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初唐考古发现谈半臂造型特征研究

2019-10-29杨书恒毛艺坛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10期
关键词:款式

杨书恒,乔 洪,毛艺坛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经济上极大繁荣,在思想文化上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开明态度,带来服饰文化的绚烂多姿。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女性受到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勇敢地摆脱传统的束缚,不断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的解放。半臂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发展成为唐代贵族女性的流行服饰,最后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半臂在唐代的发展,尤其在唐代宫廷女性中的流行向我们展现了唐代女性追逐时尚、彰显自身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以及大胆反抗传统束缚的生命境界。

1 初唐半臂的造型特征

初唐时期,半臂根据领口造型分类,大致可划分为无领式半臂、套头式半臂、交领式半臂、翻领式半臂。袖长在肩与肘之间变化,衣长至腰,穿着时将门襟的系带打结置于胸前。唐半臂,多穿在衫襦之外。早期的半臂受隋朝服饰的影响,通过不断的改良,在宫廷广泛传播,唐代传至民间,成为初唐服饰的一大亮点,历久不衰。

1.1 初唐半臂基本结构分析

在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基础之上,半臂在唐代开明、交融的服饰文化氛围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初唐女子流行之服。在四川永丰、忠县汉墓出土的服饰俑皆襦衫外着半臂,可见这一款式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唐半臂属于中华传统服饰结构中的十字形平面结构,在裁剪时以通袖线和前后片中心线为基本轴,裁剪成平面十字形轮廓[1]。剪裁时以衣长方向为经纱方向,前后片连裁,整个衣身为一个完整的裁片。然后再进行领围的裁剪,将前后片面料沿通袖线对折,上下齐平,部分半臂前短后长,造型更加合理美观。将折叠好的凸字形裁片沿通袖线分开前后片,定出领口宽度,留出缝份量裁剪出领口。半臂通袖的尺寸应小于布匹的幅宽,袖长在肩与肘之间做长短变化,衣身裁片与袖口裁片在整体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割。表1为半臂结构分析表,以坦领半臂为例,袒领半臂领口低于胸部,领口圆润平滑,似矩形;腰部线条贴合人体,下摆呈外放状,能达到一种修饰腰部的作用,整体较为宽松。裁片强调面料的完整性,半臂这种十字造型是中国传统服装最为典型的结构特征形式,传达出中国的“惜物节用”理念,在封建思想和传统审美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1.2 初唐半臂基本款式分析

初唐代半臂的流行,没有遵循固定的款式,由领型、袖口、衣身3个主体部分进行搭配重组。按领型划分为无领式半臂、U形领式半臂、V领式半臂、鸡心领式半臂,领口造型以U形、V形领较为常见[2];按袖口划分为平口宽袖和窄袖,衣袖的长度也各不相同,半臂袖长从肘部至肩部不等,最长可至肘部,最短仅过肩。一般“半臂”在袖口和下摆加缘为饰,袖口上一般添加褶裥花边,花边宽度不定,一般超过5 cm;按衣身划分为套头式、开襟式,部分有和衣服同样花纹的领缘。初唐时期的半臂廓形较小,穿着贴身,U型套头半臂居多,而在唐末,半臂多使用对领的样式。初唐半臂为流行之服,款式变得多样化,是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本半臂款式进行梳理,半臂常见款式见表2。

表1 半臂结构分析表

表2 半臂常见款式分析表

2 初唐半臂面料分析

从初唐到盛唐,半臂经久不衰。最开始为唐代贵族女性的流行服饰,最后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在《旧唐书·舆服制》中有记载“女史则半臂襦裙”,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便是对女子穿着半臂时的描述[3],由此可见当时半臂流行范围之广。唐代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逐渐扩大,文化、技术的交融使面料变得多样化。

2.1 初唐锦半臂

唐代半臂中锦面料占很大比例,从《唐六典》记载可知,唐朝各道都设立织绫局,生产丝织品。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出土的大量图案精美、色彩绚丽的织绵文物,可见唐代的纺织业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新唐书中还记载有“半臂锦”一词,可见唐代已有专门为制作半臂而生产的面料。专供制作半臂所用的面料色彩鲜艳,纹样精美,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半臂也常用质地较厚的织锦来制作,因为织锦的质地较为厚实,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图1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就是传统的十字型结构,用一幅完整的蜀锦裁剪制作而成,当见时锦半臂的华丽程度。

