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民族 用心歌唱
——访歌剧《沂蒙山》《英·雄》《马向阳下乡记》主演、青年歌唱家王传亮

2019-10-29王沥沥

岭南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沂蒙山向阳歌剧

文|王沥沥

王传亮,对于中国声乐界来说,这是一个年轻却闪亮的名字。这个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帅气小伙子初出茅庐,就已经斩获了包括中国声乐金钟奖、德国第八届Gut Immling 国际声乐比赛在内的多项殊荣,并在《烽火·冼星海》《天下黄河》《马向阳下乡记》《英·雄》《沂蒙山》《边城》等多部原创民族音乐剧、歌剧中饰演主角。还在德国Gut Immling国际音乐节和巴伐利亚音乐节中分别担任歌剧《魔笛》和《爱之甘醇》中的男主角。他用歌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用歌声打动了无数国内外的观众,是当今中国声乐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我最早开始注意到王传亮是几年前他在星海音乐学院就读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杨岩教授的研究生期间,有一次他在学院的音乐厅演唱歌剧《卡门》的选段,优美深情的声线和音色深深地感染着我,我觉得他就是为歌剧舞台而生的,是一位非常会唱歌,会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传达内心情感的歌者,尽管他非常年轻,但在艺术上很老练。而研究生毕业后,他投入创作和表演的以《英·雄》为代表的几部当代民族歌剧更是让我看到了他艺术上的进一步飞跃与成熟,我很想听听他这些年对于声乐和歌剧表演的感悟与体会。于是,在2019年的初夏时节,我们有了这次访谈,一个上午的时光,王传亮从恩师杨岩谈到最近参与主演的几部民族歌剧,愉快的交谈中,我既感受到了一个年轻人的率真与可爱,也体会到了他在声乐学习中的扎实、谦逊与灵气。

一、师从杨岩教授的经历与感悟

王沥沥(以下简称笔者):杨岩老师的课堂给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王传亮(以下简称王):我觉得是他对声音概念的把握上。其实声乐演唱非常重要的就是声音概念,杨老师让我发现唱歌并不只是靠声音,而是要去表达作品的内涵,要把歌唱的重心从单纯的声音表达变成情感的表达,这是他给我非常大的启发。

笔者:这么多年师从于杨岩老师,他给予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王:首先是让我学会了做人,杨老师的做人态度永远都是把认真负责放在第一位。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给我很多关心,这种认真负责已经超越了作为普通老师的程度,比如杨老师知道我家庭经济困难,就努力帮我争取奖学金;我去参加比赛没有钱,杨老师就给我钱。反正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想办法支持我。可以说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已经是情同父子。其次在声乐艺术方面,他告诉我唱歌是一辈子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接触不同的音乐作品,省着点用自己的嗓子,要好好用心去歌唱。杨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注重歌唱方面的训练,还注重舞台表演的训练,任何一个眼神、一个肢体动作他都剖析得非常细致,全方位地要求学生。而且他的要求特别严格、孜孜不倦,只要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他肯定是马上叫停,做对了才能继续。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参加一个比赛,唱的是威尔第的《致星辰》,有一句怎么唱都不行,因为那一句在音域上是男高音的一个高音区换声点,我一唱到那儿就卡壳,杨老师让我就练这一句,最后硬是给练过去了。现在回想,正是因为杨老师的认真,才让我突破了这个技术难关,真是非常感谢他的严厉。

笔者:你觉得杨岩老师的教学方法里最有价值和特点的地方是什么?

王:杨老师首先在教学中有一个很稳固的声音概念,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朝那个声音概念方向去努力。他的教学讲究因材施教,会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在发声训练中,他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在演唱母音时,他会根据其中一个唱得好的母音去带动其他母音的训练,直到把所有的母音都练得很通顺,最终把整体的歌唱管道都打开。比如有很多人唱“a”的时候声音位置就比较靠前,唱“o”的时候声音位置又倒回去了。这时候杨老师就会建议用唱“a”带动唱“o”的状态,反之,唱“o”的时候也要有唱“a”的状态,如此反复调整琢磨,最后让所有母音都可以朝一个声音方向去唱,让声音位置统一,声音管道畅通,好的演唱习惯逐渐建立,演唱也就变得规范了。在解决高音问题方面,杨老师强调通过反复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去突破,在训练中选择合适的作品,一个半音一个半音地升高,一点一点磨,最终解决高音问题。

二、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与表演体会

笔者:近几年你主演了几部反响热烈的中国民族歌剧新作品,作为一个过去演唱西方歌剧作品比较多的美声专业歌者,你觉得民族歌剧演唱有什么特点?

王:西洋式的唱法更强调保持歌唱管道,因为意大利语多数用元音来发声,并由元音形成音乐旋律,这种歌唱语言很符合美声所寻求的歌唱管道。而中国作品更强调特色的音乐细节处理,讲究腔韵、韵味。咬字方面,由于中国语言的特性相对比较复杂,比如有前鼻音、后鼻音、平舌翘舌之分等等,所以歌唱管道不容易打开,它要求咬字更靠前,更注重依字行腔,做到咬字清晰。

