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域下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9-10-29冯小琴
冯小琴
文化生态视域下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冯小琴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
徽州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徽州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内涵丰厚,是徽州人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其深刻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今社会也日益凸显。今天的黄山业界有责任高度重视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茶文化教育、新媒体传播等手段,积极开辟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空间。
文化生态;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护与传承。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观点,就特定文化地理环境中特定文化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一文献对于我国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众所周知,徽州是块神奇的土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四面环山,山壤限隔,孕育出深厚的徽州文化,而走南闯北的徽州商人也将徽州的茶带到了大江南北,并在故乡培育了独特的徽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茶树、连绵不断的古茶园、生活茶礼等——这些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茶文化生态,向人们陈述着徽州茶文化的生生不息。作为徽州茶文化一大重要分支的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茶非遗)更是徽州人智慧的体现,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但由于当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变化以及文化的碰撞,徽州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改变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本文拟在当代文化生态背景下,对徽州茶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这一命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更好地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助力茶行业向着更高层次提升。
1 徽州茶非遗内涵丰富
1.1 徽州茶非遗的名称界定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茶非遗作为非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茶叶相关概念,徽州茶非遗应确定为指各种“以徽州茶叶为主题、包含徽州茶叶典故传说、徽州茶文学艺术、传统制茶技艺、徽州茶礼茶俗、涉茶节庆活动等世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2 徽州茶非遗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众多的项目
一定的文化生态与特定的地理生态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徽州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述,早在三国时期,徽州人就开始种茶制茶;徽州茶在唐五代产销就已经非常旺盛;宋代之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茶开始走向全国,明清之后更是引领了全国的茶叶市场。徽州茶文化在徽州特定的文化生态中独具特色,对徽州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徽州茶文化以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生态环境下,呈现出更加精彩的面貌,作为重要组成的茶非遗数量也众多。截至2019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的茶叶制作技艺有多项,其中被列入省级非遗的,除了茶叶制作技艺以外,还包括茶俗和茶艺以及茶文学艺术的采茶扑蝶舞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仍有大量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却尚未纳入徽州茶非遗序列,诸如周岁茶、拜师茶等人生茶礼、婚俗茶礼、文士茶、道家茶、茶书、茶联、茶谣、茶歌等(详见表1)。
表1 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徽州茶非遗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徽州茶非遗与其文化生态是相辅相成,如同生物与自然环境一样,共生共荣。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内涵。松萝山的古茶树、蜈蚣岭的古茶园等珍贵的遗产,延绵了徽州茶文化的不老的神话。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大师郑板桥最为钟爱的松萝茶“色如翡翠、香如兰蕊”,在海拔600-700米的松萝山上,至今保留有百年以上的松萝古茶树八株,其中一株“松萝一号”古茶树,经鉴定树龄已达200多年,仍苍劲有力,绿意盎然。享有“愚公岭上大寨花”美誉的蜈蚣岭千余亩茶园,是皖南独一无二的高山梯地茶园,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学大寨的典型;而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开始扩大白茶种植规模,至今已经种植白茶520多亩。其代表性产品“蜈蚣岭白茶”是茶中极品,荣获中国名优绿茶金奖。此外,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黄山毛峰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就被英国茶商品称赞不已,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而今又被誉为“国礼茶”。徽州茶艺、茶礼、茶俗、茶文学艺术更是内涵丰富,由谢裕大表演队表演《徽州新娘茶》在安徽省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中荣获金奖;茶礼、茶俗更贯穿徽州人的衣食住行。
2 徽州茶非遗的价值体现
在新时代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彰显地方特色的徽州茶非遗,是徽州文明的标识,是徽州人精神构建的凝聚力。对徽州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必将发掘和发挥其深远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1 徽州茶非遗卓越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古徽州今黄山的文化生态必将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徽州茶非遗同样影响很大。徽州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使更多人参与文化保护队伍当中来,对徽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比如在安徽省内中小学课堂上开设徽州茶艺课程,这样就会促进中小学生的茶文化的了解,让年轻人对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在社会上开设茶文化培训,使普通民众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陶冶;将茶谚、茶传说谱成歌曲,在街头巷尾传唱,能够有效丰富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种种这些,让当代人受到茶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影响,让独特的徽茶文化美化我们的生活。
2.2 徽州茶非遗非同寻常的经济价值
名山秀水产名茶,徽州就是出产名茶的好地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祁门红茶等无一不是茶中的姣姣者,当今黄山茶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目前黄山市所辖的三区四县都产茶,共有茶园面积75万亩,初精制加工厂3000多家,茶产业产值114亿元,年创汇1.58亿美元,茶产业已成黄山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茶非遗的挖掘,无疑对茶产业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黄山毛峰、松萝等绿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黄山红等红茶制作技艺、祁门安茶等黑茶制作技艺、珠兰花茶等制作技艺等,均有效地提高了茶界对安徽省系列茶产品的关注;徽州茶艺、茶礼等文学艺术的普及,让徽茶文化影响各阶层的百姓,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利用丰富的茶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徽州茶非遗研学旅游,2018年,谢裕大黄山毛峰茶叶博物馆仅接待研学游客就多达2万多人次,特别是黄山毛峰制作的互动体验,对大都市人群来说,既新鲜又兴趣盎然,极大丰富了现有的旅游文化内涵。