半臂还有使用“蛮锦”制作的,唐张碧的诗中所描绘“五陵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诗句中所提到的“蛮锦”,就是仿西域的彩色织锦。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尊女俑(图2),内穿短褥,下穿长裙,外罩一件交领半臂,半臂上为联珠纹样,可以看出是典型的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初唐锦半臂纹样分类见表3。

图1 唐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

图2 唐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女舞俑

纹样名称半臂实物单个纹样纹样描述联珠团窠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泥头木身著衣俑,内穿短褥,下穿长裙,外罩一件交领半臂连珠对鸟纹锦中亚出土,流散到美国的童服半臂。没见到系带缠枝花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30号发掘的唐舞乐屏风绢画,画中女子半臂色彩明艳,以五色退晕绘缠枝宝花黄地团窠宝花纹甘肃博物馆黄地团窠宝花纹半臂。主花为单朵绽放的宝华, 一朵即成团窠, 宾花为宝华组成的十字花红地中窠花瓣对鹅纹锦甘肃博物馆红地中窠花瓣对鹅纹锦(衣物残片)红地方格对鹿纹锦甘肃博物馆红地方格对鹿纹锦(衣物残片)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成都市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缠枝宝相团窠花卉纹锦半臂绿地葡萄唐草纹半臂日本正仓院绿地葡萄唐草纹半臂中窠联珠凤鸟纹中窠联珠凤鸟纹半臂(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宽92 cm,长67 cm,肩宽60 cm,团窠直径22 cm彩绘狮子花鸟纹日本正仓院藏的彩绘狮子花鸟纹半臂

2.2 初唐蹙金绣半臂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蹙金绣实物。“蹙”有皱、缩之意,“蹙金绣”是在表面采用金线刺绣,形成皱纹状,绣制而成紧密均贴的刺绣服饰。唐代贵族社会有流行用金的习尚,蹙金绣作为一种刺绣加金技艺受到贵族社会的重视,因此蹙金的服饰在唐代宫廷贵族妇女中流行甚广。在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中“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4]可见唐代贵族广泛使用蹙金绣。

以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紫红罗地蹙金绣拜垫(图3)和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图4)为代表进行量化分析。出土的半臂采用紫红罗地技法制作而成,紫红与金色对比强烈,显得庄重、大气。所谓的紫红罗地技法就是用紫红色的绞罗织物作为这套衣物的基本底料,然后运用蹙金绣技法在面料之上做立体刺绣。半臂上用金线绣出折枝花纹,熠熠生辉。拜垫正面绣重瓣宝相金莲,四边绣二方连续如意云,金色的绣线在紫红罗地的对比之下显得富丽堂皇。蹙金绣工艺要求极高,对金线的处理及图案的绘制都有严苛的标准,制作步骤极其繁杂,蹙金绣是刺绣中质地最为紧密、形态最美的技法。所绘图案精细到如画家用笔,圆韧挺拔,代表了唐代最高的丝织技艺水平。丝织物上加金线织绣,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在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有提到“局衣金缕”,唐代这一蹙金技法是对织物加金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图3 法门寺地宫紫红罗地蹙金绣地宫拜垫

通过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典型的唐代半臂测量可得,两袖展开时,袖长为14.1 cm、右袖口宽4.7 cm、左袖口宽4.3 cm、衣身长6.5 cm、领口宽0.9 cm、领缘宽0.4~0.5 cm、领围长12 cm[5]。绣地非常匀密,以紫红色的绞罗织物作为这套衣物的基本底料,整个衣身运用蹙金绣技法绣满折枝花,每朵簇金小花中间点缀一颗红宝珠。整体造型为平面十字型结构,袖口宽大,袖长较短,呈对襟式,有和衣服同样花纹的领缘,领上左右边相间绣如意云状纹饰。这件蹙金绣半臂衣长较短,仅过胸,呈对开襟状态,能够很好地抬升人的腰节线,拉长人的比例,体现人体的自然美。衣服上用金线盘结形成象征吉祥如意的折枝花,唐代富丽堂皇的风韵神采和大胆开放的时尚追求在这件衣服上均可体现。

