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水力特性研究

2019-10-29徐建荣陶俊佳

中国水利 2019年18期
关键词:泄洪洞边墙模型试验

徐建荣,彭 育,薛 阳,陶俊佳,都 辉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11122,杭州)

一、概 述

白鹤滩水电站3条泄洪洞均布置在左岸,采用进口短有压接龙落尾型式的长无压隧洞,由进口闸门段、上平段、龙落尾段和挑流鼻坎组成。3条洞长度分别为2317.0 m,2258.5 m和2170.0m,单洞最大泄量4100m3/s,最大流速达45 m/s。进口为短有压进水口,控制闸门孔口尺寸15 m×9.5 m(宽×高),进口底槛高程 770 m,设计水头57.83 m。无压洞段为城门洞形,断面尺寸为 15 m×18 m(宽×高),直墙高14 m。上平段底坡为1.5%,上平段末端通过渥奇曲线与龙落尾段陡坡相接,陡坡段沿程共设置3道掺气坎,泄洪洞出口高程650 m,分别采用斜切坎和扭曲鼻坎挑流。

二、压坡曲线对泄洪洞进口段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有压进口段在弧形工作闸门上游设有平板事故闸门,事故闸门与工作闸门之间的顶部压坡坡比原设计为1∶4,通过常规水工模型试验和闸门水力学模型试验发现,泄洪洞正常泄洪时进口段压强分布均匀,流态平顺,但在事故闸门动水关闭过程中,当工作闸门开度为25%~50%时,门后回溯水流冲击事故闸门下游面板。为改善事故闸门动水关闭过程中的不利水流流态,将顶部压坡由1∶4调整为1∶5,压坡长度由10 m增至12.5 m。调整后的有压进口段体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闸门后水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进口体型的合理性,对有压进口段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从有压进口段流线及等流速线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进口段水流流线平顺,流速分布均匀,随着压坡段断面收缩,流速逐渐加大。从有压段末端断面流速分布(见图2)也可以看出,有压段末端的流速分布均匀。进口段无负压出现,水流空化数均大于0.3。研究结果表明,泄洪洞进口体型合理。

三、上平段底坡的选择

泄洪洞上平段单洞最大长度为1908 m,为同类工程中最长的无压缓坡洞。泄洪洞是白鹤滩工程宣泄常年洪水最主要的泄洪通道之一,要求泄洪洞在防洪限制水位下具备一定的泄流能力,进口底板应位于防洪限制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因而上平段全段流速较大,存在空化空蚀风险。泄洪洞单宽流量高达 272 m3/(s·m), 上平段掺气试验研究发现,当上游库水位在防洪限制水位785 m至正常蓄水位825 m之间时,掺气坎下游难以形成稳定的掺气底空腔,通气孔完全被回溯水流封堵,不能正常工作。即使上游水位超过正常蓄水位,回溯水流强度虽有所减弱,但掺气底空腔的有效长度仍较小。由此可见,难以保证各种泄洪工况下设在上平段的掺气坎能正常工作,而高速水流下的掺气坎一旦不能正常工作,将成为空化空蚀破坏的潜在源。因此,大单宽流量、高流速、小弗氏数、长距离缓坡度条件下的泄洪洞上平段不宜设置掺气坎。经过多方案计算和试验比较,上平段底板纵坡坡比采用1.5%。此坡比下在工作闸门在600 m后的洞内流态达到近似均匀流状态,断面平均流速至上平段末端已逐渐降至26 m/s左右,水流空化数不低于0.41,上平段发生空蚀破坏的风险较小。

图1 有压进口段流线及等流速线分布图

图2 有压段末端断面流速分布

四、龙落尾段掺气坎研究

1.掺气位置及数量的确定

白鹤滩泄洪洞龙落尾段水流流速高达45 m/s,极易发生空化空蚀破坏,是泄洪洞设计面临的重要技术难题,强迫掺气减蚀措施是防止过流面遭受空蚀破坏的常用手段。掺气坎的位置和数量,根据水流流速、易发生空化的部位及每级掺气坎能保护的范围等因素综合确定。

由于渥奇曲线末端后的流速已经超过30 m/s,其下游斜坡段最小空化数为0.24,因此第一道掺气坎应布置在渥奇曲线末端。一般情况下,掺气设施能覆盖保护的长度在反弧段为 70~100 m,在平直段为 100~150 m。#1和#2泄洪洞的陡坡段长约260 m,反弧段末端直接连挑流鼻坎,分别在陡坡段中部、反弧起点上游45 m处设置第二道和第三道掺气设施,3道掺气设施保护的水平长度分别为100 m、110 m和110 m。#3泄洪洞的陡坡段长约220 m,反弧段下游连接长约120 m的斜坡段,在陡坡段中部和反弧末端分别设置第二、三道掺气设施,3道掺气设施保护的水平长度分别为100 m、150 m和120 m。