2.3 徽州茶非遗独特的社会价值
徽州之美,美在礼仪,美在人文。徽州自古被誉为“礼仪之乡”,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汇了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人生茶礼、婚俗茶礼、茶艺、茶道的宣讲和展示,帮助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接触并学习茶艺,为自己、为家人泡上一杯香气馥郁的茶汤,可以让他们静下心来,养心怡性,领悟茶道的精神,感受茶艺的美好,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在社会上形成与人为善、明礼诚信、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观,极大地助益于社会的文明。
3 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徽州茶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
3.1 增强对徽州茶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任何非遗文化都有其生态背景。虽然政府在徽州茶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一系列调查表明,徽州茶非遗的知晓率和认同度都还远远不够。不仅仅是普通市民,甚至有业内从业人员也不知晓。例如徽州茶艺文士茶,反映明清时期徽州文人雅士的饮茶习俗,体现了境雅、器雅、人雅,仅在徽州地区范围内有少数人知晓;还有徽州道家茶以齐云山道教文化为依托,讲究茶对修道养生的保健功能,通过净手、请香、候汤、涤器、投茶、注水、敬茶等程序,感受茶和道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但目前也濒临失传。再有就是有些茶礼、茶俗已很少用于当代生活等。因此,建议政府牵头,由文化旅游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增强对茶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徽州茶非遗。
3.2 完善茶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保护好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完善文化生态环境来保护和传承徽州茶非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维护好徽州茶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完善徽州茶非遗的文化环境,使当代人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黄山市是茶叶大市,利用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支持,狠抓茶叶生态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挖掘徽州人的生态文化智慧,保护好徽州茶非遗文化的延续。
3.3 以茶文化教育促进茶非遗保护与传承
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关茶文化的普及还有所欠缺,这致使徽州茶非物质遗产濒临消失,旧时徽州人口头传唱的茶歌、茶谚、茶故事等,从来没有在书本上体现,也没法得到传播和普及。所以我们要狠抓文化建设,通过茶文化专家、茶文化教育工作者,编写相关的徽州茶文化科普教材,进入安徽省中小学生课程,这样能让年轻人感受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文化的建设使徽州茶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3.4 以新媒体文化传播促进茶非遗保护与传承
现代科技引领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逐步全信息化和大数据化,在徽州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利用现代科技文化生态的力量,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现代科技的VR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在茶博物馆中建立茶制作VR体验室,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与VR互动,感受杀青、揉捻、干燥等制茶过程,不仅满足好奇心,也会带来体验的乐趣,技艺与科学的融合将会对技艺的有个重新的认识。徽州茶非遗以新媒体文化进行传播,将会对非遗的传承发展带来美好的明天。
3.5 以校园文化生态来创新徽州茶非遗保护与传承
校园文化生态是由教师、学生和校园这一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当今黄山市可以依托地方院校和茶叶行业协会等,设立“徽州茶文化工作室”或“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等,吸引广大的茶文化有志之士,采用“学徒式”教学模式,实现对徽州茶非遗传承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辟徽州茶非遗保护和传承路径和空间,创新徽州茶非遗保护和传承模式。
4 小结
徽州茶非遗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在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融合、文化生态急剧变化的今天,学界应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挖掘整理徽州茶非遗,让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古徽州今黄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1]赵自云.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J]黄山学院学报.2015(6).
[2]唐孝中.黄山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 2017(1).
[3]甘飞云.全域旅游视角下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析——以黄山市为例[J].农业考古,2016(05):111-115.
[4]任艳艳.文化生态视域下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毛峰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
[5]朱生东.徽州茶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4).
[6]荆秋.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福建茶叶2016(11).
[7]甘飞云,.文化产业视角下祁门县祁红产业化发展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12):88-90.
[8]占辉斌.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J]黄山学院学院 2015(6)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a in H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FENG Xiao-qin
Huizhou te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izhou tea cultur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izhou tea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izhou people’s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with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Its profound 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current society. Nowadays Academic circles have responsibilities in paying high attention to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aking deep analysis on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opening up new paths and spaces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a in Huizhou by means of tea culture education and new media dissemin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ecolog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ea in Huizhou; cultural value; economic value; social valu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126
A
1009-1114(2019)03-0076-04
2019-06-20
冯小琴(1969—)女,安徽黄山人,高级技师、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茶文化与茶艺。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全域旅游视角下黄山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961)
文稿责编 朱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