笔者:在演唱《沂蒙山》《英·雄》《马向阳下乡记》这几部民族歌剧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歌唱技术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王:这三部歌剧具有不同的地方传统音乐色彩,《马向阳下乡记》里穿插着很多山东吕剧的音乐旋律,《英·雄》里 借鉴了很多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旋律,对于民间音乐风格元素的借鉴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在演唱中非常讲究地方音乐的韵味,旋律的小弯小绕很多,这必须要细致处理。另外,咬字是演唱民族歌剧最难的地方,我最开始总是唱不清楚字,但是我发现,在一起合作的吕剧演员咬字非常清晰,他们告诉我,对于一些方言咬字,要根据方言的讲话位置去相应调整,特别是中国语言的唇齿音很多,应该夹着嘴皮子去演唱,就会咬清楚,与此同时依然可以保持美声的歌唱管道,但是嘴皮子必须咬紧,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完美结合的。在总体风格上,演唱中西方戏剧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中西文化和审美差异,西方歌剧的总体审美是一种宫廷贵族审美,中国民族歌剧更多体现出与民间音乐的联系,更生动、活泼、质朴。

王传亮与王丽达合作出演歌剧《沂蒙山》及在《马向阳下乡记》中饰演马向阳的剧照。

笔者:《沂蒙山》《英·雄》《马向阳下乡记》这三部歌剧,你是如何去塑造剧中人物的?

王:这三部歌剧的时代背景非常不同,《英·雄》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中,《沂蒙山》是抗战题材,《马向阳下乡记》是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三部剧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这就对演员塑造人物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英·雄》和《沂蒙山》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比较有距离,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演员认真翻阅资料、进行采风来贴近和理解剧中人物,拿捏好时代风格。比如我在饰演《英·雄》里的何孟雄时,就查阅了不少五四时代的历史书籍,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时尚,那时候革命青年的思想追求和信仰。准备《沂蒙山》的时候,剧组组织我们去了大青山突围旧址等革命老区采风,了解英雄事迹,令我非常触动和感动,当充分了解了人物的时代背景之后,再去塑造就清晰、准确了。=

笔者:这三部歌剧你印象最深刻、最喜爱的咏叹调是哪些?为什么?

王:《马向阳下乡记》里我最喜欢的是《乡亲们的目光》,这首咏叹调把年轻的书记马向阳性格中的可爱、真挚,真心想把扶贫工作做好的愿望,以及与乡亲们其乐融融相处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位,而且它的旋律特别优美上口,每次唱观众共鸣都很强烈;《英·雄》里的何孟雄在监狱中唱的那首《青春同祭铁血大旗》特别感动我,这首咏叹调表达了他为了正义、崇高的革命理想,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沂蒙山》里我印象很深的是林生的独唱《爱永在》,它表现了一位年轻战士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旋律很深情优美。

笔者:通过演出这几部民族歌剧,你最大的收获和艺术感悟是什么?

王:通过演唱这三部歌剧,我觉得首先民族歌剧完全可以与地方传统音乐相结合,而传统音乐也可以通过歌剧这样的形式得到另一种延续和发展,这对于地方戏曲、特别是小剧种的保护也很有意义。其次,我在民族咬字、民族音乐韵味把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渐成为了一位民族的歌者,作为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并得到这么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我为自己感到自豪。另外,中国民族歌剧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为毕竟是母语表达,无论是唱词、剧情还是音乐都比西方歌剧更贴近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共鸣更大,所以参与民族歌剧的表演对于一个歌剧演员来说也是感到非常兴奋、富有意义的事情。还有,我觉得这些红色题材的歌剧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善良、英勇、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已经超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深深地打动我们,这种精神力量是永不消逝的,应该被继续传递下去,而作为文艺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传承这种民族精神的使命。

笔者:《沂蒙山》和《英·雄》都是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合作的,在合作中有什么深刻的艺术感受和体会?

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真正好的歌唱家对艺术的追求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王丽达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她非常谦虚,总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合作者切磋、交流。在合作中,王丽达也在声乐演唱上给我不少启发,比如她会告诉我民族声乐演唱的气息位置、音色、演唱支点、咬字、行腔等方面不同于美声的特色之处,让我非常受益。

三、对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建议

笔者:声乐学习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音乐思维和声音理念,很多学习声乐的人总是习惯于模仿别人的演唱和音色,但其实唱歌最终应该是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挖掘自己的音色特点,唱自己,千万不要刻意去模仿。

笔者:许多声乐学习者学了一段时间后常常会觉得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王:对,这是声乐学习会遇到的难题,我也不止一次遇到。遭遇这样的瓶颈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先不急着唱,多用耳朵去聆听好的声音,好的演唱,思考其中的声乐概念与技术,想明白了最终这些坎也就慢慢度过去了,千万别失去信心,不能着急。

笔者:一个优秀的声乐学习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

王:首先当然是具备好的声音条件,其次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热爱生活、热爱美,有一颗美好、敏锐的心灵。还有就是要有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行走、观察、阅读等方式去开阔眼界,打开视野和思维,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笔者:你参加过不少权威的声乐比赛并摘得大奖,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与大家分享?

王:我觉得比赛是对声乐演唱者最好的磨练之一,它磨练的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能力。比如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参过意大利声乐歌剧比赛和德奥艺术歌曲比赛,这两个比赛当时非常大地刺激了我对于意大利语、德语的掌握能力和相应的作品演唱能力,它相当于一滴催化剂,加快了我在这些歌唱作品领域的学习、积累和成长,基本功也变得更扎实了。面对比赛中的压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太在乎比赛的结果,把它当做是一次很好的舞台历练,在历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变得可以享受舞台,这个才是通过比赛可以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与王传亮的交谈是令人感觉轻松和愉快的,他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热情却不张扬,在一边说一边唱的过程中,你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一位年轻歌唱家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以及渴望在未来用歌声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感。王传亮说,作为一个中国歌者,应该立足于民族的音乐土壤和魂魄,用心去真挚歌唱,他始终记得恩师杨岩教授的一句话,唱歌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脚踏实地,用歌声传达属于中国人的情感,为中国声乐在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沂蒙山向阳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歌剧