2.底掺气坎体型研究

泄洪洞单宽流量大、水深厚,为提高渥奇曲线及其下游斜坡段底板压力,龙落尾段采用了1∶3.72和1∶4的较缓底坡,增大了底掺气坎体型的设计难度。常规的掺气槽型式易积水,单纯采用挑坎掺气或者跌坎掺气难以实现龙落尾段的有效掺气。根据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底掺气设施采用了挑坎加跌坎型式。位于渥奇曲线末端的第一道掺气坎处,水流流速约30 m/s,但由于水较深,弗氏数相对较小,受跌坎下游底坡影响,底空腔回水较明显。该道底掺气坎采用了“跌坎+坎后变底坡”的型式,减小了掺气射流的冲击角,增加了射流长度,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底空腔回水现象。基于多方案模型试验比较论证,第一道掺气坎挑坎高度为0.44 m、跌坎高度为2 m,第二道掺气坎挑坎高度为0.5 m、跌坎高度为1.5 m,第三道掺气坎挑坎高度为0.3 m(#3泄洪洞为 0.2 m)、跌坎高度为1.5 m。试验结果表明,各道掺气坎最大底空腔长度约为23~27 m,空腔长度合适,空腔形态稳定。

3.侧掺气坎体型研究

大单宽流量、高流速泄洪洞由于水较深,仅设底部掺气时,边墙会存在掺气盲区,白鹤滩泄洪洞曾在水工模型试验中发现了边墙掺气盲区。所以边墙掺气减蚀同样应引起重视,边墙掺气坎有侧收缩和侧突扩两种型式。1∶40比尺模型试验的大量比较研究表明,无论是收缩式侧掺气,还是突扩式侧掺气,只要体型参数设计合理,均可形成稳定、有效的侧空腔,起到保护边墙免于空蚀破坏的作用。但侧突扩型式的边墙掺气坎对体型尺寸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小,不会因为体型尺寸的微小变化而引起明显的水流形态改变,工程设计风险相对较小,更适合于白鹤滩工程泄洪洞。龙落尾段沿程流速逐渐增大,侧掺气坎空腔越往下游越容易形成,因此龙落尾段三道侧墙突扩式掺气坎的变化厚度逐渐减小,分别为0.35 m、0.25 m和0.15 m。水流通过边墙侧扩后,流向发生改变,易在掺气坎后出现水翅,恶化下游水流流态。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侧掺气坎与底掺气坎不在同一断面位置的掺气坎型式,第一道和第二道侧掺气坎位置向上游后退分别为0.8 m和1.2 m,第三道侧掺气坎不后退,有效解决了设置侧掺气坎引起的水翅问题。

五、出口挑流鼻坎体型研究

白鹤滩3条泄洪洞均布置在左岸,对岸滩地适当扩挖后,有充足的河道宽度和水体进行挑流水舌的消能和水流归槽。泄洪洞出口挑流鼻坎体型必须控制水舌落点位于河道中部,尽量分散水舌,降低单位入水能量。通过1∶100比尺的水工定床和动床模型试验,对连续式、斜切式、扭曲式、窄缝式、舌形扩散式、燕尾式等各种类型鼻坎进行了充分的比较试验研究,#1泄洪洞采用斜切式鼻坎、#2和#3泄洪洞采用扭曲鼻坎,#1鼻坎边墙平面不偏转,#2和#3鼻坎边墙向下游偏转。3条泄洪洞挑射水舌空间分布合理,充分利用河道宽度分散消能,无水舌重叠、碰并现象,水流归槽顺畅。

六、出口消能防冲研究

泄洪洞出口消能区原河道枯水期水面宽度为70~110 m,出口对岸为宽约200 m、厚20~30 m的崩坡积滩地。覆盖层受泄洪洞挑流水舌冲刷和雾化降雨冲刷,将在下游河道形成淤积堆丘,抬升电站尾水位。因此,须在出口消能区进行适当的河道拓挖,并形成消能冲坑,对消能区河道两岸岸坡进行防护。通过河道动床模型试验研究,选择河床底部预挖冲坑底高程为585m(天然河道枯水期最低水位),预挖范围沿河道纵向长约900 m。预挖后河床宽度可增至170~280 m,河道流态改善,岸边流速和回流流速都明显降低,均小于基岩的抗冲流速。水舌冲坑位于河床中央,不影响两岸岸坡坡脚。对于泄洪后产生的淤积堆丘,将结合后期电站尾水要求进行二次挖除。

七、结 语

白鹤滩泄洪洞规模和技术难度大,针对泄洪洞水力特性,开展了大量的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成果表明,较缓的进口有压段顶坡有利于改善有压段水流流态,避免回溯水流冲击事故闸门;对于弗氏数较小的高

水头长距离缓坡洞段,选择合适的底板纵坡,使得水流流态接近均匀流,能够将沿程流速控制在相对较低范围,避免发生空化空蚀现象;对于高流速、大单宽流量、水深较厚的龙落尾陡坡段,采用侧掺气坎与底掺气坎错开布置的新型联合掺气设施,能够同时保证水流底部和侧边均能形成掺气水流,也避免了因侧掺气的设置而造成水翅现象的发生;泄洪洞出口挑流采用斜切式鼻坎与扭曲鼻坎组合的型式,达到了水流充分扩散、控制水舌落点和降低河道冲刷的效果。

猜你喜欢

泄洪洞边墙模型试验
施工期面板坝挤压边墙破损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消力池贴坡式混凝土边墙稳定复核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反推力装置模型试验台的研制及验证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深孔泄洪洞进水塔动力分析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水工模型试验对泵闸结构的优化与改进
飞机带动力模型试验前准备与校准研究
浅谈涔天河泄洪洞洞内抗冲磨混凝土的质量管理
简析涔天河泄洪洞在Ⅴ类围岩情况下的进洞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