位汗腺,其中7例符合成熟皮脂腺细胞改变。病变位于黏膜层5例,固有肌层4例,1例位于固有层及黏膜层中,余未作描述。多数病理组织中均可见鳞状上皮及其增生,其中10例伴淋巴细胞浸润或聚集,2例明确存在食管炎。

图1 食管皮脂腺异位的内镜下表现Fig.1 Endoscopic performance of esophageal ectopic sebaceous glands

图2 食管皮脂腺异位的活检病理 (HE×100)Fig.2 Biopsy pathology of esophageal ectopic sebaceous glands (HE×100)

2.4 治疗方法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3例行活检基本钳除,其他中心1例行内镜下完整切除,15例未提及处理(仅病理活检)。

2.5 预后

5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患者随访1~5年,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均未见病变增大、增多等改变,其他文献中均未见随访情况报道。

3 讨论

皮脂腺异位症也叫迷脂症。由FORDYCE 在1896年最先描述,故又称为Fordyce 病[12]。该病是由于皮脂腺发育的生理性变性和皮脂腺增生所致。本病病因不明,发生于食管黏膜者称之为食管异位皮脂腺,临床少见。关于该病的报道自有文献记载以来不超过40例[13],发生于食管黏膜的患者,常因其他疾病或体检行胃镜检查被首诊医生发现,常误诊为其他病变。

本研究资料显示,该病平均年龄46.37 岁,中青年16例(84.21%),与WEI 等[14]报道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 岁不同,但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该病常无临床症状[15],本资料中多数病例有上腹不适、胀痛等症状,但均可被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病变所解释;胸骨后哽咽感、进食异物感症状,未见其他可以解释的食管、胃部病变,考虑与该病相关性强。有文献[16]报道,食管皮脂腺异位的患者可以出现胃食管反流病及其相关症状,且抗反流治疗可获益。本研究显示,2例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与文献[16]报道一致。

文献报道病变可以是孤立的或多灶性,有时可呈弥漫的[17],形态可为隆起型、分叶状[18]。内镜下表现多为位于食管中下段的多灶、黄色黏膜病变。本研究中,病变部位与文献[18]报道基本一致,但有位于食管上段病例出现,病灶单多发比例接近0.42 ∶1.00,与文献[18]报道略有不同。本病临床上应与黄色瘤、真菌性食管炎、特别是浅表型食管癌等鉴别。黄色瘤内镜下表现为黄色斑,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数量少,常为单发;真菌性食管炎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食道黏膜有点状、簇状、斑片状或弥漫分布的白色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伪膜覆盖,伪膜不能被清洗掉。浅表型食管癌早期镜下可表现为食管黏膜有局限性隆起、充血和糜烂等。食管异位皮脂腺病理检查,镜下见成熟皮脂腺位于鳞状上皮黏膜固有层或上皮内,易确诊[10]。国内资料显示[1-5,8-10],在细胞成熟度方面,以成熟皮脂腺细胞多见,但亦可见幼稚皮脂腺细胞1例[6],病灶多位于黏膜层、固有肌层。

该病临床少见,流行病学发病率为0.05%[15],病灶易为医生忽视。因此,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小的隆起性病变,若表面光滑或粗糙,呈颗粒样改变、(淡)黄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时,应积极行内镜下活检,以明确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对于食管异位皮脂腺的多数患者,如病理HE 染色未见炎症及癌变常无需治疗,跟踪调查内镜下亦未见数量和大小的明显变化[17]。本资料中,5例本院患者随访1~5年,1例失访,随访4例均未见病变增大、增多等改变,提示本病预后良好。该病近期随访预后良好,对于病变远期的发展及预后仍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皮脂腺食管炎异位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长了粉瘤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