图4 法门寺地宫半臂上衣图

3 初唐半臂穿着方式实例探析

唐代有内着半臂之法,是将半臂穿在褥袄袍衫之内,这是符合礼制的一穿着方式。如甘薯博物馆的唐三彩服饰俑(图5),外着长袍,在肩部有明显的半臂凸起轮廓。陕西永泰公主墓中东次间石刻画中,侍女着男装,内穿对襟半臂,外套袍服,腰系革带,手臂处也有明显隆起,即内着半臂之故[6],内着半臂时,半臂做内衣功能使用。半臂的款式在于袖口、领口的造型变化,以及衣身的长短变化。不同款式的半臂具有不同的功能性,从而决定了不同的穿搭方式。唐三彩胡人俑(图6)、唐永泰公主墓男装女侍以及韦洞墓石撑线雕人物衣服在肩部均明显呈现出半臂的轮廓,这就是半臂的真实写照(图7)。

图5 半臂外套衫子

图6 唐三彩胡人俑

唐代半臂在贵族阶层较为流行,主要和上褥、长裙搭配穿着,一般穿在上褥之外。半臂与上褥都属于传统的中华十字型结构,两者在内外穿搭上具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半臂与上襦款式图如图8所示。

上褥外套半臂,下穿长裙。半臂可束于裙内,也可直接露出下摆。上褥下裙,裙长可及地也可露出鞋面,便于日常行走。穿着时在门襟处用系带打结或用扣襻固定。上短下长的搭配使整个身体比例拉长,视觉上给人以纤长的感觉,短襦上罩紧身半臂,多层衣物束于半臂内,能有效减少多层衣物的累赘,使整体腰身贴服于人体,形成收腰效果,更好地展现出女子纤细腰身和丰满胸部,体现女性的婀娜之美。女子上褥下裙,便于活动,在唐永泰公主墓中,侍女外着半臂,显得特别前卫、干练。半臂袖与上褥袖、长裙穿着示意图如图9所示。

图7 唐永泰主墓

图8 半臂与上褥款式图

(a)半臂束于裙内 (b)半臂于裙外图9 半臂与上褥袖、长裙穿着示意图

4 唐代半臂的功能分析

由于半臂造型的独特性与合理性,使其具有特殊的性能。唐半臂做工精细,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半臂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对于穿着袒领、低胸装的女性来说,外罩一件半臂,遮掩身体的某些部位,视觉效果更佳。半臂,袖长及肘,长至腰间[7],半臂独特的造型能避免多层衣袖导致的行动不便,短小的袖型便于劳作(图10)。在制作工艺上,半臂可由单衣加入棉絮,成为可以御寒的夹衣。半臂小巧轻便,冬季穿可保暖御寒,夏季穿则透气遮阳,色彩华丽、层次感鲜明的织锦装饰性也极强。因此半臂在满足基本美学要求的同时,又可满足功能性要求。唐代前期女装上衣较窄小适合外罩半臂,为宫中女侍之服,因其便利性广泛流传至民间。唐代中晚期随着女装廓形的不断增大,外着的半臂已不再适合穿着,因此穿着的人也逐渐减少。

图10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唐代着半臂纤夫

5 结语

通过研究法门寺出土的蹙金半臂实物和相关历史文献,分析唐代盛极一时的半臂结构,根据造型特征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穿着的组合关系。从初唐流行的半臂中发现当时服饰结构文化中所体现的惜物节用理念,感受唐朝包容与开放自由的服饰文化氛围。作为当代设计师应立足于唐代丰富服饰文化遗产,更好地复兴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的复兴任务艰巨而漫长,绝非一蹴而就,为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服饰文化,必须要构筑更加详尽的结构理论作为支撑,潜心调研,不断积累。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做具有中国文化的创新型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再结合,是当代设计师做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必须关注的切实问题。

猜你喜欢

款式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Implicit Attribute Recognition of Online Clothing Reviews Based on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基于零浪费理念下的服装款式设计研究
Dream Bag
款式
款式
最火的单品款式
最好的自己
初为人母的着装困扰
Jumpsuit:时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