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出陕西“最贵”的小麦种子
2019-10-29史俊斌张琳
史俊斌 张琳
为乡亲吃上白面馍馍学农
吉万全出生在陕西黄河岸边的一户农家,家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灾害频发的记忆深植在他脑中,至今难以忘怀。
“小时候,家里的小麦每亩地年产量不到150千克,交了公粮后根本不够全家9口人吃。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白面馍馍,我那时就想什么时候乡亲们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就好了!”他笑着回忆道。
一心想让乡亲吃上白面馍馍的吉万全,1979年考入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后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
硕士毕业后,吉万全有幸成为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薛秀庄团队成员,他参与研制的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为小麦性状分析和外源基因导入提供了更便捷的方法。该成果于1993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成绩亮眼,但其背后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在吉万全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几个装满麦粒的小瓶子,上面标注着“西农509”“西农529”“西农511”……
“这些都是小麦品种。”吉万全说,“一个品种从选育培养到审定,再到上市,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孕育”,当属“西农511”。
从2006年杂交组合,到2015年通过省审,再到2018年通过国审,为“孕育”出“西农511”,吉万全及其团队13年间,几乎每年都有100多天奔波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5个省的60多个试验点。
“河南、江苏、安徽、湖北,这几个地方的试验点,吉万全老师每年春天要跑一次,冬天还要再去一次。基本上每年5月份之前,也就是小麦选种前,他就不在家待了,一直在外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吉万全的一个学生回忆道。
断然拒绝企业百万转让费
2019年5月,陕西省渭南市华西镇西渭北村大唐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麦田碧浪如茵。这里在一年前就种上了“西农511”,穗实秆壮的小麦一下子吸引了前来实地考察的专家。
“看到这么喜人的长势,我非常高兴!”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走到田间说,“‘西农511在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肆虐期间都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从众多小麦品种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
对于这些外界的赞扬,吉万全表现得很谦虚。“我更看重成果是不是真能为农户增产、增收,是不是给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其他的并不重要。”他说。
数十年的田间奔波,换来了成果,也带来了病痛。
“选种期间,在地里蹲时间久了,吉万全老师一站起来,我们就听见他全身多处关节‘咯吱咯吱地响,但吉万全老师依然非常投入,一忙起来就什么都不顾。”吉万全的学生说。
“这就是‘农民职业病,下田多了都会得的,没什么。”吉万全顿了顿说道,“再说,只有洒出‘真心血才能换来‘金种子。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我就想用我所学的知识,为农民培育出既好吃又产量高的品种。”
除了“西农511”,吉万全还培育出“西农518”“西农519”“陕麦159”“陕麦150”“远丰175”等5个省审品种。此外,他还在《遗传学报》《作物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著作三部。
不仅要培育出好种子,还要用好它们。“要把好种子,种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吉万全常对团队成员如是说。
2017年,某家企业出价400万元,希望独占“西农511”的技术成果,并主动对吉万全的助手说:“我们直接给你们课题组300万元,你们自由支配,余下的100万元上报学校,你们把成果私下转让给我。”
当助手把这些话转告给吉万全时,他毅然说道:“国家给咱经费做科研,咱们就要为国家做事,我们不可能这么做!”
把国产种子送出国门
20世纪90年代,吉万全赴加拿大植物研究中心深造,后学成归国。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都会出国进行考察或学术交流。彼时,我国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待遇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极大。那时的吉万全常会收到国外同行抛来的橄榄枝,但他从没心动过。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黄土地走出来,根永远在中国。国外再好,也是异国他乡;条件再好,研究出来的东西也是人家的。在自己的国家,做出来的每项成果都是我们自己的,都是对祖国的贡献。”吉万全说,“我相信,我们的小麦育种技术终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那一天。”
吉萬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事小麦育种研究三十多年,吉万全团队培育出优质强筋、绿色抗病新品种7个;他带领的团队通过将小麦与稀有野草杂交,研发出的6种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亩产量能达到500~600千克。
“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对粮食要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促使种子研发技术不断提升。”吉万全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搞小麦育种,主要看产量和抗病抗倒伏,现在都追求优质和健康,近几年通过航天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的彩色小麦,包含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很受老百姓欢迎。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国产种子,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我们国家的小麦育种技术,与国际相比,已经从跟跑、并跑发展到现在有些领域占据领跑位置,我们研制的种子在气候条件相似的中亚、东亚等国家很有竞争力。”吉万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